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藏古今·宁波天一阁

李朗诗

<p class="ql-block">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天一街10号。天一阁景区主入口,正面“南国书城”匾额为我国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1962年所书。外侧对联由著名版本目录学家、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顾廷龙先生用钟鼎文写成。上联:天一遗型源长垂远,下联:南雷深意藏久尤难。内侧对联由郭沫若先生1962年所书,上联:好事流芳千古,下联:良书播惠九州。</p> <p class="ql-block">进入天一阁便看到范钦铜像。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性喜藏书,他宦游四处,悉心求购。“东明草堂”为天一阁建成前范钦的藏书处,又称“一吾庐”。</p> <p class="ql-block">这是溪山逸马图,系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堆塑力作。八匹骏马溪边扬鬃踢蹄,甩尾扭头,嬉戏嘶鸣,其形其姿,栩栩如生。画面造型粗看比例失调,其实是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突出了画面重点。</p> <p class="ql-block">北书库位于天一阁西北侧,外形风格与天一阁整体环境相协调,设计中特别注重防火、防潮、防霉等功能,是天一阁第二代库房。</p> <p class="ql-block">这里原藏书籍7万余卷,至解放前只剩1万3千多卷。保存下来的图书绝大部分是明代的刻本和钞本,其中不少已是海内孤本,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存,与正史、地方志一起被誉为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根支柱。天一阁博物馆现藏有各类家谱文献800余种,涵盖了一百余个族姓,是浙东重要的馆藏重镇。</p> <p class="ql-block">这是浙江新昌吴氏宗谱(一册)-清同治八年(1869)水活子印本</p> <p class="ql-block">这是湖南临武彭氏宗谱(一册)-清至民国刻2014年印本</p> <p class="ql-block">这是浙江遂安金峰方氏宗谱(三册)-民国八年(1919)·敦陸堂木活字印本</p> <p class="ql-block">东明草堂系天一阁建成之前范钦的藏书处。范钦(1506—1585),字尧卿,号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p> <p class="ql-block">堂的梁上悬“东明草堂”匾额。正面屏风上挂有一幅《雨后林泉图》,两侧对联:游范宅詧人间庋阁千夫悦口碑天一;怀儒家闻域外黉宫万国倾心拜仲尼。</p> <p class="ql-block">范氏故居原系范宅的东厅,后力范氏后裔居住之处,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是范钦为保护藏书而精心安排的。现存建筑为清道光九年(1829)重建。</p> <p class="ql-block">“范氏故居”内堂屋三间,西侧布置成书房,一张书桌,两架书柜。书桌背面,上悬匾“一吾庐”,下挂一幅人物画,两侧对联:“养十年豪气;读万卷诗书”。</p> <p class="ql-block">堂屋东侧是一组人物雕塑,名为《代不分书》。其中长者(范钦)两侧一男(大儿子)一女(二儿媳,当时二儿子已经去世)。这组雕塑说的是这么一段往事:范钦弥留之际,拿出他的两份遗产(一份是一万两银子,另一份是一座楼和一楼藏书),供两不选择。大儿子善解父意,义无返顾地选择藏书,并表示愿意继续投入,以增加藏书保护和修缮好天一阁。从此,天一阁便有了世代子孙严格遵循的“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p> <p class="ql-block">明州碑林共计有碑173通,其中近90通是1935年从宁波府学、鄞县县学等处迁来。碑林中保存了自元世祖二十九年(1292) 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先后16次重修府学的碑记。还有格言、箴言、学田、学山、进士题名等碑,反映了古代官方教育的内容、经费来源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尊经阁,中国历代尊崇经学,各省、郡、县学中均建有尊经阁,用以珍藏经籍。此阁原在宁波府学内,系光绪年间重建的重檐歇山顶建筑。1935年宁波地方人士筹款维修天一阁时移建于此。</p> <p class="ql-block">东园位于天一阁东南,自1959年始,种植竹木,移迁石亭,1974年将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1982年东园扩建,挖土成池,堆土为山,环园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筑两幢,成为园林休闲区。</p> <p class="ql-block">走进圆洞门,首先看到的是门前的一对石狮。它们塌鼻梁、下拉嘴,是典型的宁波狮。这对清代的石狮原来在宁波西门外西成一个古庙里,文革时被推到河里。建园时根据文保志愿者提供的线索打捞上岸。</p> <p class="ql-block">东园里的主体建筑和一些装饰物件都是从宁波各处搬迁过来的古旧原物。