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2024)年5月24日至31日,风和日丽的初夏时节,我们四姐妹(老大,老四、老五、老六)和老五的先生熊矫,先后来到山城重庆和成都广汉,来了一趟寻找父母足迹和探访三星堆遗址之旅。旅途费时(重庆四天三晚+广汉两天两晚+成都一天一晚+来去火车卧铺两晚)七天八晚。</p><p class="ql-block">由于行前功课做得到位,我们的行程不但内容丰富多彩,其内涵更是别有一番情趣!且让我们一一回看过来:</p> <p class="ql-block">1946年2月,父母亲从昆明来到重庆。他们俩在重庆工作生活的时间虽不长(父亲一年半,母亲两年多)因重庆是当时抗战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当报人的父亲难免卷入了一些与时局相关的事件,父亲在当年的日记里记载了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为我们这次去寻找他们在重庆的足迹提供了详细的线索。</p> <p class="ql-block">父母亲194 6年5月摄于重庆</p> <p class="ql-block">1946年8月,母亲经友人介绍,来到重庆沙坪坝儒英(今育英)小学任教。</p> <p class="ql-block">母亲在解放后的自传材料中写到:“这所学校是杨度同志的儿媳乐曼雍、儿子杨公庶创办的。由刘兰畦(进步人士、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担任校长,李岫(秀)文(党员,北师大毕业)任教导主任。…”</p><p class="ql-block">1947年12月,易秀娟在儒英小学(附近的沙磁医院)生下大女儿刘海燕。此时,丈夫刘乐杨已去香港《达德学院》任教,是同事王丽华阿姨(下面合影照中间那位女士)担负起照料母亲和大姐海燕的重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母亲自传中有关儒英(育英)小学的背景介绍与百度条文以及该校校史陈列资料完全吻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重庆市沙坪坝区育英小学北毗嘉陵江,西仰歌乐山,位于沙区学府大道沙北街22号,与重庆大学、磁器口古镇相邻。“抗战欢腾,始建儒英”,公元1946年由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杨度的儿媳乐曼雍女士捐建,至今已有78年的办学历史。2015年学校成为了育英教育集团总校。2020年学校开始与重庆大学附属小学联合办学。</p><p class="ql-block">学校占地约23000平方米,集小学、幼儿园于一体。现有72个小学教学班,6个幼儿班,学生共计3548人。教职工266人。学校师资优秀,孩子聪慧,课程丰富,活动有品,是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p><p class="ql-block">学校秉承“育未来英才”办学宗旨,以“温润童年,美好相伴”为办学理念,坚持立德树人,顺应儿童生命成长自然规律,以“面向每一个孩子,把教育的原点回归到儿童本位。学校探索建构“暖记忆”课程体系,以聚焦课堂教学为抓手,形成“温暖润泽、和谐共生、自由灵动、协同生长”课堂文化;以七彩和谐育人氛围为遵循,开设丰富有趣社团课程,温暖浸润孩子美好童年。“育英小舞台”“名曲欣赏”“翰墨飘香”“家长课堂”已成为学校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学校科技作品曾在日本、韩国、美国、中国等各级竞赛中获得金、银奖;拥有多个艺术社团,其中管乐团、合唱团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学生艺术团”,先后获得重庆市学生艺术节一等奖,中国艺术展演一等奖。足球、围棋、啦啦操等各种艺体活动分别在市区获得金奖、一等奖;“重庆吊脚楼”课题组获得全球的FPSPI社区问题解决第一名。</p><p class="ql-block">学校先后荣获“四川省百面红旗学校” “重庆市首批重点学校”“全国特色红旗大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JIP实验学校” “全国奥林匹克示范学校”“全国小学生足球训练基地先进单位”“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重庆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示范学校” “沙区特色学校建设突出贡献奖”“沙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等殊荣。