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弹丸之地沙头角中英街,见证客家人迁徙兴衰史。2024.06.05</p> <p class="ql-block">俺是2006年第一次踏上正在热火朝天地搞建设的深圳,这么多年陪着星妈带着星宝已把深圳及周边景点都看了个遍,就留下深圳中英街没去了!</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一个艳阳天,刚好有点空闲时间,俺和老伴就来了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家门口乘地铁2号线转8号线至沙头角,再转一次B619路公交小巴乘坐三个站即到中英街门口。</p> <p class="ql-block">俺俩是到现场微信扫码预约的(对六十岁以上老人不需要预约),然后拿着身份证去窗口取票,以后一路绿色通道,十分便利。</p> <p class="ql-block">中英街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方园不过两三平方千米的地方,确保留着一街两制的特殊管理模式。中英街东侧属于深圳,西侧属于香港。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镇的中英街,由梧桐山流向大鹏湾的小河河床淤积而成,原名“鹭鹚径”。</p> <p class="ql-block">走进中英街,历史的沧桑和现代的繁华扑面而来。至今仍为“一国两制”分界线的标志。因为街的一边属于深圳,另一边则属于香港,因此“一街两制”中英街也就被人们称为“特区中的特区”。深圳市盐田区中英街管理局与深港万商运营公司对中英街实行统一管理,也是一街两制,深港融合典行区域。</p><p class="ql-block">中英街界碑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镇中英街上。</p> <p class="ql-block">我们出于好奇心,先沿着中英街一边走一边寻找着历史留下的印记,譬如过去那些低矮的老房子、老店铺、桥头街牌坊、哨楼、界碑、英记饼家广告,即使古榕树也不放过。</p> <p class="ql-block">然后沿着海边跑道、梧桐河道、绕中英街外围走一圈,再进入小巷里看看。中午在一家面馆吃了碗一种香港特色混沌面,稍休息会儿,赶去参观中英街展览舘,一共四层楼,花了将近两个小时才看完,最后也挤进购物人流。</p> <p class="ql-block">一家百货店进进岀出,人挨着人,几乎没有空隙,俺和星妈被人流挤开了,找了好一会才找到人。中英街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购物天堂,进街就是“卖全球,买全球”,每个旅客可以购买3000元到5000元与香港本岛一样资质的免税商品,据说来旅游购物人每天达十多万人。中英街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沙头角鱼灯舞是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中英街这个弹丸之地,它不仅见证了客家人迁徙至此兴衰史,也见证了中国近代屈辱兴衰发达史。</p> <p class="ql-block">1898年3月,英帝国主义以法国租借广州湾为借口,向清政府提出展拓香港界址问题。</p><p class="ql-block">同年6月9日,李鸿章、窦纳乐分别代表中:英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租期99年。1899年3月18日,中英双方勘定新界北部陆界,划沙头角(原名“桐芜墟”)内干酒河底的中线为界线,并于1902年树立海域界碑,于1905年改为陆域界碑。1941年,日本侵略者占领香港后以“妨碍交通”为名,把3号至7号界碑拆除。1948年经中英双方踏勘后,重新将界碑竖立原处。</p> <p class="ql-block">文物本体为中英街8块界碑中属干深圳管理的5块,分别为1号、2号、3号、4号和7号界碑,分布于中英街街心,均用青灰色花岗石凿制,外观上小下大,纵剖面呈梯形。露出地面的碑身高度30-70厘米不等。各碑面向中方一侧的碑身一律从右至左横刻“光绪二十四年 中英地界•第X号”字样,面向香港一侧横刻英文 “ANGLO-CHINESE BOUNDARY 1898NO.X”,其中1948年重新坚立的界碑上刻有“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四月十五日重坚”。</p> <p class="ql-block">中英街界碑既是19世纪末英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领土的历史见证,又是香港回归祖国并实施“一国两制”和中国走向繁荣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深港两地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具有特殊的历史和社会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古榕村栽种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迄今巳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1898平中英《良推香港界业专条》签定到1997年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古榕树见证了沙头角勘界,题运,教展的百年沧桑史。古榕树干苍劲、挺拔,枝叶茂盛且跨界限延伸到香港一侧,因此形成了"根在祖国荫泽香港”的特殊景现。多年來《古榕奇观》不仅已成为文人墨客来中英街采风的素材,也是中英街文化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鹏湾孕育了沙头角古老的文化。