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们都曾经去过西藏和云南的其它地方,但终究还是抵不过“穿越丙察察.探秘独龙江.莲花秘境…墨脱”的诱惑,与朋友一拍即合,决定冒着高龄、高反的风险,去体验风情万种的滇藏线…</p><p class="ql-block">(美篇中资史部分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此次出游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昆明 - 《金殿》</p><p class="ql-block">今天(5.13.)中午,由北京抵达昆明,下午自由活动。我们抓紧时间,第一站去了位于昆明东郊鸣凤山麓的金殿景区。金殿初建于明万历年间,是中国最大的铜建筑,它比北京颐和园万寿山的金殿保存完整,比湖北武当山金殿规模大。铜殿在骄阳下熠熠生辉,耀眼夺目,故人们称为金殿,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在昆明金殿的历史长廊中,吴三桂是一位不可忽视的角色。他的涉足,不仅让金殿历经沧桑,更因其对陈圆圆的影响而显得分外深刻。金殿并非一开始就如此辉煌,吴三桂的介入为其赋予了崭新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金殿</p> <p class="ql-block">▼金殿内部</p> <p class="ql-block">▼吴三桂与陈圆圆展馆</p> <p class="ql-block">▼金殿文物馆</p> <p class="ql-block">▼金殿景区内幽静的小花园</p> <p class="ql-block">▼浏览过金殿之后,我们又赶紧打车去了《大观楼》。昆明大观楼是一座三重檐琉璃戗角木结构建筑,占地约400平方米。该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最初为二层楼宇,后经过多次修葺和重建,最终成为三层楼阁。大观楼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著称,彩绘木雕体现了昆明“五墨”彩绘及挑檐檩枋头木雕等地方民族文化色彩。大观楼因孙髯翁撰写的180字长联而闻名,该长联上联描绘昆明风物,下联抒发对云南历史的感慨,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大观楼不仅是中国名楼之一,还被赞为“万里云山一水楼”,是观赏滇池风光的好地方。此外,大观楼还体现了中原文化与边疆民族文化的交融,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典范。1983年,大观楼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迎湖而建的大观楼</p> <p class="ql-block">▼大观楼</p> <p class="ql-block">▼大观楼以天下第一长联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上联为:“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龙凤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p> <p class="ql-block">▼下联为:“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p> <p class="ql-block">▼大观楼景区风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大观楼景区清景宜人</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们到了大理-洱海-双廊古镇:云南双廊,位于洱源县的东南和洱海的东岸,距下关35公里,古名“拴廊”。双廊上两岛天然的自然风光为洱海之最,是大理苍洱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区。</p> <p class="ql-block">▼小镇路边的蓝花楹树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古镇一瞥</p> <p class="ql-block">▼洱海:洱海,古称昆明池、洱河、叶榆泽等。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一般湖水面积约246平方千米(一说252平方公里[41]),蓄水量约29.5亿立方米,呈狭长形,北起洱源县南端,南止大理市下关,南北长40公里,是仅次于滇池的云南第二大湖。洱海形成于冰河时代末期,其成因主要是沉降侵蚀,属高原构造断陷湖泊,海拔1972米。洱海,属澜沧江流域,系其支流漾濞江支流西洱河上源。湖水由西洱河流经大理市区下关,向西汇入漾濞江。