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镜》系列丛书

魔药学教授

<h1>这套系列丛书视角独特,它通过找寻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从西洋镜里看中国,以高清影像和绝版海外史料原样呈现旧中国的历史。</h1> <h1>第一批次2015年出版。共1-22辑,29册。</h1> <h1>第二批次2023年出版。共23-34辑,14册。</h1> <h1>西洋镜第一辑:《海外史料看甲午》,书中荟萃了英国《伦敦新闻画报》(100张图,2万字记者一手报道)、英国著名讽刺画报《笨拙》(15张漫画)、法国画报(80张图,2万字记者一手报道)、日本风俗画报(由日本的从军记者,根据他们在战场上的“所见所闻”编写的。1894年至1895年共出十期与关甲午增刊。目前该书全套即使日本也很难找到)等关于甲午的经典图文记录。</h1> <h1>西洋镜第二辑:《1907,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1907年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是世界汽车运动的原始之旅,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跨洲的汽车赛事。这次赛事由巴黎《晨报》主办,中、俄等国承办。参赛车由轮船运抵上海、天津,再到北京。1907年6月10日早,5辆赛车从北京公使馆区的法国兵营出发,开往张家口,穿越蒙古草原、戈壁,抵达巴黎,历时62天。<font color="#ed2308">意大利记者巴津尼</font>搭乘意大利博盖塞亲王的赛车,全程跟踪采访并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字及影像资料。</h1> <h1>西洋镜第三辑:《中国衣冠举止图解》,1792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随团<font color="#ed2308">画家亚历山大</font>,在从澳门到北京的往返旅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风土人情的画作,随后在欧洲引起轰动。这是西方画家首次如此详尽地观察和描绘中国,也是将中国描绘得如此充满神奇浪漫色彩和异国情调的最后一个时期。书稿收集了亚历山大仅有两本著作《中国的服装》《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及一些罕见单张版画。两本著作合并出版,这在国内外均为首次。</h1> <h1>西洋镜第四辑:《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本书共包括426张照片。288张照片由<font color="#ed2308">德国建筑师柏石曼</font>和他雇佣的中国摄影师(40多张)拍摄于1906年至1909年间,涉及中国12个省。其中42处现在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余处为当代复建或曾经落架大修,至少有60处现已不存。2006年,徐原夫妇及其同仁循着大师足迹,秉着原地点、原角度复拍的原则,奔波7省,行程2万里,初步获得138张照片。</h1> <h1>西洋镜第五辑《一个德国飞行员镜头下的中国1933-1936》,这部中国最早的航拍摄影集首版于1938年,收集了近200张航拍照片:西安城墙的壮丽旧影、“水牛拉飞机”、民国政要在飞机前的合影等。这些照片是<font color="#ed2308">德国飞行员卡斯特</font>1933—1936年在中国执行飞行任务期间,利用卷帘式莱卡小相机拍摄的。附录部分12张中国最早的航拍照片为20世纪初法国军官利用热气球所拍。</h1> <h1>西洋镜第六辑《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本书首版于1923年。1922—1923年间<font color="#ed2308">美国女记者西登</font>游历中国时积极投身社交活动,采访了末代皇后婉容、民国总统黎元洪及其夫人、寓居上海的宋庆龄等众多社会名流。她还有幸参加了末代皇帝溥仪的婚礼,还在宋庆龄、宋美龄的陪同下,参观了纺织厂,给我们留下80余张罕见民国女性老照片和29篇采访札记。附录40多张晚清贵族女性照片选自1908年出版的《清国杂观》,均为难得一见的影像资料。</h1> <h1>西洋镜第七辑《一个英国战地摄影师镜头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本书是中国摄影收藏最重要的藏品之一,收录了110余张照片,其中就有最早的六联张北京全景图,还有焚毁前的圆明园、清漪园的唯一一组照片。