是重庆市第一批成立少先队组织的学校;是沙坪坝区首批教育集团总校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姐海燕于1947年12月出生于儒英小学附近的沙磁医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在长沙已通过沙坪坝教委联系上了今天的育英小学办公室主任程老师,她代表学校热情地接待了前来寻根、访亲会友的我们姊妹一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日的育英小学是重庆大学的附属小学,与重大(A校区)比邻而居,长这个样:</p> <p class="ql-block">程主任带我们参观了学校校史陈列馆和校园环境。</p> <p class="ql-block">参观学校的书法园地。</p> <p class="ql-block">曾经当过几年小学老师的老六,漫步在教室走廊上,看到墙面上张贴的同学们的作业、作品,倍感亲切,心潮起伏,恍惚间好像来到了妈妈当年教课的教室,忍不住拍下了一段小视频。</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194 6年4月~7月,曾在《西南日报》任总编辑。据父亲回忆文,该报当时所在地为"上清寺中山三路中兴大厦"。去重庆前,老六曾电话咨询"上清寺街道办"值班人员,谓(他们编印的)"上清寺街道史志"没有关于《西南日报》以及中兴大厦的记载。(后来我们专程去寻找"上清寺",问路人才得知"上清寺"并无寺,只是一地名而己)故我们寻找《西南日报》旧址无果。</p> <p class="ql-block">二、然而,《西南学院》旧址的"彭氏民居"让我们大大地惊喜一番,那门前的好几块碑牌足以说明此大宅当年的历史不凡。</p> <p class="ql-block">目前,彭氏民居内设的"吴藻溪生平事迹陈列馆",介绍了"九三学社"及《西南学院》创始人吴藻溪以及相关的近代人物历史事件的不少情况,于我们这些(父辈圈子里的)后人鲜有所闻。</p> <p class="ql-block">(据父亲当年日记记载:)父亲于47年4月从《西南日报》辞职,经张友渔介绍给《西南学院》的教务长马哲民,到该院新闻系教授"新闻学"、"编辑学"课程。任教期间(~47年8月),父亲要从沙坪坝的"西南学院"驻城办事处乘坐学校班车(个把钟头)到南(温)泉,再坐滑杆上山到学校。</p><p class="ql-block">除了课堂授课,父亲还通过开座谈会、带学生参观《大公报》的印刷现场等方式进行教学。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参加了(由吴玉章指挥的由民盟组织的)重庆大学生"反饥饿"、"反内战"的活动。由此上了要被抓捕的名单。同年8月,父亲忍痛辞别怀胎六个月的母亲,坐一国军运送马匹等军需物资的江轮去了武汉(后转辗至长沙去了香港)。</p> <p class="ql-block">这份(西南学院)"教师名单"中,父亲(当时用名为张兆麟)名字见第二排第六位。第二排第三位的孟超与父亲不但在《西南日报》、《西南学院》是同事,后来在香港也是难兄难弟……。</p> <p class="ql-block">三、参观《特园》</p><p class="ql-block">父亲日记里好几次提到《特园》,到那里去参加新闻界或民盟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特园主人鲜英</p> <p class="ql-block">"特园"现为"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官方的宣传彩页是这样介绍(特园)的:</p> <p class="ql-block">有关历史的争议(摘自《百度》)</p><p class="ql-block">2011年3月29日,扩建后的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正式开馆。整个陈列馆由序厅、八个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展厅11个单元组成,开馆时共展出历史资料图片1500余张、文物1100件。截至开馆,该馆耗资1.5亿元。</p><p class="ql-block">无党派人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歌审定小组负责人张奚若之子张文朴受邀参观了展览。看到陈列中一张张奚若陪同周恩来审查国旗备选方案的照片,张文朴对工作人员说:“我很欣慰。”在馆方最早联系张文朴征集文物时,他曾有疑虑:“现在还有人记得张奚若吗?”</p><p class="ql-block">但也有不少人在看了展览后,没有欣慰和感动,而是毫不客气地说:“你们展出的只是部分真实。”</p><p class="ql-block">其实早在征集相关历史文物阶段,关于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争议,就屡屡导致陈列馆工作人员碰壁。张小曼就拒绝提供任何有关父亲、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张西曼的文献资料和文物。张小曼甚至在网上公开批评陈列馆关于九三学社创立的内容不符合她了解的历史,要求馆方撤除“莫须有的‘民主科学座谈会’”。