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是鲁西北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种植的庄稼以棉花、麦子和玉米为主。由于从小是在农村长大,庄稼人的生活画面早已根深蒂固根植于心,多年的农村生活气息沉淀在岁月深处,酝酿发酵出乡恋、乡愁的情结,令我即便离开家乡三十余年,依然对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魂牵梦绕、眷恋不已。多少次午夜梦回,多少回文字寄思,无时不在回应着自己的本心,让我明了:我在深深地爱着你,我家乡那片多情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浓的化不开的乡愁在时光的调和中,酿成一壶经年的老酒,呷一口,醉一生。已略感燥热的六月风,吹黄了鲁西北平原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时至芒种时节,各村各户都在忙于收割小麦,播种玉米,农田里处处呈现出繁忙的景象。“麦收季,满地金。”风吹麦浪,金色的海洋荡波起伏,麦香阵阵。我老家有句俗话,“一麦赶三秋”,麦收时间紧,既要收麦,又要趁节气忙着播种秋季收成的玉米或棉花,再加上这个时节降雨偏多,所以家家户户急于和老天赛跑,争抢着在好天好地的时候把麦子收回家晾晒干透,颗粒归仓后方才心里踏实,毕竟,这是老百姓的饭碗,是一家人半年的心血汗水付出,不可以付之东流的啊。昨天回老家探望老妈,一路随处可见收麦的场景,黄绿相间的田野里,还没有收割的麦子昂首挺立,像一排排精神抖擞的哨兵,时时刻刻守望着脚下的这片土地。而长势较好的棉苗,伸展着绿油油的枝叶,肆意地享受着阳光的抚摸,并给予相接相连的麦田无言的陪伴。大型收割机穿梭在麦田,一个小时的时间两三亩麦子就被收入囊中,时速之快,恰好迎合了麦收的“抢”之意,方便快捷,节省了人力物力。科技的发达,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也让庄稼人省却了些许劳累。</p> <p class="ql-block">时代在发展,高科技的东西确实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和质量。可不知为何,触景生情,我愈发怀想儿时的麦收时节。那些年,从七八岁的娃娃到高中毕业,每年麦收我都不缺席,虽然,在老妈眼里,我就是一个“摆搭”,干活不顶用。可我天生爱热闹啊,何况我有时也能发挥我微小的作用,比如,麦子收割完毕,为方便装牛车拉走不散落,用麦绳捆成小捆装好车后,我负责捡拾丢落在麦田里的零零散散的麦穗。为了激发我的劳动兴趣,老妈哄骗我说,我所捡拾的麦穗单独碾压,出多少麦子都给我换成西瓜吃。那时,农村生活条件都不富裕,没有几户人家舍得花钱买瓜果梨桃,哪怕大热天,人们在田里劳作了一天非常劳累,整个村子也没有几家舍得用收成的麦子或玉米换瓜果梨桃,没办法,省吃俭用谋生计,讨生活实在不容易。起初我信,我年龄小容易受骗,何况我嘴馋,听到吃就来劲儿。别看我幼年时身体瘦弱单薄,领头带着一帮老妈所言我的“狐朋狗友”上树爬墙、摘瓜打枣、撵鸡逗狗啥的,只要不是正事,我都有使不完的劲儿,既干脆又麻利,撒丫子就看不到人影。唯独让我帮着打扫个卫生、做顿饭烧烧火啥的,我是比老太太爬鸡窝还慢。等我三下五除二利利索索把地里散落的麦穗都塞进比我个头还高的布袋里,兴冲冲拿回家交给老妈,在走街串巷的“换西瓜喽,卖又大又甜的西瓜”吆喝声中,满怀期待和兴奋等老妈给我奖赏时,老妈转身将我的“战利品”随手倒入场院中摊开的大片未压的麦穗里,正眼不看我一下声音威严的说道:“盆子里有凉白开,喝喝水看场院,别让鸡吃麦子!”当时我的个憋屈哟,别提有多大!我斗胆含泪怯怯问一句,不是说拿我捡的麦穗打成麦子换西瓜吗?老妈瞪着我一向害怕的大眼睛,语气高八度冲我发火,“谁家女孩子家家的就认吃?干点活就要力钱啊!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哪有闲钱给你买吃的?干活!别再让我把你锁到小黑屋里!”我惧怕老妈的威严,虽然对老妈的骗局满心抗议,终是啥也没敢再说,硬生生把眼泪憋回肚子里。老妈口中的小黑屋,是我的“专利”,姐姐哥哥从没被惩罚进去过,我却时不时被老妈推进去反锁到里面,没有窗户,那时农村没有电灯,里面白天都黑黢黢没有光亮,加上老鼠时不时出来蹿腾,还发出“吱吱吱”的叫声,似乎在看我的笑话。我又怕又饿,直到老妈觉得我受罚时限已过,才放我走出“禁闭室”。