沙头角墨鱼坳、蒙仔梯山新石器时代晚期遗迹,大、小梅沙沙丘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百越先民们创造了沙头角地区的古代文化。</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年间发布“招垦令”,客家人陆续迁徙到广州府新安县滨海,成为当地的原住民。</p><p class="ql-block">在“日出沙头,月悬海角”的秀美天海间,融入滨海的客家人在梧桐山下披荆斩棘,开拓创业。</p><p class="ql-block">于是,宗祠奠基,家族绵延;“十约”井然,墟市繁荣…</p><p class="ql-block">沙头角是经过长期地质变迁形成的泥沙沉积的陆地,其地名是对地形和地貌特征的形象描述。“沙”指泥沙沉积的陆地,在珠江三角洲也指围海而成的田地;“角”则指突出的陆地尖端。自古以来,当地就有“日出沙头,月悬海角”关于沙头角地名由来的传说故事。</p> <p class="ql-block">沙头角地区建制沿革变迁时期归属:</p><p class="ql-block">秦始皇三十三年至东晋咸和五年(前214年—330年)</p><p class="ql-block">番禺县:东晋咸和六年至唐至德元年(331年—756年)</p><p class="ql-block">宝安县:唐至德二年至明隆庆六年(757年—1572年)</p><p class="ql-block">东莞县:明万历元年至民国三年(1573年一1914年)</p><p class="ql-block">新安县:康熙五年至七年一度重归东莞县管辖;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后,港界沙头角已不属新安县管辖)1914年至1979年</p><p class="ql-block">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华界沙头角一度划归惠阳县管辖)</p><p class="ql-block">1979年至今深圳市。</p> <p class="ql-block">警钟长鸣</p> <p class="ql-block">为了铭记1899年3月18日沙头角勘界的屈辱历史,深圳市盐田区委、区政府铸造了“中英街警世钟”,建造了警世钟亭,并决定从2002年开始,每年3月18日举行“中英街3.18警示日”鸣钟仪式。提醒人们勿忘百年国耻,立志振兴中华。</p> <p class="ql-block">2006年文化部已将中英街警示日活动列为港澳文化交流重点项目。如今,“中英街3.18警示日”活动已成为深圳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一家面馆吃了碗具有香港特色的混沌面,稍休息会儿,赶去参观中英街展览舘,一共四层楼,花了将近两个小时才看完。</p> <p class="ql-block">一条只有二百五十米长,三、四米宽的小街,</p><p class="ql-block">却承载了中华民族一个多世纪的耻辱,</p><p class="ql-block">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p><p class="ql-block">界碑相隔,</p><p class="ql-block">昔日同村乡里,倏然异域分身;</p><p class="ql-block">血缘纽带,</p><p class="ql-block">演绎悲欢离合,见证沦桑巨变。</p><p class="ql-block">中英街——中国历史文化名街;</p><p class="ql-block">告诫人们以史为鉴,警钟长鸣,</p><p class="ql-block">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p> <p class="ql-block">早期移民</p><p class="ql-block">秦始皇三十三年,秦统一岭南,实行郡县制,在岭南设南海、桂林、象郡三郡。深圳属于南海郡番禺县。</p><p class="ql-block">自秦汉至魏晋南北朝800年间(前221—589),由于中原人的不断南迁,文化日益趋同。深圳发现的东汉、魏晋南北朝和宋元时期的历史文物无不反映了中原文化对岭南地区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客家人南迁始于东晋。由于中原地区战乱频仍,大量北方士族举族南迁,深圳曾一度成为粤中、粤东至闽南的政治和经济中心,由此掀起了第一次移民高潮。明清时期,陆续有客家人从闽、粤、赣山区迁入深港滨海地区,他们逐渐融入当地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开拓创业,为当地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客家南迁</p><p class="ql-block">清初,清延实施迁海政策,令沿海居民内迁。地处滨海的沙头角乡民被迫背井离乡,田地一片荒芜。</p> <p class="ql-block">康熙八年(1669年)复界,清政府鼓励原住民返乡。清廷又发布“招垦令”,以种种优惠政策吸引粤、闽、赣的客家人南迁。新安县在康、雍、乾、嘉四朝中迁入了大量的客家人。康熙元年(1662年),新安县只有人口2172人,复界后的康熙十一年(1672年),共有人口3972人,而到了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新安具的人口增至239112人,村庄增至865个,其中“客籍”村庄达345个。</p> <p class="ql-block">沙头角镇内的吴氏祖先吴尚儒在康熙年间率领族人跋山涉水,从博罗来到沙头角开基立村。今新界沙头角担水坑温氏,山咀村黄氏、邱氏,上禾坑李氏,谷埔村宋氏、杨氏等客家人的先祖也于这一时期陆续迁居沙头角一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