1860年3月—11月,<font color="#ed2308">英国摄影师比托</font>跟随英法联军,途经香港、广州、大连、天津、北京等地,拍摄下了中国最早一批战争题材的照片和长卷。这些摄影史上的名作,目前大多收藏在欧美各大博物馆和图书馆,深受中国摄影收藏界人士的追捧。</h1> <h1>西洋镜第八辑《中国园林》,本书首版于1949年,共收录图片近400幅,系统论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和发展流变,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园林研究开山之作。1921年,<font color="#ed2308">瑞典美术家喜龙仁</font>得到民国总统的特许,成为少数几个获准进入民国政府办公地中南海、北海、颐和园等地进行考察和摄影的外国学者之一。其后他遍访拍摄苏杭等地私家园林。并获得弗利尔美术馆等海内外馆藏支持,拍摄大量中国园林的名画。这些园林大部分或毁于战火或遭人为破坏,幸亏有喜龙仁费尽心血拍摄的图片,我们才得以从中一窥旧时风貌。另附录醇亲王府邸罕见照片60幅,为国内首次印刷。</h1> <h1>西洋镜第九辑《清代风俗人物图鉴》,本书主要包含《中国缩影》《中国刑罚》与附录三个部分。</h1><h1>《中国缩影》首版于1834年,是西方最早介绍中国风俗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20余张精美的版画与4万余字的解说,真实地再现了一个个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市井小人物。</h1><h1>《中国刑罚》首版于1804年,开创了中国刑罚研究的先河,从此中国刑罚及其背后揭示的民族性的研究逐渐成为西方汉学一个主要支派。该书的22张彩色版画也成为西方艺术史上的永恒经典。</h1><h1>附录部分收录了著名插图摄影师威廉•桑德斯的《修脚》《缅甸大使觐见中国皇帝》《驻法公使曾纪泽》等罕见的彩色影像30余张。</h1> <h1>西洋镜第十辑《一个英国艺术家的远东之旅》,本书由《东方之窗:一个艺术家在日本、北海道、韩国、中国和菲律宾的旅行笔记》《彩色版画大师:伊丽莎白•基思》以及附录三部分组成。</h1><h1>《东方之窗》首版于 1928 年,收录了<font color="#ed2308">英国美术家基思</font>在远东旅途中写给亲友的众多信件及 10 张彩色版画。编者又将搜集到的80 余张基思作品,按照创作的地点、时间与主题,放在文中相对应的位置。</h1><h1>《彩色版画大师》首版于 1933 年,收录了 8 张基思的代表作。原书编者充分肯定了基思的艺术成就,认为她足以媲美葛饰北斋、安藤广重等日本浮世绘大师。</h1><h1>附录部分收录了 40 张中国主题的水彩画,作者为首位替慈禧画像的外国画师李通和。</h1> <h1>西洋镜第十一辑《一个英国皇家建筑师画笔下的大清帝国》,本书由彩色版《中华帝国图景》以及附录两部分组成。</h1><h1><font color="#ed2308">英国画家阿罗姆</font>没有到过中国,他是以威廉•亚历山大等人的画作为蓝本,创作了128张西方早期艺术史上最经典的中国影像。再配以英国牧师怀特的说明文字,出版不久便成为英国乃至西方最早、最著名的绘画本中国历史教科书。当时的欧洲人,尤其是欧洲上层社会关于中国的知识大部分都源自这本书。</h1><h1>编者收集到了124张手工上色的阿罗姆版画,数量之多在国内尚属首次。附录部分收集了1682—1880年间欧洲出版的38 张中国主题彩色版画。</h1> <h1>西洋镜第十二辑《一个英国风光摄影大师镜头下的中国》,全书共分五部分:《扬子风景》《北京美观》《中国风景画》《中国南与北》,以及《中国庭院中的女人》一书中的插图。</h1><h1>《扬子风景》初版于1926年,收录了50张长江三峡风景照,包括12张手工上色照片。堪称中国摄影艺术的精品,<font color="#ed2308">英国摄影师曼尼</font>因此被提名入选英国皇家地理学会。</h1><h1>《北京美观》初版于1920年,收录了66张北洋时期老北京的照片,记录下了风云变幻时期北京最后的辉煌。</h1><h1>《中国风景画》与《中国南与北》均初版于20世纪20年代,各收录30张北京、上海、杭州、苏州、宁波等地的风景民俗照片。</h1><h1>《中国庭院中的女人》初版于1914年,收录了12张反映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照片。</h1> <h1><p class="ql-block">西洋镜第十三辑《燕京胜迹》,全书由《燕京胜迹》《美哉中国》与附录三部分组成。</p>《燕京胜迹》初版于1927年,由胡适作序,慈禧太后御前女官——德龄公主参与撰文。