老妈说,对不听话的孩子就得立规矩!姐姐哥哥都比我大十来岁,我记事时她们都十八、九岁了,不知道他们儿时听不听话,老妈对她们有没有立过规矩。只是,我知道,别看我哥比我大十几岁,只要我和我哥在一起,不管什么事,老妈一向给我哥“开绿灯”。记得每年收割麦子时,老爸忙于法院事物不能回来,天刚蒙蒙亮,老妈就带着我和我哥我姐去田里用镰刀割麦子。我哥打小干农活很少,到了地里弯腰割麦还不到一会儿,就嚷嚷着嘴渴要回家喝水。我把水壶递给他,他说喝凉的肚子疼。老妈嘴里虽然说我哥一句“懒筋不伸”,随手就把家里钥匙扔给他。我哥这一回去,老半天不见再回地里干活。我也想学我哥偷懒,刚说一句“娘,水壶里没水了,我也渴了,我回家喝水。”老妈想都不想回我一句“渴着!一干活就这事那事,事事不够你出的!快些堆麦穗!堆不完你别吃饭!”疼爱我的老爸不在我身边,在身边老爸也不主事,所以,从小我就明白不吃眼前亏,乖乖的把眼泪一抹,擦把汗接着吭哧吭哧地继续堆麦穗。虽然过去了好多年,这些场景我依然记忆尤深,不知道我哥是不是还记得当初这些点点滴滴?见此情景,爷爷有时替我解围,冲我老妈喊道,“和平他娘,我把车装好了,让小妮儿坐车上跟我回家卸麦子!”爷爷在村子里出了名的脾气大,老妈瞪我几眼,也就顺从了爷爷的话。我坐在高高的麦垛上,两手紧紧抓住捆绑麦捆的粗绳,在爷爷驾着牛车的“得、驾、喔”中,摇摇晃晃、慢慢悠悠的行进于乡间小路上。路边小河沟的水清澈见底,一簇簇的红绿相间的水草清晰可见,天上的白云倒映在水里,慢悠悠的飘来荡去。我幼小的心灵顿时充满了欢愉,高兴的告诉爷爷,我看到了云在水里飞。爷爷笑着说,“傻孩子,云没有翅膀,怎么会飞?你长大了就会长出翅膀来,到时飞走的不是云,是你啊,妮儿。”</p> <p class="ql-block">那些年麦收时,地里到处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地邻之间都会相互帮忙,割完自家的麦,再帮着割别人家。包括套上牛车拉石碾子压场(压摊开的麦穗),扬场(把压下来的麦粒用木锨迎风高高扬起,将掺杂在麦粒间的麦芒或皮被风吹走)都是乡亲们之间相互帮忙,装车时也是如此,你家帮我家,我家帮你家。农村人重乡情、邻里情,那时一家有事,全村里的男男女女都集体出动帮忙,风气很正,很和谐很融洽。我打小疯跑疯玩,老妈是远近出名的巧手裁缝,十里八乡都来找她做衣服,忙起来她就不按时做饭。我基本上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赶到谁家就在谁家吃饭,虽然那时生活条件普遍不好,可我到了哪家,哪家爷爷奶奶,大爷大娘,叔叔婶子,都对我特别好,有点好吃的不舍的给自家孩子吃,都会偷偷塞到我兜里。在麦收看场院时,同场院摊晒麦子的乡亲,都会把自家的饭菜分我一份,他们知道我老妈做衣服忙起来顾不上做饭,担心我年龄小,不禁饿,很自然的就会想到我。所以,我对老家,对那个村子里的人们,是心怀感激的!由感激生感恩,生爱恋,那份情感,日久愈浓,入骨入髓。</p> <p class="ql-block">上述一幕幕画面犹在眼前,就像发生在昨天。只是,目前,我的家人,还有疼爱我的乡亲,走的走,老的老,我再想,再愿,也回不到从前那时的光景了。如今农村的生活条件都比较富裕,割麦收麦再也不用镰刀割,累的胳膊疼腰疼不说,过个麦整个人得累瘦好几斤。拉麦再也不见牛车驴车或拖拉机,取而代之的是高端收割机,边收割边脱粒,非常方便。那些镰刀、木锨诸类的农具早已被农家人收藏起来,就像是尘封起一个年代。而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想吃啥买啥,用麦子或玉米换吃的喝的的情景,即使在农村,现在也不多见。买东西一部手机就全部办理,扫一扫收款码,立马成交。就连当下麦收,人们再也不用起早贪黑紧抢上赶时间,十来亩麦子半天时间连割带收一气呵成,到家直接晒干入仓即可。不知为何,年过半百的我,随着年龄增长,却越来越想念在农村老家时的生活场景。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乡愁情结?如是,我倒是很欣赏这样一句话,“那时车马慢,慢的一生只爱一个人!”虽然如今世事多变,事事速成,我的情愫仍依然执着于那时的车马慢,痴恋于一生一世的乡情和乡愁。爱无悔,无悔的是留于家乡的足音、足迹。六月的家乡,麦香四溢,这是幸福的味道!我沉醉其中,不愿醒来。我想,也信,心若在,家于我,时时是归期!感慨之余,我许一愿:就让这麦香暖我余生的梦吧,这是多么值得的人间清欢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