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杨家溪 大榕树公园 太姥山

海之魄(手机摄影爱好者)

<p class="ql-block">  2024-5-15拍摄于霞浦杨家溪</p> <p class="ql-block">在摄影圈里,有一张荣获国际大奖的摄影作品——大榕树下,画面就是在大榕树下,一位老农民,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扛着锄头,牵着牛,后面跟着一位老农妇,挑着桶,表现出来男耕女作、田园牧歌的农居生活。</p> <p class="ql-block">这张作品的拍摄地点就是杨家溪,位于福建霞浦县牙城镇境内,距县城40多公里。这张看起来像原生态的照片,并非在野外,而是在一个公园里摆拍的。</p><p class="ql-block">自从图片荣获大奖以后,榕树的主人发现了商机,将古树群围起来,开始收费,每人20元,可以进去,以大榕树为背景拍照。如果想拍大奖图,有专门聘请男女两位村民,成为职业模特,拍摄全套收费300元,摄影人乐意不绝、乐此不彼。</p> <p class="ql-block">每天上午的杨家溪,在晨光沐浴的大榕树下,早早就聚集了一大群拿着长枪短炮的大师,一个老农牵着头牛,一农妇担着桶。 在人造烟雾衬托出的氛围里走来走去,展示出一幅劳动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朴生活画面。</p> <p class="ql-block">镜头前这个貌似远古时代的诗情画意,呈现在现代这个无需吝啬胶卷的数码时代,大师们的相机发出机关枪一样的快门声,劈里啪啦此起彼伏。</p><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人们都有一种回归山水田园融入自然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看远山如黛,沐明月星汉。闻草木幽香,听溪水潺潺,蛐虫唧唧。何尝不是每一个生活在大城市高楼大厦里的现代人的追求。杨家溪大榕树下每天所演绎的那个场景,不过是人们各种理想境界中的一种而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霞浦的海景滩涂,近年来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摄影家前往。和霞浦沿海巨大的海景滩涂相比,杨家溪不过是凤毛麟角之一。但却是每一个来霞浦的摄影人必到之处。以至于有人说,每天成百上千的摄影人来到这里,站在同一个机位,以相同的视角拍摄着被别人无数次拍摄过的东西,每天都在量产成千上千幅同一个场景同一个题材的摄影“大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怎么说那,有人拍风景,有人拍风光,风景只是到此一游,风光则是风景与光影的优美组合。风景是静止的,光线则是时刻在变,加上行云流水般的仙雾缭绕,还有人物在画面中不同的造型和位置。就有无数个构图,加上相机镜头不同的焦段,加上左右高低一米之距不同的机位,得到的角度和背景都是不同的。如此多的变幻莫测在你眼里只是一个画面,证明你只是一个囫囵吞枣的到此一游。</p><p class="ql-block">即使是对于沉浸于快门感和到此一游的朋友,至少这个画面是属于他自己拍回来的。所以不管你是不是到此一游中的一员,都不应该说这样的话。每个人追求的快乐不同,喜欢就好。</p> <p class="ql-block">太姥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宁德市福鼎市内,是著名的国家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地处东南沿海的低山丘陵带,拥有该地区唯一的花岗岩峰丛——石蛋地貌,具有较大的科考意义。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景区环境复杂,生物资源丰富。传说在尧治理时有一位老妇人在山中飞升,故名“太母山”,西汉时改“母”为“姥”,定名“太姥山”。</p> <p class="ql-block">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游览区域达92平方千米,景区内有五十四峰、二十四洞、十岩、九泉、三溪、一谷,还有众多古刹、碑刻。太姥山风景名胜区又可分为太姥山岳、九鲤溪瀑、晴川海滨、福瑶列岛四大景区;还有瑞云畲[shē]寨、翠郊古民居、冷城古堡三处独立景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具。</p><p class="ql-block">2009年10月,太姥山风景名胜区入选了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名录。次年10月,包括太姥山在内的宁德地质公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获得“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称号。2013年10月,国家旅游局授予太姥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西汉时,定名“太姥山”。据宋朝梁克家《三山志》记载,太姥山原名“才山”。相传在尧治理天下的时候,有一个老妇人住在山中,因为乐善好施而被一个道士传法而成仙,之后众人相传叫她“太母”,“才山”也就随之改名叫“太母山”。而汉武帝在位的时候,东方朔来此山考察,又将“母”改为“姥”,“才山”最终定名为“太姥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唐朝时,僧人在此兴建摩霄庵、国兴寺等寺庙,逐渐成为佛教、道教重要的活动中心之一,白云禅师、开山禅师都曾在此修行。宋朝时,朱熹等在此兴学,玉湖庵曾是其结茅讲学之所,又称“朱熹草堂”,今遗址还留存在太姥山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代时建白庵(即天门寺)和太姥山东麓的激城,今称冷城。明嘉靖年间,倭寇常窜犯东南沿海,为防倭寇抢掠,当地叶、杨、王、刘诸姓分段兴建城堡,周围长338丈,高1.7丈,有东、南、西三个城门。现在古城堡基本完整,城门旗杆石俱在,具有历史价值。至民国21年(1932年),福鼎县第一支赤卫队在太姥山建立,翠年在此成立中共福鼎县第一届县委,是闽东革命根据地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