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Ou的美篇

OuOu

<p class="ql-block">海洋民族另外一个贡献是建筑方面:巨大的财富积累必然导致,其他大陆国家对海洋民族的财富虎视眈眈,为了守卫这些财富,海洋民族必须要建设所谓“雄城”,足够高,足够坚固。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进攻者武器的改进而不断加强。因此,这种渐进的结果带来的是奇迹,提尔这种沿海城市可以被新巴比伦王国的军队围困十年而不破就是雄城最好的明证。城市的建筑技术,同样会惠及民用建筑。因此,民用建筑同步进步将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海洋民族的房屋集居住、防御于一体的,这使其在城市攻破后依然可以在卫城内组织防御。逐渐升高的建筑又带来供水等日常需求,这些问题都会在日后逐渐获得解决,因为,这些问题困扰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大量持续需求为创新的发生开启了一个循环。这种建筑随后又在希腊人和罗马人手中获得加强,也就有了罗马公寓的产生。反观东方建筑则没有类似的高层建筑习惯,关键在于环境的差异。第一,我们的政府过于强大,以至于海盗不可能选择雄城与政府对抗;第二,我们有着广大的地盘,占山为王远比自建“雄城”更经济。4、东北部——波斯帝国波斯帝国兴起于伊朗高原的古国。约公元前二千年代末叶从中亚一带迁至伊朗高原西南部,有十个部落(六个农耕,四个畜牧)。曾一度处于米堤亚统治之下。后经过数十年扩充疆土,公元前550年,居鲁士二世大帝推翻米底王国的统治,建立了波斯帝国。在国王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统治时期,波斯帝国达到鼎盛时期,其疆土东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尔干半岛,北起亚美尼亚,南至埃塞俄比亚,境内包括70个民族,约1800万人口,近700万平方公里土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在过去很长时间内,伊朗高原区域备受亚述人的蹂躏,这种持续摧残使这一区域的民族被迫团结起来。同时,铁器技术也在这一地区普及,由于该地区拥有更加广泛的纵深,背靠高山和落后地区,这可以使其放手对西部进行攻伐。此时,古埃及、古巴比伦已经成为了软柿子,谁过来都可以踩几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铁器的使用使市场扩大了,这些古老文明除了分配更加扭曲的分配结构,其他技术优势已经荡然无存。因此,波斯人轻松征服了两河流域、埃及和小亚细亚。我们说过任何文明中心都不会见好就收,波斯帝国也是如此,在放弃陆战,登上战船,波斯人试图去征服古希腊的进程中,波斯帝国开始走向拐点。在赫梯人、亚述人、波斯人轮番的轰炸后,使旧文明的壕沟系数被铲除,各项实用技术、战争技术也被推向极致,这为亚历山大创造东征奇迹创造了便利条件,埃及人、巴比伦人并未做正式的抵抗就被征服了。在随后的历史中,埃及人和巴比伦几乎全部做了同样的选择波斯帝王们的宗教自由化、政治自由化政策使波斯政权与叙利亚各民族的关系融洽起来。叙利亚各民族曾顽强不屈地先后反对过亚述和巴比伦的征服者。在腓尼基人、撒马利亚人和犹太人眼中,波斯人简直就是大救星。腓尼基人被并入波斯帝国之后,腓尼基商人获得了一个巨大的内陆贸易区,同时,在地中海上,在与其商业竞争对手希腊人的斗争中,他们也争取到了波斯的支援。与腓尼基人一样,亚洲希腊人也成了波斯的子民,不过,是不驯顺的子民;而叙利亚的腓尼基人却帮了波斯人的大忙,并得到其青睐。3个叙利亚腓尼基城邦国家阿腊杜斯、提尔和西顿,被授予小型地方自治王国的地位。腓尼基人并不打算背叛波斯人,因而,波斯人不必担心殖民地中的腓尼基城邦会介入叙利亚事务。波斯人并不想把利比亚的腓尼基人和叙利亚的腓尼基人并入他们的帝国,相反在公元前6世纪末叶,他们与迦太基人订立了反希腊协定,当时殖民地中的腓尼基人城邦在迦太基的领导之下组成了一个统一阵线。