“粽香四溢 喜迎端午”——班竹镇旦坪幼儿园开展包粽子实践活动

班竹镇旦坪幼儿园

<p class="ql-block">  片片艾草绿,家家粽香飘。又是一年端阳至,为厚植爱国情怀,弘扬传统文化 ,2024年6月7日,班竹镇旦坪幼儿园开展了“粽香四溢 喜迎端午”包粽子实践活动。</p> 教学活动回顾 <p class="ql-block">  首先,老师们为孩子们介绍了端午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让孩子们了解到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随后,我们组织了一场包粽子实践活动。</p> 精心筹备包粽子 <p class="ql-block">  包粽子准备工作开始啦!老师们提前准备好了粽叶、绳子、糯米、红豆等食材,并把食材分组放在桌上,为包粽子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p> 热火朝天包粽子 <p class="ql-block">  以班级为单位,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一同捋粽叶、填糯米、裹粽叶、扎线绳,大家互帮互学,忙得不亦乐乎。从辨别粽叶的正反面,到捏出粽子的各个角,再到最后的缠绳子,大家边学习,边动手操作,整个活动现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轻松愉悦的气氛弥漫整个教室。一双双勤劳的手在一片片翠绿欲滴的粽叶间穿梭,文化的传承在大手与小手之间传递着。</p> <p class="ql-block">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包粽子可是个技术活儿,如何折叠粽叶、舀放食材、盖严食材、用线绳系紧,这几个步骤看似简单,操作却有难度,糯米一放就漏、粽叶一折就烂、线绳缠绕不严实……但孩子们并没有因此退缩,瞧!他们正在一次又一次不断的尝试着👍</p> 其乐融融品粽子 <p class="ql-block">  ⏰两小时后,期待的粽子终于煮好了,清甜的粽香萦绕在教室,轻剥青绿色的粽叶,咬一口,甜软入味蕾,粽子的味道真好🍃🍃</p> <p class="ql-block">  此次包粽子活动的开展,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体验了劳动的快乐。而且还进一步让孩子们了解端午习俗、品味了端午美食,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在洋溢着传统节日的欢乐氛围中,为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快乐美好的节日。 我园将继续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寓教于乐,开拓创新!</p> 端午节的由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的传说,比较有代表性是以下几种。</p> <p class="ql-block"><b>  1.源于纪念屈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被流放。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p> <p class="ql-block"><b>  2.纪念孝女曹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p> <p class="ql-block"><b>  3.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流传最广的还是第一个关于屈原的故事。</p> 端午节的习俗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各地的习俗也都有很多,但是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p> <p class="ql-block"><b>  1.佩香囊</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p> <p class="ql-block"><b>  2.端午食粽</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p> <p class="ql-block"><b>  3.赛龙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策 划:王美艳 袁合兰 肖琴丽</p><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王美艳</p>

粽子

曹娥

端午节

屈原

粽叶

端午

粽香

孝女

纪念

投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