洱海具有供水、农灌、发电、调节气候、渔业、航运、旅游七大主要功能,洱海西面有苍山横列如屏,东面有玉案山环绕衬托,空间环境优美。1981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1994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原淡水湖泊及水生动植物、南北动植物过渡带自然景观、冰川遗迹,面积79700公顷。</p> <p class="ql-block">▼在洱海双廊镇一户临街的小花园里,发现了一棵不曾见过的花儿,它满花金黄,雍容华贵,拍照下来一搜,才知道这花儿叫“地涌金莲”:地涌金莲原产于中国云南。四川省也有分布,系中国特产花卉。它的花语是高贵典雅、万事如意,寓意着纯净、美好与神圣,被佛教寺院定为“五树六花”之一。</p> <p class="ql-block">▼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金沙江虎跳峡:虎跳峡景区(虎跳峡自然风景区),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虎跳峡镇,分为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三段,是中国最深的峡谷之一。虎跳峡景区南岸为玉龙雪山,主峰海拔高达5596米,北岸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受两岸高山的紧紧束缚,江流入峡后宽仅50多米,最窄处虎豹一跃即过,故名虎跳峡。峡谷距离丽江市市区80千米,峡谷在金沙江上游,全长17千米,迂回道路25千米,峡谷垂直高差3900多米,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之一。曾因山崩截流,今巨石遗留,致使水势更加汹涌。2009年6月,虎跳峡景区通过国家旅游局评定,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波涛汹涌的金沙江虎跳峡(摄于2024.5.15. )</p> <p class="ql-block">▼迪庆-香格里拉-哈巴雪山:哈巴雪山位于香格里拉市东南部,与玉龙雪山隔虎跳峡相望,是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及其以后第四纪族构造运动的强烈影响下急剧抬高的高山。最高峰海拔5396米,而最低江面海拔仅为1550米。山势上部较为平缓,下部则陡峭壁立,望之险峻雄伟而又美丽神秘。“哈巴”为纳西语,意思是金子之花朵。</p> <p class="ql-block">▼迪庆-香格里拉-白水台:白水台位于哈巴雪山麓,云南香格里拉县城东南的三坝乡白地村,距县城101公里,海拔2380米,是纳西族东巴教的发祥地。它是由于碳酸钙溶解于泉水中而形成的自然奇观。含碳酸氢钙的泉水慢慢下流,碳酸盐逐渐沉淀,长年累月就形成台幔,好似层层梯田,被称为“仙人遗田”,面积约3平方公里,它是我国最大的华泉台地。碳酸钙白色沉淀物不断累积,覆盖地面,宛若斜月散落。</p> <p class="ql-block">▼迪庆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p> <p class="ql-block">▼普达措国家公园海拔3625米:普达措国家公园,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红坡村,处于滇西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中心地带,距香格里拉城区22千米,总面积约1313平方千米。普达措国家公园范围内最高点海拔4670米,最低点海拔2347米,有多处断层崖、林间小涧、深沟峡谷等独特小景交错分布,包含了较为原始完整的森林灌丛、高山草甸、湿地湖泊、地质遗迹、河流峡谷生态系统等。2012年11月26日,云南省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被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普达措-属都湖</p> <p class="ql-block">▼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独克宗古城是中国保存得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近年来,随着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香格里拉市加强对独克宗古城的保护和修缮工作,重现古城的历史风采。 调露年间(公元676-679年),土蕃在这里的大龟山顶设立寨堡,名“独克宗”,一个藏语发音包含了两层意思,一为“建在石头上的城堡”,另为“月光城”。后来的古城就是环绕山顶上的寨堡建成的。与此呼应的是在奶子河边的一座山顶上建立的“尼旺宗”,为“日光城”,其寨堡已经没有了,原址上是一座白塔。