波斯人主要的反叛者是巴比伦人、埃及人和亚洲希腊人。铁器的广泛使用使泛两河流域及埃及社会总产出获得极大发展,市场中心发生转移,原条件艰苦地区的兴起与传统文明中心的衰落同步发生,技术和劳动力总是涌向能够获得更多回报的地区。波斯人、腓尼基人、撒玛利亚人、犹太人这些过去的“屌丝”是新市场格局的受益者,而巴比伦人、埃及人和亚洲希腊人是利益受损者,这是由市场扩大的客观所决定的。第五节:铁器时代带来的影响1 地中海沿岸自东向西高速发展如果对比富裕程度,显然西台帝国仍无法与古埃及和巴比伦比较,但如果对比增长速度,毫无疑问小亚细亚地区无疑是最快的。这得益于:(1)战争获得大量奴隶;(2)30万常备军的战争需求拉动;(3)铁器使用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4)对外战争抢劫的大量财富;(5)冶铁工业带来的贸易顺差。正是西台帝国的飞速发展促使其与埃及、塞浦路斯、爱琴海诸岛的贸易迅速发展,地处这些贸易节点上的城市因此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腓尼基人在古埃及及西台帝国之间建立的沿海城市提尔始建于公元前3000年,但一直未获得真正发展,在西台地区崛起后,该地区获得迅速发展。而这些地区反过来成为打击西台帝国贸易的重要力量,促使西台帝国在公元前1200年灭亡,制铁工匠流向两河流域、希腊等地区。制铁技术的外流,使铁器开始普及,这进一步强化了航海民族的技术优势,铁器的使用使造船技术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沉寂千年的腓尼基人向地中海沿岸快速扩张与殖民,大量古文明在这一期间被取代。神话往往源自现实。欧罗巴是欧洲的全称,同时,又是腓尼基国王的漂亮女儿。腓尼基王国的首府提尔和西顿是块富饶的地方。传欧罗巴是腓尼基的公主,异常聪明美丽。有一天夜里,她作了一个奇异的梦。梦里她看见两个女人为了争夺她而相斗,一个是当地人的装束,紧紧地抱着欧罗巴,一再说是她生养并哺育了欧罗巴。另一个是外乡人打扮,用一双强有力的手要把她拉过去,还说要带她去见主神宙斯(Zeus),欧罗巴公主命里注定是主神宙斯的情人。而这两个妇人代表了远方海岸上的那片大陆和亚细亚。 欧罗巴起床后和女伴们来到了海边,并在岸上的草地上玩耍。宙斯正好出来在空中云游,他为她的美貌所倾倒。宙斯便要儿子赫尔墨斯(Hermes)在附近的一个小丘上放牛,而宙斯就化身为一只牛混在牛群中,趁机靠近嬉戏中的欧罗巴。由于此牛异常雪白,牛角又闪闪发光欧罗巴深深得被此牛吸引,白牛亲了一下欧罗巴的手,並示意她骑上去,欧罗巴年少无知果然中计。 欧罗巴从一个姑娘的手里接过一个花环,挂在了牛角上,然后骑上了牛背。公牛达到了目的,就立即跃身向大海奔去。欧罗巴回过头来,再三向着女伴们呼唤,向她们伸出双手,但她们已够不着她了。公牛踏海而去,最后到了克利特岛。在岛上,狂奔的公牛停下了脚步,欧罗巴从牛背上下来,公牛变成了主神宙斯。此时欧罗巴只好默认了自己的命运,成为宙斯的妻子并生下三个儿子。欧罗巴的儿子们,在克里特岛建立了强大的克里特文明,建立了强大的海军,促进了地中海地区文化的繁荣。这一神话的真假很难判断,在这一神话的逻辑却是正确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在其强盛后的数百年内,腓尼基人建立了往返于希腊、西西里岛、撒丁岛、巴利阿里群岛、伊比利亚半岛、加那利群岛的航线,他们的定期船只往来于北非、累范特、希腊和地中海各岛屿,使东部的技术、经验、文化向地中海西部转移。为了贸易他们曾冒险进出直布罗陀海峡到加那利群岛进行锡的采挖和买卖。甚至有证据表明他们的商船曾远至不列颠群岛,尤其是在前600年左右在古埃及新王国时期晚期的法老支持下的一支由四十搜船组成的舰队首先从西奈半岛的亚喀巴湾出发沿着红海岸走,穿过曼德海峡进入亚丁湾;其次沿着今天的索马里海岸线一直南下到达今南非南海岸;再次从南非和今纳米比亚的非洲西海岸北上到几内亚湾,最后沿着西非的海岸线转入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回到家乡腓尼基。历时三年,航程三万公里并环绕非洲。(2)腓尼基人在地中海西部建立迦太基古商业帝国,基于商业需求创立简单的字母文字,这是拉丁文字之母,也是当前欧洲字母文字的老祖母。