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雪龙2号——大国重器。它的名字,代表了中国的崛起。雪,冰雪世界;龙,中国象征,如蛟龙号、鲲龙号、华龙号……,雪龙2号是我国第四艘、目前也是最新的极地考察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雪龙2号——作为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其名字的寓意和象征体现了中国对极地科考事业的重视和对南极冰雪世界探索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 雪龙2号,它的名字如雷灌耳,以前只在电视报纸上了解它。2024年6月5日,“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师生50余人,参观了国之重器——雪龙2号。我受复旦大学教学名师范伟达教授邀请,有幸一起近距离地观看它并听取"雪龙2号"的情况介绍。</p> <p class="ql-block"> 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能以2—3节的航速在冰厚1.5米+雪厚0.2米的条件下连续破冰航行,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并突破极区20米当年冰冰脊。装备有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能在极地冰区海洋开展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生物多样性调查等科学考察。</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车上,首先复旦大学教学名师、社政学院关工委副主任、百老团名誉团长范伟达教授在开场白中说,这次考察雪龙2号活动是在迎接建国75周年日子里,按照校关工委今年的工作要求,是进行“读懂中国”的系列活动之一,同时也是一次“五老”与青年学子的交流和互动。他向大家介绍了参加这次活动的领导和嘉宾。</p> <p class="ql-block"> 接着听取了被誉为“”中国脚踏两极第一记”、荣获“上海范长江新闻奖”、“解放日报”高级记者李文祺介绍考察南极的重大意义以及亲身经历在南极与风浪殊死搏斗的惊险感人故事,他们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赞誉 “你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祖国不会忘记你们。”</p> <p class="ql-block">到达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后,我们与复旦大学师生在雪龙2号极地破冰科考船前一起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接着,大家兴致勃勃地登上雪龙2号极地破冰船,进行参观。在三副等船上工作人员的引导介绍下,先后观看了甲板、采样设施、多间实验室、驾驶室、后甲板等处。</p> <p class="ql-block">雪龙2号的接待人员领引我们参观,并热情介绍。</p> <p class="ql-block">160平方米的作业月池车间,其采样机器设施可以深达海下5000米。</p> <p class="ql-block">参观实验室,这是实验室平台,科学考察所需仪器仪表则有科考队配备。</p> <p class="ql-block">这是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的无人机,可用于放潜标,大大节省了人力和缩短了时间。</p> <p class="ql-block"> 雪龙2号孙船长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向我们介绍了雪龙2号的船总体情况,该船南极北极来回跑,已8次去南北极,5次去北冰洋。刚完成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归来。现考察船可配备船员40人,科考人员61人,共101人等。</p> <p class="ql-block"> 雪龙2号总长122.5米,型宽22.3米,排水量1.3996万吨,航速12一15节,续航力2万海里。船上配有一架直升机。装备有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p> <p class="ql-block"> 雪龙2号的智能化程度非常高,几乎所有重要设备都配备了传感器,可以实现全船信息的全方位智能感知、获取、交换和展示。一旦哪里发生故障或者异常,信息都会第一时间反馈到驾驶室综合报警平台,驾驶室再根据实际情况通知有关人员进行处理。全自动驾驶室位于第九层,只需2人工作。</p> <p class="ql-block"> 雪龙2号也是一条“绿色”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它可以很好地保护极地环境。船舶发电机组排气管都装有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特殊装置,优于国际海事组织最严格的环保要求。此外,由于是在极地航行,“雪龙2”号全船采取防寒保暖设计,船舱内温度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上。</p> <p class="ql-block"> 雪龙2号尾部设计了左右两套吊舱式全回转推进系统,使其靠离码头、前进后退、原地掉头、冰区作业的灵活性得到了很大提升。</p> <p class="ql-block"> 观看录像前,复旦大学校关工委领导朱建艺副主任作了讲话,她肯定了学院组织这次考察活动是关工委工作的重要内容,听了极地记者车上的生动介绍和对雪龙2号实验室船舱等参观,加深了对国之重器的切身体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复旦大学社政学院党委副书记刘畅讲,我们有听极地记者讲述科考经历时的感动,参观实验室时的震撼,听到一项项顶尖科研成果时的自豪,这次考察一定圆满成功,会让参观的复旦师生终身难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看了介绍雪龙2号在南极第40次考察的纪录片。</p> <p class="ql-block"> 第40次南极考察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造我国鬲极第五座考察站一一秦岭站。雪龙2号在冰脊丛生区域为运输建站物资的货轮开垦出一条水道。</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40年来,我国极地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一代代极地工作者勇斗极寒、坚韧不拔、拼搏奉献、严谨求实、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参观,中国极地考察成果和极地考察精神再一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中国一批又一批的“南极人”以青春和热血书写着中华民族对南极的领悟,用自己顽强的意志和辛勤的汗水磨砺出“爱国、拼搏、求实、创新”的中国南极精神,不断缩短着中国与世界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 在世界舞台上不断证明中国的存在,在极地科学研究、考察支撑保障与公益服务以及在推动极地考察和研究国际国内的合作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要向极地考察工作者学习,克服困难,勇往直前。</p> <p class="ql-block">参观集体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照片被摄人从左到右排列:</p><p class="ql-block">李 峰: 全国劳模、国家级星火奖获得者、 中国专家库高级专家</p><p class="ql-block">周继奋: 中共一大会址陈列介绍的革命烈士周奋之子 高级政工师</p><p class="ql-block">范伟达: 复旦大学教学名师、社政学院关工委副主任、百老团名誉团长范伟达教授</p><p class="ql-block">张成珊: 复旦大学中文系校友、海外著名学者教授、影视评论专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孙翠宝: 复旦大学教授 大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p> 致敬南极英雄! <p class="ql-block"> 感谢复旦大学的有关领导和范伟达教授的精心安排!回程途中,我们与复旦大学的学生进行了亲切交流。(以下选取部分交流照片)</p> <p class="ql-block">笔者严国基与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孙利东同学进行了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菊芬: 复旦大学教授 学院五老工作组成员与学生进行交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峰: 全国劳模、国家级星火奖获得者 、中国专家库高级专家,与学生进行交流。</p> 谢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