独克宗古城依山势而建,路面起伏不平,那是一些岁月久远的旧石头就着自然地势铺成的,至2021年,石板路上还留着深深的马蹄印,那是当年的马帮给时间留下的信物了。对于穿越茶马古道的马帮来说,独克宗古城,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也是马帮进藏后的第一站,这算是相当舒服的一段路。2001年,独克宗古城被批准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p> <p class="ql-block">▼独克宗古城-巨大的转经筒</p> <p class="ql-block">▼独克宗古城-茶马古道重镇</p> <p class="ql-block">▼纳帕海:纳帕海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是一个美丽的高原湖泊,被誉为“高原之镜”。它是一个季节性湖泊,四季景致各有千秋,从雨季的湖泊如镜到旱季的大片沼泽,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变化之美。纳帕海不仅是云南省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还是云南纳帕海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包括黑颈鹤、黑鹳、灰鹤等国家 Ⅰ、Ⅱ 级重点保护鸟类、越冬水鸟及亚高山湿地生态系统。此外,纳帕海还是一个集自然美景、人文景观和独特体验于一身的绝佳旅游目的地,无论你是喜欢湖泊的宁静、草原的辽阔还是雪山的壮丽,这里都能满足你的需求。纳帕海不仅是一个美丽的自然风景区,也是一个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自然爱好者前来探索和欣赏其独特的自然美景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p> <p class="ql-block">▼迪庆德钦县-飞来寺</p><p class="ql-block">飞来寺是位于云南省距德钦县城8公里处的滇藏公路沿线的一座寺庙,最初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距今已近407年的历史。飞来寺建筑高低错落,殿堂屋宇呼应配合。全寺由子孙殿、关圣殿、海潮殿、两厢、两耳、四配殿组成。寺内的安排具有三教合一的特点。飞来寺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依正乙山山势拾级而建。沿途古松森列,日影斑驳,小溪曲折,松涛低鸣。山门对联“古寺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寺云封”,使人浮想联翩。该寺的建造及命名,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建寺时选址原定在现址两公里以外的地方,全部用料已经备齐,就在破土动工的头天晚上,柱梁等主要建筑材料不翼而飞,住持和尚派人寻踪追迹。找到现址时,发现柱梁已按规格竖好,且无大殿的后梁后柱,人们以为这是神意,于是遵照神意把寺建成于现址,并因柱梁飞来自立,命为“飞来寺”。站在豆温村边远看飞来寺,确有欲飞之势。山峦叠宕,森林茂密,云雾缭绕之中显现的古寺,有斩云断雾之姿,更有凝而不变之影,真是悬崖陡处辟仙台,琼楼玉宇屹正乙。</p> <p class="ql-block">▼梅里雪山-飞来寺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晨曦中的梅里雪山</p><p class="ql-block">梅里雪山属青藏高原东南缘、澜沧江与怒江之间的滇藏边界的怒山山脉,北连西藏阿冬格尼山,南与碧罗雪山相接。它也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心地,总面积960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梅里雪山-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飞来寺观景台</p><p class="ql-block">梅里雪山,属于横断山脉—怒山山脉,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境内。地处滇、川、藏三省结合部,横断山脉中段怒江与澜沧江之间。梅里雪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有十三座山峰,俗称“太子十三峰”。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梅里雪山属高原性寒温带山地气候,梅里雪山是云南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和世界温带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17个关键区域之一。