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于是选择天上行,飞机直飞成都开启6天的四川游。这次是以成都周边为目标,峨眉、青城、乐山大佛、三星堆和熊猫基地这些耳熟能详却一直没有能去看的目标。虽然当年在四川支教待了一年,后面也路过成都,市内的名胜看了一些,周边却一直没有去,这次也算是了了一桩心愿。成都的变化真是大,和1988-89年支教时不可同日而语,就是和2012年我们短暂路过时也是天壤之别。</h3><h3>这次赴川是找了成都的旅行社,参加他们的行程,结果是模块化组合,每个景点是一个组合,一般是一天,如果是在外过夜不返回成都就是两天或者是在外天数。一辆大巴一个团,配一个导游,去一两个购物点,早起(通常是6点)晚归(也是6点),这样酒店的包早徒有其名,只是鸡蛋、面包和一盒牛奶,一顿差劲的午餐(只能简单不饿)晚餐要自己寻找品尝川菜。这种旅行社的安排虽然不是强制购物,但耗时之长、之多,让1/3的时间都浪费在与景点无关的物品介绍和推销上,实在是差劲,没有给四川的旅游带来一点正面影响,反倒是怨声载道。真是有辱天府之国的美誉,有损蓉城名声,让游蜀之人寒心!不知道四川省旅游部门有没有想过要改变,否则一定会影响旅游。<b></b></h3> <b>峨眉山</b>(Mount Emei),也做“峨嵋山” <br>属邛崃山脉支脉,地处中国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介于北纬29°16′—29°43′,东经103°10′—103°37′之间,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体南北延伸,绵延23千米,面积约110平方千米。<br><br>峨眉山文化遗产深厚,是中国佛教圣地,被誉为“佛国天堂”,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以其“雄、秀、神、奇、灵”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佛教文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景区面积约154平方千米,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有寺庙约26座。<br>峨眉山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是道教佛教并存,各自发展的地方。道教称之为。第七洞天’’(见《洞天福地记》《云笈七签》),佛教称之为“光明山’’(见《楞严经》《华严经》)。故峨眉山又享有“仙域佛国’’之誉。两教在竞相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历代帝王“抑道扬佛”或“灭佛崇道”的影响,加以自身的演变,力量时有消长,发展时有兴衰,其社会地位和影响也时有高下和大小之分。但总的趋势是佛教日益兴盛,道教逐渐衰微。唐宋时代,两教比较盛行。延至明代,佛教进入鼎盛时期,无峰不寺,缁流往来;道教日趋式微,宫观几无人进祀,进至清初,道教泯灭。羽士绝踪,全山宫观改为寺庙,独尊普贤。从此峨眉山便成为名副其实的普贤道场,列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与山西五台、安徽九华和浙江普陀诸山齐名于中外。<br><br>峨眉起源:峨眉山别称“牙门山”“蛾眉山”,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写道:“南安县(今四川乐山市境内)西百里,有牙门山。”清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写道:“亦曰蛾眉山,以其两山相对,如蛾眉然。”对于峨眉山名来历,众说纷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峨眉山就闻名于世。而峨眉山名,早见于西周,据晋代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杜宇以褒斜(今陕西汉中)为前门,熊耳(今四川青神县境内)、灵关(今四川雅安芦山县西北)为后户,玉垒(今四川都江堰市境内)、峨眉(今四川峨眉山市境内)为城廓。”晋左思的《蜀都赋》写道:“引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唐朝《十道志》:“剑南道名山曰峨眉,陆深云,山周回千里,高八十里。”但为什么称之为“峨眉”。其说不一。一说峨眉山是因“山高水秀”得名,另一说是因“两山相峙。”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边上,大渡河古称“涐水”山爱水而得名,故称“涐眉山”。峨湄山只是因为是山,才离开了水,由“涐湄”变成了“峨眉”。这种说法系近代文人赵熙之论,“是山当涐水之眉。眉者,湄也,以水得名。”峨眉山自春秋战国以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 2024-4-10 早起成都上车,先是推销产品介绍,然后吃午饭再一路奔波到山脚下,总算是见到了峨眉。<div><b>接引殿</b><br>宋时名新店,位于大山之麓,海拔高度2540米。明初改建为接引庵,或称朝阳阁。周有“梳妆留月”、“仙床卧云”、“相台睹光”、“神灯夕照”等古八景之胜。接引殿建筑布局坐东朝西,四合院布局,三重殿宇,由前殿(弥勒殿)、中殿(大雄宝殿)、后殿(弥陀宝殿)组成。建筑主体属全框架水泥砖石仿古结构,歇山式屋顶,琉璃瓦屋面,素面砖石台基,如意踏道多级,坐三级平台,前后高差25米。<br></div> 上缆车之队 缆车上的峨眉群山 巍巍峨眉 终于到了金顶 金顶海拔标识和珙桐花造型 瑞士的瑞吉山石,与峨眉是山形相似的友好山 金顶大殿 华藏寺和金顶全貌 华藏寺 华藏寺和金顶侧观 观音殿正面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音殿全貌 <b>金顶金佛正面全景</b><br>金佛是铜铸镏金工艺佛像造像,通高48米,总重量达660吨,由台座和十方普贤像组成。其中,台座高6米,长宽各27米,四面刻有普贤的十种广大行愿,外部采用花岗石浮雕装饰,十方普贤像高42米,重350吨。源自佛经中“四十八愿度众生”,意喻阿弥陀佛度脱一切众生的四十八大愿 金顶金佛侧面全景 <div>金顶金佛正面霞光</div> 金顶金佛云山雾罩<div>我们很幸运,看到了金顶金佛阳光、云、雾、蓝天、白云各个时态。