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时节:难忘那次沙尘暴

大勇若怯

<p class="ql-block">“过了芒种,不可强种。”又到芒种节气,想起了这句农谚。</p><p class="ql-block">1975年8月,我下乡到内蒙古昭乌达盟(今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彦包特农场。我所在的营子(一个自然村,当时叫生产队)就坐落在一个叫“三座山”的山脚下。</p><p class="ql-block">那是1976年芒种时节的一天,我和乡亲们正在营子西边三座山脚下的一块玉米地里耪地,忽听有人喊:“沙尘暴又来了!”我抬头一望,只见北方天地相接处漫漫黄尘,接天柱地,像神话中的一个巨大的怪兽,乌乌压压,舞舞扎扎,夹着狂啸,滚滚而来。</p><p class="ql-block">在我们这里,每年春夏之交常常起风沙,所以当地人常戏谑地说:“我们这里一年就刮两次风,一次刮6个月。”还有一个顺口溜说:“家住内蒙古,一天三两土,白天吃不够,夜里还得补。”那沙尘暴每年春夏之交都得来几回,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了。二十四节气歌有云: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一般来说立夏小满一过,就不应该有多大的风了。可是那年不知怎么回事,庄稼都长快一尺高了,沙尘暴又来了。正在地里干活的人们见此情景都赶紧收拾起工具往回跑。还没跑出多远呢,遮天蔽日的风沙就追上了我们。这大风推得人站不住脚,风沙打得人抬不起头,睁不开眼,沙粒打在脸上生疼生疼的。</p><p class="ql-block">“风三风三,一刮三天”。每次起风暴都得两三天才能停。风沙天终于过去了,我们到田里一看,田埂地垅都被风沙削平,玉米苗被风沙蹂躏得就像煮熟了的菠菜一样,软塌塌的扒伏在地上,有的已经被沙尘半掩半埋。看到这情景,乡亲们眼里含泪,掩面叹息:唉,今年的收成又没指望了。</p><p class="ql-block">叹息归叹息,日子还得过。虽说是过了芒种,不可强种,但庄稼已经毁了,要想地不被撂荒,那就得“强种”。</p><p class="ql-block">强种,种啥啊?玉米高粱这样的大田作物是肯定不行了,那就得种一些短熟的杂粮作物,比如荞麦、燕麦、谷子、糜子等。不过,那个年代强调的是“以粮为纲”,田里种的作物都是上级下达的规定品种,不能随意更改。短熟的杂粮作物产量低,亩产只有一两百斤,是被限制生产的。所以,我们只好向上级报告,说是遭受风灾,请求毁地重种。几天后,上级派农业技术人员来地里考察了一番,确认这些庄稼已经不可救药了,这才批准我们在原来的玉米地种上了荞麦等一批杂粮。</p><p class="ql-block">事情都有两面性。毁了玉米强种杂粮,粮食产量是低了,但也多了一些粮食品种。那年秋天,我们营子乡亲们的饭碗里,除了玉米碴、高粱粥外,也多了一些久违的杂粮味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