梅里雪山景区由五大板块构成:包括位于三江并流云南保护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金沙江大湾景区,拍摄梅里雪山全景最佳位置的雾浓顶迎宾台,进梅里雪山或雨崩的重要枢纽的飞来寺观景台,可观神瀑、冰湖的雨崩景区,低纬度热带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的明永冰川景区。</p> <p class="ql-block">▼远眺梅里雪山</p> <p class="ql-block">▼晨曦中的梅里雪山</p> <p class="ql-block">▼芒康:芒康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昌都市的最东部,地处川、滇、藏三省区交汇处。东与四川省巴塘县,南与云南省德钦县毗邻,西与左贡县接壤,北与贡觉县、察雅县相接。芒康藏语意为“善妙地域”</p> <p class="ql-block">▼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盐井镇:芒康盐井古盐田位于西藏芒康县盐井镇,距芒康县城120多公里,214国道澜沧江东西两岸,海拔2300米左右,盐田芒康盐井古盐田已有1300年历史,位于西藏芒康县盐井镇澜沧江东西两岸,是我国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距县城107公里。盐井盐田保留了我国境内较为完整的古老制盐方法。</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晒盐场</p> <p class="ql-block">▼过滤凉晒过后形成的钟乳结晶盐</p> <p class="ql-block">▼红拉山:红拉山位于西藏藏族自治区芒康县境内,是盐井到芒康途中海拔最高的地方,也是从西藏到云南路上需要翻过的最后一座高山,离芒康县60公里,红拉山海拔高度约为4200米左右,“拉”在藏语里有“神、佛”之意,如拉萨就是“神佛所在地”的意思。这里也是一处自然保护区,它于1985年确定为自然保护区,1987年至1988年经西藏自治区珍惜野生动物考察队考察,确认为当地百姓称之为“准察”的滇金丝猴是世界濒临灭绝灵长类,1992年被西藏列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以红拉山为主,宽30公里,长80公里,森林覆盖面积达70%一80%,芒康境内现有滇金丝猴570至580只,每群在100只左右。红拉山立体气候明显,分布着高山栋、高山柳、红柳、白柳、山杨、高山松、云松等珍贵林木。</p> <p class="ql-block">▼红拉山-海拔4448米</p> <p class="ql-block">▼觉巴山:觉巴山(又称脚巴山)——在四川西部的巴塘到西藏东部的芒康县和左贡,地处横断山脉的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包围在安久拉山、伯舒拉岭、拉乌山等群山中。川藏公路30公里的觉巴山盘山路,在西藏芒康县的竹卡村-登巴村,近2000米的相对高差,成了川藏线上最难爬、最费时的一座山。山不高,起伏高:垭口的高程3940米,澜沧江深深下切,江岸壁立千仞。上山的入口处立了许多警示牌提醒注意一路飞石、塌方、泥石流。一山藏四季,顷刻有风雨。公路在绝壁上延伸,既没有护栏也没有路标,不少地方都是紧靠山体硬生生地开凿出来的,上依绝壁,下临深渊。川藏线虽然号称天险,但最危险的地方其实只有几处,比如排龙天险、通麦天险和怒江天险。与这几处名声在外的天险相比,觉巴山的知名度确实不高,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知道这个没有名气的天险与其他几个名声显赫的天险一样,同样让人望而生畏。</p> <p class="ql-block">▼觉巴山-有趣的路牌</p> <p class="ql-block">▼G318最高垭口:西藏左贡县境内的东达山,重新测绘之前是川藏南线上海拔第二高度的垭口,垭口海拔标高5008米,根据最新测绘结果显示,垭口海拔实际高度为5130米,成为川藏南线上海拔第一高度的垭口,夏季草坪青绿,牦牛成群,风光极为美丽。山路不再蜿蜒曲折,而是一条笔直的通向前方的大路,既缓且长,一眼看不到尽头,这就是川藏线最长最缠绵的东达山了,武警部队竖着的一块蓝色道路标志牌上写着:东达山</p> <p class="ql-block">▼川藏线G318最高垭口——东达山(海拔5130米)</p> <p class="ql-block">▼业拉山:怒江山又名业拉山。附近的怒江大峡谷和怒江72拐是川藏铁路南线即318国道著名的地方。怒江山是横断山脉的最后也是最大的天险,怒江山地处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的结合部,地质活动频繁,泥石流和大规模的塌方十分常见。 