共收录北京建筑风景照片70张,其中手工上色照片12张,首次展现出中国宫殿庙宇华丽的色彩。<br>《美哉中国》初版于1930年,共收录中国各地最具艺术性的照片42张。两书由<font color="#ed2308">美国人怀特兄弟</font>拍摄出版。<br>附录部分包含《天坛》和《常见之华人容貌》两本相册。《天坛》共收录27张天坛主题的照片,其中袁世凯祭天的数张照片十分珍贵。作者约翰•詹布鲁恩为袁世凯祭天大典的官方摄影师。《常见之华人容貌》初版于20世纪20年代,收录了摄影师卡特的24张中国人肖像照,记录了当时底层人民的生活百态。</h1> <h1>西洋镜第十四辑《法国画报记录的晚清1846-1885(全二册)》“西洋镜”团队历时七年遍寻各国公私博物馆,搜集到了300余幅罕见版画,整理出近20万字的原刊报道。它们均来自法国《画刊》《世界画报》等世界早期印行画刊翘楚。</h1> <h1>西洋镜第十五辑《海外史料看李鸿章(全二册)》,“西洋镜”团队历时八年整理出1876年至1904年间西方报刊关于李鸿章的大量新闻报道和特写,共计28万余字、200余幅罕见图片。其中涉及他的种种洋务、对美国《排华法案》的强硬态度、签订《马关条约》时的兢兢业业、处理义和团事件时的前倨而后恭,特别是出访欧美时的情景……</h1> <h1>西洋镜第十六辑《5-14世纪中国雕塑(全二册)》,本书初版于1925年,为西方中国艺术史研究巨擘<font color="#ed2308">瑞典美术史家喜仁龙</font>的名作,直至今天仍被西方学者奉为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圣经”。文字部分主要介绍了5—14世纪中国雕塑的历史演变,以及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和代表作品。图录部分近千张图片按照时间和省份编排,既集中展示了同一时期不同地域雕塑的艺术特征,又呈现了不同时期同一地域的风格演变。这些海外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古董商、私人收藏家珍藏的中国文物,相当一部分已经下落不明,更有一些名胜古迹和文物珍藏屡遭劫难,今已绝迹世间,足见本书之珍贵。</h1> <h1>西洋镜第十七辑《中国早期艺术史(全二册)》,全书由《中国早期艺术史》和附录两部分组成。</h1><h1>《中国早期艺术史》由<font color="#ed2308">瑞典美术史家喜仁龙</font>初版于1929年,是西方汉学界系统研究中国早期艺术史的发轫之作。全书分四卷:汉朝之前、汉朝、雕塑、建筑,共收录海内外博物馆、私人藏家珍藏的文物和名胜古迹的照片900余幅。如今,这些文物和名胜古迹相当一部分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消失不见了,足见本书之价值。</h1><h1>附录部分《中国景观:喜仁龙的摄影及见闻》初版于1937年,收录喜仁龙在中国旅行时拍摄的各地建筑、园林、风俗照片157幅。原书为丹麦语,仅发行600部,是喜仁龙印量最少的著作。</h1> <h1>西洋镜第十八辑《意大利彩色画报记录的中国1899-1938(全二册)》,本书取材于《周日邮报》《周日论坛画报》等意大利彩色画报,共收录200余幅彩色版画及原刊报道12万字。作为目前唯一可以与法国彩色画报相媲美的中国题材画报,意大利彩色画报时间跨度更长、收录的历史事件更丰富,因此更具历史和出版价值。</h1> <h1>西洋镜第十九辑《远东杂志记录的晚清1876-1878(全二册)》,《远东》杂志于19世纪70年代广泛流传于在华的外国人社区,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最主要的出版物之一。作为中国最早使用照片作插图的杂志,它也是研究中国早期摄影史必不可少的一份刊物。</h1><h1>本书资料主要来自“新系列”(New Series)《远东》杂志中有关中国的报道,共收录150余幅图片、近46万字的原刊报道,并在文末展示这期间杂志刊载的有关日本题材的照片。</h1> <h1>西洋镜第二十辑《中国屋脊兽》,本书由《屋顶脊饰及中国琉璃的变迁》和《中国建筑陶艺》的“脊兽及其他屋顶脊饰”一章两部分组成,共收录6万余字、120余幅图片。</h1><h1>《屋顶脊饰及中国琉璃的变迁》初版于1924年,是国内外专门研究屋顶脊饰的第一部专著,<font color="#ed2308">德国人福克斯</font>从建筑、文化、宗教、艺术等多个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屋顶脊饰。此外,书中还收录了海外私人藏家收藏的珍贵图片60余幅,极具艺术和历史价值。</h1><h1>《中国建筑陶艺》是德国人伯施曼1902—1904年、1906—1909年两度中国建筑考察的成果之一,初版于1927年。