</div> <b>报国寺</b><br><div>报国寺,位于峨眉山麓的凤凰坪,海拔551米,为峨眉山八大重点寺庙之一,山中第一大寺,是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庙,现在还是峨眉山佛教协会所在地、峨眉山佛教活动的中心。 山门上“报国寺”大匾,是清康熙皇帝御题,玉藩手书,正殿悬有“宝相庄严”匾。山门两边柱上那副对联“凤凰展翅朝金阙,钟磬频闻落玉阶。”横匾“普照禅林”和“普放光明”。大门上有联语:“独思喻道,敷坐说经。”</div><div><br></div><div>报国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一说1620年。原名会宗堂,取儒释道三教会宗之意。占地40000平方米, 坐西向东,前有凤凰堡,后倚凤凰坪,左濒凤凰湖,右挽来风亭。</div><div>明末,会堂寺毁。</div><div><br></div><div>清初,顺治九年(1652年)会堂寺移今址重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以《释氏要览》 “四恩斯报”中“报国主恩”之意,御题“报国寺”匾额而易名。</div><div><br>1983年,报国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br></div> 弥勒殿 弥勒佛 佛教的护法神韦驮 大雄宝殿 释迦牟尼金身彩饰坐莲像 观音菩萨 七佛宝殿 文殊菩萨-守护生肖-兔 大势至菩萨-守护生肖-马 阿弥陀佛-守护生肖-狗、猪 普贤殿普贤菩萨 报国寺门全景 黄葛树 观自在和钟亭 <b>稣稽古镇</b><div><b><br></b><div>苏稽古镇,大约形成于隋朝,始称桂花场,距今约有1400多年的悠久历史。传说是一姓苏名稽的隐士居于此而得名,还有“苏东坡到此稽查过”之说。</div><div><br></div><div>嘉州(乐山)多古镇,苏稽数翘楚。苏稽古镇,位于乐山与峨眉间,有峨眉河流经。据史料载,苏稽古镇大约形成于隋朝,始称“桂花场”。其后几代沿革,唐改苏稽戍,宋置苏稽镇,清设苏稽铺、苏稽乡。苏稽历史文化传说典故盛多,素有“龙灯之乡”、“书画之乡”美称。</div><div><br>2020年11月18日,当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b><br></b></div></div><div><br></div><div>我们只是午饭后几十分钟的走马观花。</div> 苏稽古镇隔河眺望 古镇入口 古镇街景 峨眉河桥 峨眉河桥碑 峨眉河桥,是乐山峨眉河上首座钢筋混凝土大桥 <b>乐山乌木博物馆</b>,这也是添加的项目 乌木黄金樟雄狮 乌木黄金樟狮 仿圆明园的兽头吐水 树雕 王座大殿 <b>乐山大佛</b>(Leshan Giant Buddha),<div><br></div><div>又名凌云大佛,全称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约62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也是世界第一高的佛像。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头高14.7米、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依山凿成临江危坐,神势肃穆,大气磅礴。大佛左右两侧沿江的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像。大佛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山道,沿绝壁开凿而成,曲折九转,奇陡无比。大佛雕凿完成后,曾建有7层楼阁覆盖(另有9层或13层之说),时称“大佛阁”“大像阁”。但佛阁屡建屡毁。乐山大佛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 <div><br></div><div>1956年8月16日,乐山大佛被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div><br></div><div>1982年2月23日,乐山大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br></div><div>1996年12月,乐山大佛与峨眉山一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名扬四海的旅游景点,许多人专程来到乐山,为的就是一睹它的风采。<br></div><div><br></div></div></div> 登山看乐山大佛的入口 离堆,又称乌尤离堆,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乐山大佛景区核心景区内,是秦朝至清朝时期的文物遗存。 我们走的水路,能够观大佛的全貌,水路入口的岷江支流 乌尤山 乌尤山全貌 驶近大佛,可见攀登观佛的人群 抵近佛底 大佛全身 大佛面容 佛底仰望 大佛全貌 佛山全景 完成游船观大佛之行 <b>二郞庙 </b><div>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甘江镇九盘山,距夹江县城和乐山市区均十余公里。创建于清代,整座庙宇坐西朝东,共三进院落,由正殿、玉皇殿、列宿殿、元辰殿、东岳殿等十余座殿堂组成,在中国祠庙建筑中堪称珍品。</div><div>二郞庙始建年代久远,已不可细考。二郎庙亦称二王庙,邑人为祭祀“功在蜀郡,泽沛川民”的李冰父子而建。<br></div><div>二郞庙所处之地,古称九盘山。“九盘羊肠”为夹江县风景名胜十景之六。<br></div> 登庙之石台阶 1994年3月,乐山名医江尔逊专为二郎庙题写了庙匾 正殿 <b>明目泉</b><div>相传宋代著名眼科医生皇甫坦,夹江人氏。他医术精湛,曾应招进京为高宗之母显仁太后治目疾,投以方药,立见奇效,高宗重金相谢而不受,乃御题“清净”二字相赠。皇甫坦一生就只喜爱这个清净,常独步九盘羊肠,登临碧云亭楼,陶醉于一派林泉幽深,清净静谧的岚山秀色,尤其对山中清泉情有独钟,赞叹不已,劝人饮之,教人洗眼,眼净目悦,目疾自愈,百姓因奉皇甫坦若神明,尊称为“眼光神”,后世也将此泉取名为“明目泉”</div> 宋代著名眼科医生皇甫坦 地母娘娘 五行图 二郎神祖庭道观影碑<div><br></div><div>至此,我们完成了两天一夜的峨眉乐山之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