从怒江河谷到怒江山垭口陡峭的几十公里路程,高差达到2000米,经历了从炎炎夏日到肃杀寒冬的变化,从阔叶林到针叶林的植物垂直分带也十分明显。 著名的怒江山九十九道拐就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北纬30°-西藏-昌都市-八宿县:八宿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市东南部,地处怒江上游,县城所在地白马镇海拔3260米。东邻左贡县、察雅县,南与察隅县接壤,西靠洛隆县、林芝市波密县,北连昌都市卡若区、类乌齐县。八宿县以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为主。日照充足,干季、雨季分明。八宿县总面积12564.28平方千米。八宿藏语意为“勇士山脚下的村庄”。八宿曾用过巴宿、巴苏、班舒、察瓦八宿、人宿宗等名称。吐蕃政权时期,八宿属“松巴茹”管辖范围。元朝,八宿属于“吐著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明代,属“朵甘卫指挥司”管辖区域。清雍正三年(1725年)划归西藏后,由拉萨功德林寺派人管理。清末改土归流时并入恩达县。民国初年后,改设八宿宗。1950年10月19日,昌都解放,八宿即宣告解放,属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直接管辖宗。1951年,成立八宿宗解放委员会。1959年6月,撤销八宿宗人民解放委员会,成立八宿县人民政府,驻地同卡。</p> <p class="ql-block">▼西藏昌都市-八宿县-怒江七十二拐:怒江72拐318国道川藏线上的魔鬼路段,中国公路的奇迹!“怒江72拐”:是指川藏线上垭口海拔4618米的业拉山盘山公路(位于川藏南线即川藏公路南线的邦达镇至八宿县城间,16公里)在西藏昌都地区的八宿县境内,中途经过怒江,坡陡路险,人称“九十九道回头弯”、业拉山“108拐”、“川藏99道弯”,有人统计其实有130多个弯。“怒江72拐”从最低点海拔3100米,一路攀升到最高点业拉山口海拔4651米,再盘旋下降至邦达镇海拔4100米。长约12公里。作为川藏南线必经之路,对许多骑手或车手来说,正是因为它的险,才更具有挑战价值,每年从这路过的行人无不对这条路充满感叹。</p> <p class="ql-block">▼怒江七十二拐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七十二拐观景台寄语:走过今天的弯路,今后人生尽是坦途。</p> <p class="ql-block">▼G318-弯道堵车时有发生,而且拥堵时长难测。</p> <p class="ql-block">▼怒江大桥:怒江大桥,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境内,是318国道组成部分。怒江大桥位于高山峡谷之间,横跨怒江,全长74米,海拔2730米,因其地势险峻又具有重要的交通地位,被称为川藏公路国道318线的“咽喉要道”。</p><p class="ql-block">在怒江大桥的旁边有一座特殊的桥墩,孤零零立在江边,如同一位战士独自驻守。2018年,怒江之上第3座新桥通车。60多年前修筑的怒江桥已经拆除,为何独独保留了这座桥墩?因为桥墩里有一位战士的遗体,为了纪念这位烈士,这座特殊的桥墩被保留了下来。当年修筑怒江大桥时,有位战士因连续作业身体疲劳,不慎掉进10多米高、正在灌注水泥的桥墩里,混凝土是苏联援建的千字号水泥,分分钟就能凝固。战友们想尽一切办法也未能将他救起,最后只能流着泪将他筑进了桥墩。怒江大桥修成通车时,已经牺牲了30多位烈士,在通车典礼后排长手捧军功章,在大桥上也跳进了怒江,去见与他共患难的亲密战友了。今天,很多汽车在经过怒江的这座桥墩时,都会按响喇叭,并点上一根烟,摇下车窗,投向窗外的怒江。鸣笛和献烟,这个颇具仪式感的举动成为一种特别的致敬。他们致敬的,正是桥墩里的这位烈士。</p> <p class="ql-block">▼安久拉山:4468米的安久拉山口有些让人意外。与众多名山大川的垭口一般都陡峭起伏,壁立千仞不同,安久拉山口平缓得出奇。就是这座看上去不起眼的属于伯舒拉岭山脉的安久拉山垭口,是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的分水岭。翻越了垭口,也就由怒江流域进入了生长传奇与神话的雅鲁藏布江流域。</p> <p class="ql-block">▼迪庆香格里拉-金沙江大湾:自青藏高原奔涌而来的金沙江,在崇山峻岭间来了个180°大转弯,形成一个完美的“Ω”型,被称为天下奇观——月亮湾。月亮湾,又名金沙江第一湾、金沙江大湾,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区域标志性景观之一,也是云南与四川的分界线,一边是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奔子栏镇,另岸则是四川省甘孜州得荣县子庚乡。2023年6月26日,梅里雪山景区运营企业表示,对金沙江大湾实行免费开放。