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道德经》</p><p class="ql-block">第八章 尚善不争之道</p><p class="ql-block">第十一章 有无利用之道</p><p class="ql-block">第十四章 物质无形之道</p><p class="ql-block">主讲人:始祖百草堂堂主~管建平先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第八章 尚善不争之道</b></p><p class="ql-block">原 文:</p><p class="ql-block">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p><p class="ql-block">核心词:道善若水</p><p class="ql-block">关健词:最善良的水是天地道德的体现,善是德的核心。</p><p class="ql-block">内容提要:阐述自然的善性,阐明人要一切从善,与自然万物不争。揭示人与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译 文:</p><p class="ql-block"> 最高尚的善良就和水一样,滋养着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夺。处在众人所厌恶的低洼处,所以水就是接近于道的德。人类居住在善良的水旁边,就要像水一样,居住择善而栖,心善似渊而纯,与人为善而仁,言语善良而信,政治扬善而施,办事妥善而能,行动善时而为。人类只要不争万物,大丈夫只要不与万物争,所以就不会有过失。</p><p class="ql-block">释 义:</p><p class="ql-block"> 老子带领我们看依水而居的人类。人类以水为邻,择善而居,一切从善而行。通晓天地之道的大丈夫就像水一样,不与他人争私利,不与自然争空间,不与万物争地盘,不与流域争河道,所以就没有过失与怨恨。不争即为善,善是道德内涵,德是道的体现。只有精通善道,才能体现德性。只要掌握道理,才能为善与人。德是立身之本,善是为人之源。</p><p class="ql-block">告 诫:不与天道争空间,不与流域争河道,不与万物争地盘,不与他人争私利。</p><p class="ql-block">观 点:与世不争的善德观。老子构建的行善模式。</p><p class="ql-block">表述方法:论天道,说人道。</p><p class="ql-block">章节关系:第三章讲人为权欲、财欲、色欲相争,本章讲持善道而不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第十一章 有无利用之道</b></p> <p class="ql-block">原 文:</p><p class="ql-block">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p><p class="ql-block">核心词:有无利用</p><p class="ql-block">关键词:有与无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内容提要:阐述事物中的有与无,阐明利与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揭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p><p class="ql-block">译 文:</p><p class="ql-block"> 三十根辐条集聚在一个车毂上,车毂中间有中空,才能产生车的作用;把粘土做成器皿,器皿有了中空,才能产生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做成房子,有了房子的中空,才能产生房子的作用。所以有形的物体只是载体,只是器具,只是形式。而物体中的空间才是功能,才是作用,才是内容。有与无,二者合一为利用,利与用互为条件,不可分离。</p><p class="ql-block">释 义:</p><p class="ql-block"> 老子带领我们看事物。本章通过三种事物形成的叙述,阐明了无与有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可以看出,有与无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的。无无则无有,无有则无无,无与有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无是功能,有是载体;无是内容,有是形式;无是作用,有是工具;无是道,有是器。无是道,有道才有用。有是载体,没有载体也体现不了道。</p><p class="ql-block">告 诫:无是有之本,有是无之末;无是道,有是器;无是内容,有是形式;无是有的功用,有是无的工具;无是道,有道才有用;有是载体,有载体才能体现道。有与无,互相依存,互为条件,不可分离。自然如此,社会如此,人类如此,事物亦如此。</p><p class="ql-block">观 点:有利无用的利用观</p><p class="ql-block">表述方法:论事物,讲关系。</p><p class="ql-block">章节关系:第一章讲无与有是讲天地万物之根源,是揭示宇宙有与无的矛盾概念。第二章讲有无相生之本性,是论述自然万物的矛盾关系。本章讲无与有是讲器具与功用,进一步阐述事物中存在有与无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第十四章 物质无形之道</b></p> <p class="ql-block">原 文:</p><p class="ql-block">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p><p class="ql-block">核心词:道称无物</p><p class="ql-block">关键词:道是一种称无的物质,无也是物质。</p><p class="ql-block">内容提要:阐述道的形象,阐明道的形状,揭示自然规律的隐秘特性,道称为无物。</p><p class="ql-block">译 文:</p><p class="ql-block"> 看不见的宇宙叫做公平,听不到的元炁叫做希少,摸不住的尘埃叫做微小。道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不住的。有平淡而无味,空寂而无声,微小而无形的特点。这只是表面的一般描述,不能精密考究。因为三者混为一体,都是说道的表象。道与宇宙、元炁、尘埃是混合在一起的,从空间看,看上面不显光明,看下面也不显得昏暗,从时间看延绵不断,渺茫幽深的也说不出其形状,最后还是什么都看不到,复归于尘埃这种物质。这叫做道的形状,叫道的形象,叫做混沌不分,隐约不清,飘忽不定的惚恍。就是迎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背后,道是看不见的物质。无指宇宙与气,无物是指尘埃这种物质。执掌古之无,以驾驭今之有。掌握古人总结出来的规律,是来指导现代社会实践的,能够认识宇宙和社会的起源,就是因为认识了道的规律和法度。</p><p class="ql-block">释 义:</p><p class="ql-block"> 老子带领我们去认识无。宇宙、元炁、尘埃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不住的。是视觉,听觉,触觉都不会触及到的。因为道与宇宙、元炁、尘埃是一体的,道与元炁、尘埃这种物是不会分离的。在有形的天地万物出现之前,道与宇宙、元炁、尘气是混在一起的。之后,道的表现仍然是无,是与天地万物混为一体的。无物,不是没有物质,无物是物质,是看不见的物质,是尘埃这种物质,是与有混在一起的物质。老子称其为惚恍。无是道,道是阴阳,阴阳是本质,本质是宇宙天地万物中存在的矛盾关系。道与宇宙元炁尘埃混在一起,道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质属性,是无支配着宇宙天地有形物质的运动。</p><p class="ql-block">告 诫:无物不是没有物质。无是一种物质,无是看不见的物质,无是元炁、尘埃这种物质,无是与有混在一起的物质。无是时空、元炁、尘埃混在一起的物质。无就是道,道的结构是阴阳,是宇宙天地万物中存在的阴阳矛盾关系。</p><p class="ql-block">观 念:有无皆物的物质观。老子构建的无物模式。</p><p class="ql-block">表述方法:由外到内叙述,由表及里推理,由古到今结论。</p><p class="ql-block">章节关系:本章讲的无,是对第一章的无的展述。</p> <p class="ql-block"> 每周日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半,始祖百草堂养生课堂对外公益开放,大家也可以转发相告,并相邀家人朋友一起养心调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