</p><p class="ql-block">在陈列馆扩建之前,关于九三学社创立的争议就一直存在。按照官方的说法,九三学社的前身是民主科学座谈会,这也是九三学社有社史以来的一贯表述。曾任七届九三学社中央主席的许德珩在1990年发表的《毛主席与九三学社》一文中写到,九三学社前身曾在“1944年成立过一个民主科学座谈会,并逐步演进成为一种学术性的政治团体,取名民主科学社”。但其接着笔锋一转,说“后来因为参加座谈会的朋友之中,有一位办了一个刊物,也叫‘民主与科学’。社会上对这个刊物有些物议,为了避免外面的误会,就把民主科学社的名称取消了”。</p><p class="ql-block">陈列馆采用了以许德珩为代表的官方叙述,而张小曼遍查《新华日报》《大公报》《民国日报》《解放日报》等当年的报刊杂志,以及吴藻溪、雷启汉、漆文定等其他几位九三学社创始人的回忆文章,结合多方调查,得出九三学社在1946年1月成立的九三筹备会之前根本没有前身的结论。并认为许德珩《毛主席与九三学社》一文中暗指的攻击对象是她的父亲张西曼。“所谓的‘民主科学座谈会’完全是许德珩为了给自己增加政治筹码生生编造出来的谎言。”张小曼说。</p><p class="ql-block">而对此,陈列馆馆长厉华唯一能回应的是:学术研究无禁区,发表宣传有纪律。</p><p class="ql-block">回避还是展示?</p><p class="ql-block">陈列馆曾请章立凡对陈列提过意见。</p><p class="ql-block">章立凡的父亲章乃器是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创始人之一。在参观完陈列馆后,章立凡选择了沉默。“人家费了好大功夫才弄这么一个馆,我又何必去扫兴?”他心里存着善意,意见都在心里,“一提就是一堆,但我知道没用,在这样一个平台……”章立凡说。章本人主攻近代史研究,多年在旧文献中爬梳,多次就民主党派历史变迁发表文章和演讲。“这是个不好做的课题,造假很多。”他感叹,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各民主党派内部斗争有关。“谁当权就多写谁。”章立凡说,关于九三学社创立的争议就是一例。</p><p class="ql-block">开馆那天,章立凡仔细看了民建单元的陈列,发现创始人多了一个孙起孟。自民建创立直至改革开放初期的民建历史叙述里,创始人名单里都没有孙起孟。上世纪90年代以后,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在一次讲话中,将孙起孟列入民建创始人名单。此后官修民建历史便多沿用此说法。</p><p class="ql-block">在中国致公党单元的陈列里,章立凡也没有看到陈炯明的事迹。而他认为:在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组织“洪门”转型为中国致公党的过程中,陈炯明贡献尤多,曾为首任该党总理。“因为陈在历史上曾与孙中山反目,而孙中山被中共奉为正方,陈炯明就成了反面角色。”章立凡这样猜测官修致公党历史对陈炯明一带而过乃至绝口不提的原因。</p><p class="ql-block">在章立凡看来,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虽然是专门以民主党派历史为展出内容的博物馆,但依然把所有民主党派的活动都归结于中共为轴心的统一战线的成果,而缺乏对民主党派自身发展逻辑的展现。而且很多涉及民主党派内部争议的内容,陈列馆都予以回避。</p><p class="ql-block">虽然没提意见,但章立凡接受了馆方请他给馆里工作人员讲课的邀请,内容就是中国民主党派的历史变迁。这一次,他把自己的很多研究成果和盘托出,真正做到了“无禁区”。“希望我没有毁掉他们的"三观。”章立凡笑言。</p><p class="ql-block">某位馆员对章立凡的观点非常认同。在联系张小曼征集文物遭到拒绝时,他曾发短信给张小曼,大意是说,有这个陈列馆,总比没有要强。“点滴进步,亦当欢迎。俟河之清,人寿几何?”但未能说服张小曼。面对张小曼提出恢复全部真实历史的要求,他在短信中写道:“我代表我自己赞成您的观点,并尊重您为此作出的努力,这是我的个人立场。但从工作角度,严格说来,以我所处的地位,我没有资格考虑采纳您的意见,那是很高层的事情了。”</p><p class="ql-block">而馆长厉华则以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的例子阐明自己的观点:“比如民盟解散的问题。蒋介石宣布解散民盟,不解散就抓,这是事实。至于解散过程中,不同人的不同观点,我们就没必要把它展示出来。”</p><p class="ql-block">被淡化处理的历史敏感段</p><p class="ql-block">厉华在向人介绍陈列馆珍藏时,除一级文物范朴斋日记外,他也总带人参观镇馆之宝之一——冯玉祥用隶书书写的“民主之家”牌匾。</p><p class="ql-block">这是1945年冯玉祥送给特园主人鲜英60大寿的贺礼。