本书是西方汉学界和建筑学界系统研究中国建筑陶艺—尤其是琉璃等构件—的代表作,其中“脊兽及其他屋顶脊饰”一章收录近60幅作者亲自拍摄的屋顶脊饰照片。</h1> <h1>西洋镜第二十一辑《中国宝塔Ⅰ(全二册)》,本书是西方最早系统研究中国宝塔的著作,<font color="#ed2308">德国建筑师伯施曼</font>初版于1931年,收录了520张插图和照片、27万余字考察报告。经历了近百年的变迁,书中的很多宝塔已经不复存在,使得《中国宝塔》成为后人无法超越的里程碑。</h1> <h1>西洋镜第二十二辑《中国建筑陶艺》,本书是西方汉学界和建筑学界系统研究中国建筑陶艺——尤其是琉璃等构件——的代表作,初版于1927年,收录240余张照片、9万余字考察报告。全书共分七章,<font color="#ed2308">德国建筑师伯施曼</font>简单梳理了中国建筑陶艺发展的历史脉络,介绍了各地著名的建筑陶艺中心,以及建筑陶艺装饰的制作与安装工艺。经历了近百年的变迁,书中的很多建筑及其陶艺装饰已经不复存在,使得本书成为后人无法复制的经典著作。</h1> <h1>西洋镜第二十三辑《五脊六兽》,本书由导言、《屋顶脊饰及中国琉璃的变迁》和附录三部分组成,共收录7万余字,170余幅图片。《屋顶脊饰及中国琉璃的变迁》<font color="#ed2308">德国收藏家福克斯</font>初版于1924年,是国内外专门研究屋顶脊饰的开山之作。</h1> <h1>西洋镜第二十四辑《中国园林与18世纪欧洲园林的中国风(全二册)》,本书由《中国园林》《18世纪欧洲园林的中国风》和附录三部分组成,共收录40万字、近800幅图片。<br>《中国园林》<font color="#ed2308">瑞典美术史家喜仁龙</font>初版于1949年,共收录图片近400幅,系统论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和发展流变,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园林研究开山之作。<br>《18世纪欧洲园林的中国风》是《中国园林》的姊妹篇。初版于1950年,共收录图片约370幅,作者希望通过本书“追踪”中国主流园林艺术对18世纪后半叶欧洲园林艺术的影响,并借助图片和描述来说明园林艺术在英国、法国和瑞典的发展历程。</h1> <h1>西洋镜第二十五辑《中国宝塔Ⅱ(全二册)》,本书是对<font color="#ed2308">德国建筑师伯施曼</font>经典著作《中国宝塔1》的补充。1949年伯施曼去世后,书稿突然消失了,直到2010年代才在汉堡大学的教室中发现部分书稿。就如同书稿的经历一样,部分宝塔受到气候、战争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已发生变化,有些已经不复存在。<br>附录还有了徐原老师《西洋镜:中国宝塔Ⅱ》的170余张复拍图。</h1> <h1>西洋镜第二十六辑《北京名胜及三海风景》,收录了<font color="#ed2308">德国摄影家佩克哈默</font>1914年至1927年拍摄的100张珍贵北京照片,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地老北京风情画。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北京美观》(初版于1928年),第二部分是《中国与中国人》(初版于1930年),第三部分是50张同生照相馆制作的关于北京三海的照片(初版于20世纪20年代)<br></h1> <h1>西洋镜第二十七辑《中国衣冠举止图解(珍藏版)》,本书主要包含《中国衣冠举止》《中国服饰》《中华服制考略》三个部分。收录了近300幅图片。中国衣冠举止》收集了<font color="#ed2308">英国画家亚历山</font>大仅有的两本著作《中国服饰》《中国服饰和习俗图鉴》及一些罕单张版画。《中国服饰》首版于1800年,上至官员贵妇,下至贩夫走卒,笔触无一不及。一经出版,即震撼西方,引起来华热潮。其所绘版画也经常被后人引用,成为西方汉学及艺术史上的永恒经典。 《中华服制考略》首版于1932年,收录中国历代服饰手工绘画24幅,有武将、文官、和尚、闺秀等,均出自著名宫廷画师之手,在细节和颜色上都真实可信、完美地符合实际。</h1> <h1>西洋镜第二十八辑《1909,北京动物园》,全书由《京师博览园》相册、《农事试验场全景》相册、附录三部分组成。<br>《京师博览园》相册约初版于1910年。共收录64张清农工商部农事试验场(北京动物园的前身)的照片。其中包括6张主管官员的照片、32张建筑风景照和26张动物照片,生动呈现了百年前北京动物园的历史风貌。<br>《农事试验场全景》相册初版于1909年,由日本的博信堂印制。