从而,成功地让现代营建的“东园”呈现出古园林的面貌。</p> <p class="ql-block">百鹅亭,明代万历年间遗物,系墓前祭亭,原在宁波南郊祖关山,1959年移建于此。此亭结构精巧,雍容华丽,枋额等处雕有“鱼跃龙门”、“双狮戏球”、“海马跃浪”、“麒麟招宝〞等图样。</p> <p class="ql-block">凝晖堂为砖木、石柱结构的清代建筑,内设“四明兰亭专题陈列”。四明为文物之邦,文献渊薮,与王羲之及其《兰亭序》有深厚的渊源。在四明所存诸多《兰亭序》碑帖中,尤以天一阁所藏之神龙兰亭为最,此碑笔法秾纤得体,破锋和剥落的痕迹均忠实摹出,被学术界公认为存世《兰亭序》传本之冠。</p> <p class="ql-block">秀--汤先甲临兰亭序-汤先甲(1712-1778),字萼南,号辛斋,清代著名史学家、书法家。汤先甲所临兰亭,以兰亭定武本为底本,取意简远,于相似之处存秀美本色,被后人誉为“真得法书三昧。</p> <p class="ql-block">千晋斋:民国时期,甬上学人马廉藏有晋砖千余枚,言其藏室日“千晋斋”。后捐赠天一阁,天一阁特辟一室陈列,仍用其名。现汇集着宁波当地藏书家捐赠的书籍、古砖,标志着以天一阁为代表的私家藏书百川归流。</p> <p class="ql-block">南园位于天一阁西南,占地3400平方米,是天一阁扩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动土,历时二年告竣。</p> <p class="ql-block">南园里点缀着几座不高的假山。天一阁其它园子里的假山都是用海礁石堆砌成的,这里的假山用的则是名贵的巨大太湖石。它们充分体现出太湖石瘦、漏、透、皱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园以水为主,水光空蒙潋滟,池岸迭石玲珑。池畔为临水的主体建筑“水北阁〞;池南面建“抱经厅〞。</p> <p class="ql-block">整个园林泉石雅洁,楼阁清癯,给人以闲适、雅逸和恬淡之感。</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藏书楼又称宝书楼,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藏书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p> <p class="ql-block">鉴于书楼防火之重要性,楼主范钦依据《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理论,取天一阁之名,企楼名能避火禳灾。</p> <p class="ql-block">范软取“天一生水”之说,以水制火之意,建筑书楼,名为天一阁。楼上一通间,楼下分六间,且在阁前凿池蓄水以防火。</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四年(1665),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叠山理水,植树筑园。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海礁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门前池边有个兰亭,柱子上题联“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其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p> <p class="ql-block">秦氏支祠建于1923年至1925年,系秦氏族人为祭祀祖先而建,时耗20余万银元。祠堂以照壁、台门、戏台、大殿为中轴线,五间二弄,前后三宸,两侧置配殿、看楼,占地2.6亩,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祠堂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是宁波民居建筑艺术集大成之作。</p> <p class="ql-block">秦氏支祠的戏台汇雕刻、金饰、油漆于一体,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其顶由千百块经过雕刻的榫卯拼接而成穹隆形藻井,十六层大小不一的如意斗拱成螺旋状逐阶而上,丝丝相扣,直至穹顶汇集,中间覆以“明镜”,牢固巧妙,为宁波小木工艺之杰作。</p> <p class="ql-block">万工轿:该座花轿是清末民初宁波式花轿,享有“天下第一斩”的美称。花轿长150厘米,宽90厘米,高275厘米,需八个人抬,故称“八抬大轿”,因制造时曾耗费超过一万个工时,又称万工轿”。</p> <p class="ql-block">水北阁原系晚清学人徐时栋(1814-1873)的藏书楼,后迁建于此。徐氏字定宇,号柳泉,自幼爱读书,喜藏书。</p> <p class="ql-block">徐时栋藏书历经劫难,痴心不改。所藏多乡邦文献,名重一时。现辟为“月湖书生-徐时栋专题</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书画馆依照江南民居院落布局,风格素雅简朴。书画馆内不定期展出天一阁藏历代书画精品和当代名人雅士的书画佳作。</p> <p class="ql-block">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这天一阁这种藏万卷书的地方,总觉得像躲进了一个避风港一样。安安静静的,去看世界的热闹。古代的文人雅客们,大概也是如此想的吧。许多名人墨客家中的藏书都堪比馆藏。而天一阁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