重庆谈判期间,民盟中央在特园为中共代表团举行欢迎宴会,席间,毛泽东提到冯玉祥题写的“民主之家”匾额,说:“今天我们聚会于‘民主之家’,今后我们共同努力,生活在民主之国。”自此,“民主之家”的称号名闻遐迩。</p><p class="ql-block">章立凡在重庆“唱红打黑”运动正盛时参加了陈列馆开馆仪式。有人问他感想,他答:“我只是去凭吊一下先辈们消逝的理想。”</p><p class="ql-block">“事实上,民主党派的历史就是他们的普世价值破灭的历史。”</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章立凡一家深受迫害,母亲问父亲章乃器:“你把我叫回来究竟为什么?”章乃器回答:“我以为他们真的要搞民主了。”章乃器1948年从香港到解放区,是应毛泽东之邀,参与筹备新政协会议。他写信给在香港的爱人,说你快来,解放区这里好得不得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共产党领导确实好。</p><p class="ql-block">观众到陈列馆参观,看到一些民主党派领导人去世年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往往会好奇地问:“这些人‘文革’中的遭遇是怎样?”讲解员总不知作何解答。</p><p class="ql-block">“我们只介绍到1956年‘一化三改造’以后,就停了。‘反右’以后又是‘四清’又是‘文革’,这段历史说起来就很沉重了。”厉华说。1956年以后,接着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中间那段历史被淡化处理。</p> <p class="ql-block">从特园(陈列馆)正门出来左拐到上清寺中山四路,路过重庆市委大门。</p> <p class="ql-block">前行不到半公里,即是"曾家岩"(周公馆"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四、这次西南之行的另一重要站点是(从重庆去成都再去广汉)观看三星堆遗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十年前,有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展出的"金泊太阳鸟"等轰动一时,现在这里叫老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广汉的"三星堆博物馆"是去年刚开放的"新馆"。</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里边的展品近年来已广为宣传,为人们所熟悉。但亲眼见到这些造型奇特不可思议的各种展品,仍不免为之震撼,又不思其解。</p> <p class="ql-block">来到"文物修复保护中心"观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完"三星堆"出来,却发现在这样规模庞大的出土遗址里,居然没有人类的遗骸或活动的(如工具、居地)的痕迹显示!也没说有什么文字记载。不禁让人在感叹造物主神奇的同时似乎觉得它们是天外来物。留下了很多疑问。</p> <p class="ql-block">四、旅途花絮之一:</p><p class="ql-block">那天中午从育英小学出来,还没回到酒店,发现大街边(沙正街)有一"社区食堂"正在对外开放,饭菜价廉物美。我们这批60岁以上的以15元/人/份享受了重庆人民的优质福利!在此,为重庆的养老事业点个大赞!</p> <p class="ql-block">四、旅途花絮之二:</p><p class="ql-block">在重庆的第三天,我们参加了当地的"一日游。来到李子坝(父亲日记里说,他带西南学院新闻系的学生到重庆《大公报》去实习,《大公报》就是在李子坝),看到了在高架桥轻轨上行驶的城际列车穿屋而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解放碑"开始"一日游",先去了"十八梯"。</p> <p class="ql-block">中途被忽悠去了一个用防空洞改造的声光控工程"洞舰1号"去"邀游太空"。</p> <p class="ql-block">从广汉返回成都,去逛了"宽窄巷子"。</p> <p class="ql-block">5月30日中午边子,我们从成都西站乘车回长沙。在成都西站前坪,我看到了电车穿过车站候车大厅屋顶的场景,拍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趟西南之行有感而作:</p><p class="ql-block">刘家姊妹初夏行,</p><p class="ql-block">川西重庆和"三星"。</p><p class="ql-block">育英缅怀母女情,</p><p class="ql-block">彭氏民居忆父亲。</p><p class="ql-block">有道人间重晚情,</p><p class="ql-block">惟有思念系在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