</p> <p class="ql-block">▼金沙江大湾全景</p> <p class="ql-block">▼金沙江大拐湾:月亮湾山头上建有一座漂亮、宽敞的观景台,站在这里,俯瞰金沙江第一湾全景,在心旷神怡、荡气回肠之际,不禁惊叹自然造化的神奇。</p> <p class="ql-block">▼来古冰川:来古冰川为一组冰川的统称,位于西藏昌都地区八宿县然乌镇境内,紧邻然乌湖,是帕隆藏布的源头,冰雪融水流进然乌湖,湖畔是茂密的原始森林,还有很多原始的藏族村落,包括美西、亚隆、若骄、东嘎、雄加和牛马冰川,该冰川群中亚隆冰川最为壮观。“亚隆冰川”长12公里,从岗日嘎布山海拔6606米的主峰延伸至海拔4千米的岗日嘎布湖;气候上,地处印度洋季风向青藏高原输送冷空气的主要通道,降水充分,有利于冰川的发育,属于海洋性冰川。</p> <p class="ql-block">▼山水画廊-然乌湖</p> <p class="ql-block">▼然乌湖-湖光山色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米堆冰川:米堆河是雅鲁藏布江下游的二级支流,它在川藏公路84公里道班处,从帕隆藏布南岸汇入帕隆藏布。米堆冰川靠近川藏公路,规模大,进入方便,是藏东南海洋性冰川的典型代表。特征典型,类型齐全,以发育美丽的拱弧构造闻名,是罕见的自然奇观。在这里,冰川、湖泊、农田、村庄、森林等融会在一起,是一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是旅游的绝好去处。米堆冰川位于波密县玉普乡境内,距县城103公里,离318国道8公里,最近的村庄离此地仅有2公里,是西藏最重要的海洋性冰川。冰川主峰海拔6800米,雪线海拔只有4600米,常年雪光闪耀、景色神奇迷人。冰川冰洁如玉,景色秀美,形态各异,姿色醉人。冰川下端是针阔叶混交林地,皑皑白雪终年不化,郁郁森林四季常青,头裹银帕,下着翠裙。由于冰面气温较暖,常年生活着冰蚯蚓、冰蚤和其他各类微生物。受喜玛拉雅山东段的气候影响,米堆冰川虽位于北纬29°的位置,但是冰川末端的温度却比大约北纬44°的博格多山的冰川还要低,是我国现代冰川中较为特殊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嘎隆拉雪山:嘎隆拉雪山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波密县交界地带,是岗日嘎布山脉的西端段(也是横断山脉的西北极端),平均海拔4800米,山口海拔4200米左右,是南面印度洋暖水气和北面青藏高原高寒水气的交锋带,气候多变,令人生畏,加上地质构造复杂,活动剧烈频繁,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雪崩、滑坡、泥石流。因此,嘎隆拉雪山被当地人称为神山。2011年3月24日发生雪崩灾害。嘎隆拉山口是骡马道路,也是墨脱公路(扎墨公路)旧路所过,一年只有5-9月能通行,2010打通嘎隆拉隧道,公路可以基本上全年通行了。大雪封山季节 徒步 垭口的危险:遇到呼啸的阵风就会被刮下千米雪崖,而且附近有七个雪峰垭口,找错垭口则后果就不堪设想。</p> <p class="ql-block">▼与嘎隆拉雪山共舞</p> <p class="ql-block">▼第五次探秘西藏的老首长</p> <p class="ql-block">▼墨脱:墨脱县是中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下辖县,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以立体气候、丰富生态资源和多民族文化著称,东接察隅县,北连波密县,西邻米林市,南与印度接壤,总面积3.145万平方公里。墨脱县北高南低,雅鲁藏布江纵贯全境,形成高山峡谷、低山丘陵等地貌,最高峰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墨脱是藏传佛教圣地,藏语称“白玛岗”,意为隐藏的莲花。</p> <p class="ql-block">▼墨脱-林多大拐弯儿</p> <p class="ql-block">▼果果糖-雅鲁藏布大拐弯儿:果果塘大拐弯位于林芝地区墨脱县德兴乡,距离墨脱县城约12公里。在此处,人们可见奔涌而来的雅鲁藏布江水如蛇形般突然转向,景观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从果果糖眺望12公里外的-墨脱县城</p> <p class="ql-block">▼边城墨脱一瞥</p> <p class="ql-block">▼莲花圣地公园</p> <p class="ql-block">▼幽静美丽的边城小镇-墨脱</p> <p class="ql-block">▼美丽边城,秘境墨脱。</p> <p class="ql-block">▼云南与西藏交界处</p> <p class="ql-block">▼西藏与云南交界处</p> <p class="ql-block">▼林芝市-墨脱县-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秋那桶村:秋那桶村地处丙中洛镇最北边,距丙中洛镇政府所在地13公里,距县城57公里,属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中深度贫困区。