共收录108张农事试验场的照片,其中包括14张主管官员的照片、94张建筑风景照和游人游览的照片,全面呈现了农事试验场开放之初的盛况。<br>附录部分包含《京师博览园游记》一文和30余张照片。《京师博览园游记》连载于1908年的《顺天时报》,是一篇详细的游园指南,极具参考价值。</h1> <h1>西洋镜第二十九辑《中国寺庙建筑与灵岩寺罗汉》,本书由<font color="#ed2308">德国学者梅尔彻斯</font>初版于1921年,是“亚洲的精神、艺术与生活”丛书之中国卷,原书分两辑,第一辑为《中国》,第二辑为《中国寺庙建筑和灵岩寺罗汉》。编者调整了原书的顺序,原第一辑作为第三章,原第二辑两部分为第一、二章,删除了部分文字以及与中国无关的图片,然后对图片进行统一编排,并且重新编号。现收录30万字的图文描述、380 余张图片。为展现建筑如今的面貌,我们在原书基础上另外添加了几张拍摄的彩色照片放在正文之前,以为补充。</h1> <h1>西洋镜第三十辑《北京大觉寺建筑与西山风景》,本书由《北京大觉寺》《西山访圣记》《中国名胜·西山》《香山风景》《房山风景》《上方山》六部分组成,共收录图文描述25万字。<br>《北京大觉寺》初版于1897年,作者是胶济铁路的主要设计者、<font color="#ed2308">德国建筑工程师锡乐巴</font>。作者简要介绍了大觉寺的历史,然后从专业角度出发,重点介绍了大觉寺的建筑布局、结构、材料与陈设,还绘制了很多建筑结构图与平面图。这是首部系统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德文著作,为西方社会认识中国建筑打开了一扇大门。<br>《西山访圣记》 初版于1923年,作者是<font color="#ed2308">英国外交官郝播德</font>,1920年来华。作者记录了他在西山参观时的所见所闻,还原了百年前的寺庙场景,并配有10 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br>后四章为四本风光摄影相册:《中国名胜·西山》二册出版于1920年,由蒋维乔、庄俞编纂;《香山风景》出版于1922年,由香山慈幼院拍摄发行;《房山风景》出版于1915年,由京汉铁路调查科编辑;《上方山》出版于1937年,由平汉路局拍摄。</h1> <h1>西洋镜第三十一辑《中国灯塔》,一本写于1932年的中国灯塔介绍书,书中介绍了中国沿海灯塔的起源、发展、构造、形状以及功用,还详述了海务科的缘起、发展与变迁。其调查精确、叙述翔实,还附有1866年-1925年兴建的沿海沿江灯塔设备照片,是该领域的重要著作。<font color="#ed2308">英国人班思德</font>对早期灯塔的沿革、地理水文信息和经历的历史事件都有详细介绍,具有很高的价值。</h1> <h1>西洋镜第三十二辑《上海花园动植物指南》,<br>1938年5月30日,<font color="#ed2308">英国博物学家苏柯仁</font>开始于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连载《博物笔记》,该笔记是关于中国,尤其是上海地区动植物的随笔,语言平实自然,内容引人入胜,以每周三期的频率刊行,直至1938年10月7日。1939年,该笔记结集成册,由中国杂志出版公司出版。本书除对该单行本内容进行了翻译整理,还将苏柯仁好友E.S.威尔金森®所著《上海鸟类》(Shanghai Birds)、《上海观鸟月历》(Shanghai BirdYear)二书部分插图摘录于书前,以作为上海地区动植物科普的图像性补充。加上书前附图,全书图文描述共计150千字。</h1> <h1>西洋镜第三十三辑《中华考古图志》,1914年,<font color="#ed2308">法国考古学家谢阁兰</font>考察小队考察了陕西、四川地区的墓葬及建筑,但因“一战”爆发,小队的考察工作不得不中止;1917年,谢阁兰以法国在华征工军事团随团医生的身份来到中国执行征工任务,并借此机会考察了南京地区的墓葬。本书正是这两次考察成果的记录。全书共四章,分别介绍了陕西、四川、南京等地的墓葬与佛教建筑,共有照片及手绘图190余张。</h1> <h1>西洋镜第三十四辑《老北京皇城写真全图》,1922年,<font color="#ed2308">瑞典美术史家喜仁龙</font>得到民国总统特许,考察了民国政府驻地中南海、北京城墙与城门,并在溥仪的陪同下进入故宫实地勘察和摄影。本书正是这次考察之旅的精华集锦。本书原名《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首版于1926年。此译本收录了14张建筑绘图,280余张老照片,另有7张近年来拍摄的复拍图;全面展示了紫禁城的城门、角楼、殿宇等建筑的结构和装饰特点,如实记录下了中南海、北海、圆明园等皇家园林的原貌。</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