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散记:我们来相会

孙希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独白:流年似水,岁月如歌。一九七七年冬天,历史眷顾了我们,我们拥抱了历史。我们是不幸者,我们经历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我们又是幸运者,在绝望的时候坐上了恢复高考的头班车。我们走进考场时,一边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一边接受着历史的检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〇〇八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上下根据中央的部署安排了一系列纪念活动。春节过后,我一边忙着烟台开发区纪念活动的策划,一边想着自己的心思:一九七七年,中国恢复中断了十二年的高考,十一月底,全国累计十二届学生、五百七十万考生走进了考场。我有幸成为这支高考大军其中的一员,并由此跨入了海阳师范的大门。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海阳师范七七级的同学应该做点什么?三月×日上午十点左右,我在办公室接到了七七级同学迟建忠的电话:今天我班同学张洪桥一行四人前来商定同学聚会事宜,中午在市里设宴,请你务必参加。在中午的宴会上,张洪桥代表“海阳师范七七级入学三十周年纪念活动筹委会”就有关情况作了介绍,大意是说,在班主任陈延忠老师的倡导下,在海阳工作的贾淑花、冷作进等同学积极响应,决定举办“海阳师范七七级入学三十周年纪念活动”,现就有关事项前来与在烟工作的同学沟通。烟台的同学大呼好事该办,趁着酒兴很快达成共识:一是名称定为海阳师范七七级入学三十周年纪念活动,根据是我们一九七八年三月十二日入学。二是时间定为二〇〇八年三月二十二日,理由是三月十二日至三月二十一日全国开“两会”。三是地点定在海阳方圆大厦,原因是海阳师范旧址已被拆掉。四是其他具体事宜,其中包括由我起草《致海阳师范七七级全体同学的公开信》。说实话,我已先后参加过烟台大学、烟台市委党校中青班和海阳十三中三次不同类型的同学聚会,心理预期和实际效果都相差很大,共同的毛病是两个字:“俗气”。我们海阳师范七七级同学聚会,在全国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大背景下举办,千万不能办得俗气!我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独白:一九七八年春天,我们揣着录取通知书,踏进了海阳师范的大门。海阳师范,从此成为我们金色的名片。春雷,夏雨,秋霜,冬雪,我们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我们收获知识的硕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生,是我们七七级师生的共同求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〇〇八年三月二十二日上午九时,海阳师范七七级入学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如期举办!我和另一位同学乘车来到海阳方圆大厦,这是海阳接待规格最高的地方,海阳的同学,特别是冷作进同学为这次聚会做了精心准备。我和冷作进是同桌同学,相见之后先是互相对视了一眼,然后就是紧紧握手,三十年前入学的情景蓦然涌上心头。我依稀记得,打扮最为“奢侈”的是振波同学,上面翻着雪白的衬衣领,下面露着枣红的春秋裤。穿着较为“斯文”的是建忠同学,身着整洁的中山装,一条围巾搭在身前身后,活像“五四”时期的北京学生。印象最深的是作进同学,头戴一顶皱巴巴的旧布帽,身穿一件油腻腻的棉大衣,一副苦大仇深的尊荣,怎么看也不像教过初中的优秀教师。我一边沉浸在回忆之中,一边随着作进同学走进会议大厅。在这里,我见到了久违了的老师——满头银发的班主任陈延忠先生。陈延忠先生教我们的语文,最大特点是讲课大气。在讲授鲁迅先生的《药》这篇课文时,他一边用巴掌拍着桌子,一边用“海阳普通话”读到:“包好,包好。”那位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则是数学老师李守恒先生,他讲课感染力最强,听他的课简直就是享受。有一段时间,他在开讲前总愿看着水泥黑板缓缓地说,人家现在的黑板都是毛玻璃。化学老师给我的印象是在讲授某种物质的作用时,一字一顿地说,这种东西可造“照、明、弹”。全班同学听罢之后,看着赵明南同学心领神会大笑起来。那位个子稍矮身材微胖的就是教育学老师沈渭明先生,他讲课的理论性、逻辑性和知识性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应邀参加这次同学聚会的还有蔡仪、孙守茂两位校长和于常胜教导。孙校长对我们七七级的刻苦精神、自律意识和团队形象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全校师生面前,他曾深情无限地说过这么一句话:永远怀念七七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独白:一九八〇年春天,我们披着改革开放的朝霞,踏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我们有的站在讲坛,高唱着“园丁之歌”;有的跻身政界,书写着“公仆礼赞”。我们有的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有的仍在默默地奉献。“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社会也许淡忘了我们,我们却仍然自己珍惜着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海阳师范七七级,是一个结构非常特殊的群体。