南邻甲生村,北邻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乡,是进藏的必经之地。</p> <p class="ql-block">▼怒江之畔-雾里村: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的下辖自然村雾里村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宁静美丽的小村庄,位于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北面,去秋那桶村的途中的怒江对面。村里约有60户人家,有藏、怒和傈僳族,他们非常纯朴,好客。 2019年12月31日,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p> <p class="ql-block">▼丙中洛:丙中洛镇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辖镇,位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北部,北靠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南临捧当乡,东接德钦县燕门乡,西邻独龙江乡。</p> <p class="ql-block">▼怒江第一湾:怒江,流经云南贡山县丙中洛乡日丹村附近,由于王箐大悬岩绝壁的阻隔,江水的流向从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流出300余米后,又被丹拉大山挡住去路,只好再次调头由西向东急转,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半圆形大湾,称为怒江第一湾。湾中心有一个村子叫坎桶村,这里江面海拔1710余米,气势磅礴,湾上怒江台地平坦开阔,高出怒江500米,构成三面环水的半岛状小平原。小平原四周景物宜人,每到农闲季节或节假日,人们便到这里泛舟过溜,对歌起舞,坎桶村堪称峡谷桃源,处处是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怒江最后的圣地-独龙江:公开资料显示,位于中缅边境、滇藏交界处的云南独龙江大峡谷内,生活着人口不足6000的“太古之民”独龙族,是我国原始生态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之一,由于长期封闭,这里曾被誉为“云南最后的秘境”。</p> <p class="ql-block">▼好喜欢清澈碧绿的普卡旺河</p> <p class="ql-block">▼独龙江与普卡旺河汇合处-泾渭分明。独龙江,是流经西藏察隅县东南部,云南贡山县西部,缅甸克钦邦的河流,也是横断山脉西部“四江并流”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怒江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三江明珠-贡山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北部,地处横断山脉、怒江大峡谷的纵谷地带,立体气候和小区域气候特征明显。</p> <p class="ql-block">▼怒江 - 贡山段</p> <p class="ql-block">▼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怒江石月亮奇观:在高黎贡山山脉中段3300米的峰巅,有一巨大的大理岩溶蚀而成的穿洞,洞深百米,洞宽约40余米,高约60米,沿着怒江北上,百里之外,就可看到这个透着白云蓝天的石洞,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石月亮。它仿佛是开天辟地就耸立在那里,在傈僳族古老的大洪水神话中,它就已经存在了。傈僳语称它为“亚哈巴”,石月亮的意思。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希望接近它,然而,它仿佛是留给勇敢者的去处,这里山峰陡峭,道路崎岖,气候变幻无常,没有勇气和毅力是无法到达峰顶的。</p> <p class="ql-block">▼冰峰雪岭崎岖险峻,风光旖旎山川壮丽的滇藏之旅,美好而难忘…</p> <p class="ql-block"> 走过半个多月的行程,惊喜与惊险并存,疲惫与快乐同在…雪山之巅峡谷垂瀑有我们雀跃的身影,江河湍流湖光山色之间留下我们由衷的赞叹…古稀之年的我们,怎能不为这壮丽的江山折腰,又怎能不为自己的勇气点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