(3)将铁器技术、青铜器技术、制陶技术向西部推进,为罗马文明孕育了物质基础,否则,如果整个地区处于普遍贫穷落后,那么,罗马根本没有征服的方向。2、地中海以东大陆地区陷入增长饱和状态铁器由奢侈品和战争工具变为生产工具,促使地中海以东、喜马拉雅山以下大陆地区经济快速发展,逐渐陷入饱和状态。经过亚述帝国、波斯帝国两大帝国度铁器的广泛使用,该地区在实用技术的使用已经达到较高水平。造船业、运输业、农业、手工业获得长足发展。(1)造船业公元前480年,萨拉米海战期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率100个民族组成的30万大军、战船1207艘,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分水陆两路远征希腊。波斯海军在实施包围行动时,先后两次遇到飓风,有600艘战舰随风飘碎,战斗力损失了一半。薛西斯一世立即调集埃及的舰队,200艘埃及战舰按时到达指定位置。最后,以800艘舰队形成对雅典海军的合围。希腊海军舰队有400艘舰船。雅典的新式三层战舰长40—45米,170名桨手分别固定在上中下三层甲板上,相对波斯舰船希腊舰船特点:体积小、速度快、机动性强,吃水浅。这说明:(1)在这一时间整个地中海东部、红海、波斯湾的海运能力已经相当了得,因为麦哲伦环球旅行的帆船排水量也仅仅才达到了百吨左右,基本与这一时期的波斯大帆船相当。(2)造船技术已经相当普及,各个地区都有相当规模的舰队,这应该更多是受到商业贸易拉动的结果。(3)这种运输能力一旦没有战争支持,将成为巨大的社会负担。(2)运输网络大流士统治下的波斯帝国,由亚、非许多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构成庞大帝国,即使铁器已经的广泛使用,要维持这样一个庞大帝国有秩序和安定依然十分困难的。便利的交通和统一的币制就成为帝国发展和生存的十分重要的前提。大流士为了便于调遣军队,传达政令,除了利用赫梯、亚述原有的驿道外,又修筑了许多新的驿道。驿道沿途设有驿站,驿站附设旅馆,随时都有信差备马以待。从苏萨到小亚爱斐斯的“御道”,是所有驿道中最长的一条,全程2400公里,每20公里设一驿站。苏萨发出的命令和文件,站站相传,日夜不停,7天即可到达终点,而一般商队却要走3个月。另一条重要干线起自巴比伦城,横贯伊朗高原,东达大夏和印度边境。为了保护驿道的交通安全,在沿途各地区和沙漠的边界,在大河的渡江处,都修筑有防御工事和驻扎卫戍部队。大流士利用四通八达的驿道网,把国内最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连接起来,大大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对各地的控制,当然在客观上也促进和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在修筑驿道的同时,大流士为了探索富源和到埃及的海路,约在公元前516年,派希腊人斯基拉克斯从喀布尔河与印度河会流处出发,由印度河顺流而下,入印度洋,过波斯湾,环绕阿拉伯半岛,抵达埃及的苏伊士港。这一次航行历时二年半。斯基拉克斯归国后用希腊语写成航行日记,印度省就是在他这次航行之后不久才设立的。印度省建立后,波斯与印度的海上贸易开始发展起来,不久就有印度商人到基什城开设旅栈。另一件有关航运的事就是运河的开凿。早在埃及中王国时期,尼罗河的支流佩卢西亚克有一条灌溉运河,公元前7世纪,法老尼科二世企图延长运河通过苦海到苏伊士湾,以实现从红海到地中海环航非洲的计划。公元前518年,大流士决定完成这一宏伟的工程。原先开凿的部分运河已被泥沙淹没,工人们只有靠打井来供应饮水。经过艰苦的工作,埃及人民终于开通了沟通尼罗河和红海的运河。这条运河的长度为4日航程,宽度可容2艘3层浆的大船并行。它的开通促进了北非和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也可以说是近代苏伊士运河的前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