我们同学入学前,大都当过老师,相当一部分还是初中乃至高中的优秀老师。入学之后,我们的共同愿望是把“四人帮”损失的时间夺回来,整个班级成了一架高速运转的学习机器。课堂上,我们听着大部分人曾经讲过的课程,课余时间就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星期天,除了洗衣服和购买生活用品外,剩下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进入考试复习阶段,班主任陈老师搬个凳子坐在教室门口,看着不让同学回屋学习。那时学校既没有奖学金也不排名次,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理想目标,学习动力一江春水向东流。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们度过了宝贵的学习生活。一九八零年二月,我们毕业了,绝大部分同学都奔赴到了海阳教育战线,平静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只有六名同学进入了党政机关,迟建忠同学分配到了烟台市外贸局,王文起分配到了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周旦分配到了海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我和我的同桌冷作进分配到了海阳县委。开始我在宣传部,他在共青团海阳县委。后来我们先后进入海阳县委办公室,我任副主任,他当秘书科长。再后来,我到烟台发展,他在海阳进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首非常流行的歌,歌中唱道,“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那时我想,这么长的时间,谁等得及啊?事实却是,我们毕业已经三十年了!三十年过去了,同学之间产生的些许陌生感,霎时消失得无影无踪,见面之后你说我笑,你推我搡,不一会儿便乐成一团。女同学赵淑花说,毕业这么多年了,每个同学叫什么坐在哪里,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女同学王振香说,昨天晚上我还作了一个梦,梦中我来晚了,大家开始合影,我急得大喊:王秀艳,叫他们等等我。冷作进同学故作失望地说,我在学校最大的遗憾是听了老师的话没谈恋爱,眼看着班里的鲜花没敢摘。</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独白:三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朵微小的浪花,而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却是一路长长的跋涉。三十年来,世界大变了,祖国大变了,我们也大变了;但是我们的海阳师范情结没有变,七七级的时代精神没有变,师生之间的感情没有变!三十年前——一九七八年三月十二日,我们相会在海阳师范;三十年后——二〇〇八年三月二十二日,我们相聚在海阳方圆,让我们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讲述自己春天的故事。来吧,相约二〇〇八;来吧,追忆似水年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月二十二日上午,按照预先设计的纪念活动日程,先有同学代表和班级干部代表发言,再有班主任老师和学校领导讲话,再有同学交流发言,最后大家合影留念。按照我的经验,类似的同学聚会最没意思往往最为费神。在这样的场合下,发言的和讲话的表面看起来轻松自然,其实背后下的功夫可大了。自己的想法要引起大家的共鸣,个人的情绪要带起大家的互动,严肃的话题要用轻松的语言说出;太轻了不行太繁了也不行,太俗了不行太文了也不行,太低调了不行太高调了也不行,真正做到凉热合适,咸淡可口,一切都恰到好处,太难了!整个纪念活动的主要日程顺利结束了,老师同学笑逐颜开地开始了午餐。这才是同学聚会的真正高潮,同学聚会的好戏就在这里。与会同学按照原来的四个小组分别坐了四桌,原来的小组长当主陪,主客位置,有女同学的让女同学坐,没女同学的让年龄大的男同学坐。应邀参加同学聚会的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一桌,班主任陈延忠先生当主陪,学校领导理所当然地坐到了主客位置上。简单的致辞结束之后,整个餐厅遂即掀起了激情的热浪。先是同桌的同学轮流敬酒,再是全班一块儿到老师领导桌上共同敬酒,后是组与组之间互相敬酒,最为有趣的是同学之间的单独敬酒。你看,那个同学拿着酒杯走到那个同学面前,两个人心照不宣地来到某处说着喝着,听不见他们是互致歉意还是互道谢意;你看,那个同学拿着酒杯笑着向那个老师或领导走去,你也猜不到他们之间交谈的话题是什么;最有看头的是男女同学之间的敬酒,那豪情满怀打着酒官司的,应当是脾味相投的逢场取乐;那相视一笑一饮而尽的,肯定是心灵相通的某种默契……为了丰富现场的气氛,这个同学唱首歌,那个同学跳个舞,还有的登台讲个笑话,一些活泼元素又蹦又跳又喊又叫跟着起哄。王岱春在同学们的鼓励下,重新唱起了在校期间曾经唱过的《拉兹之歌》:“阿巴拉咕……”</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下没有不散的聚会,七七级的聚会也是聚会,该散的时候还是要散。事后,我曾问过一些同学:那天中午,我们是怎么结束的?大家的答案惊人的一致:具体的细节都忘了,但肯定没有失态!</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写于二〇〇八年六月十一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