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破茧之旅一(2024.5.23-2024.5.26)待续

雨菲

<p class="ql-block">在第一次来西藏之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内心恐惧和向往并存。害怕高反,向往圣洁和未知。</p> <p class="ql-block">约了几个好友,总是各种原因不能成行,从3月月份计划到5月底,内心想去珠峰大本营的想法没有改变,最后决定自己一个人跟团出发,线路稍作调整,先来切身感受一下。</p> <p class="ql-block">这次的旅游公司行程:拉萨/布达拉宫/扎基寺/八廓街/大昭寺(进寺)/林芝/巴松措/卡定沟/藏民家访/日久寺/烤羊晚会/山南/羊卓雍措/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纳木错/那曲</p> <p class="ql-block">从北京到拉萨火车需要40个小时左右,人生第一次乘坐这么长时间的火车。火车下铺,感觉挺好,火车上的晃动,睡得挺香,一路和来自不同地方的旅友天南地北的聊天,结识了新朋友。😄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中卫站点停靠拍的</p> <p class="ql-block">到了西宁站,停靠25 分钟,大家都下火车放松放松,适应海拔渐渐上升的过程。乘机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格尔木打卡</p> <p class="ql-block">包装袋渐渐鼓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那曲车窗内看日出🌅</p> <p class="ql-block">下了火车办完入住宾馆后,就和刚认识的同房间的妹妹一起去喝了甜茶。</p> <p class="ql-block">甜茶馆顾客大部分是藏民在喝茶聊天,看到几个藏民大叔感觉还挺有范的,喝甜茶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偷拍了一张👍。不过藏面我还真的吃不来。同行的妹妹有点蒙蒙的,感觉她有点高反,赶紧返回宾馆休息。</p> <p class="ql-block">2024.5.26拉萨-巴松措-卡定沟-林芝</p> <p class="ql-block">巴松措位于距西藏工布江达县巴河镇36千米的巴河上游的高山峡谷里,是红教的著名神湖和圣地。又名措高湖,藏语是“绿色的水”的意思。长约18公里,湖面面积约27平方公里,最深处达120米,湖面海拔3480米,是西藏海拔最低的大湖。景区内集雪山、湖泊、森林、瀑布牧场、文物古迹、名胜古刹为一体,景色殊异,四时不同,名类野生珍稀植物汇集,实为人间天堂,有“小瑞士”美誉。</p><p class="ql-block">虽然巴松措深藏在交通闭塞、远离城镇的山沟里,但它却以其林木繁茂和群山耸立中的那一池碧水而广为外界所知,成为林芝地区最早为人所知的风景区之一。距岸边大约一百米处有一座小岛名为扎西岛,传说该岛是“空心岛”,即岛与湖底是不相连而漂浮在湖水上的。</p><p class="ql-block">小岛上有唐代的建筑“错宗工巴寺”,是西藏有名的红教宁玛派寺庙,建于唐代末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错宗寺为土木结构,上下两层,殿内主供莲花生、千手观音和金童玉女。寺南有一株桃和松的连理树。我们从寺庙出来,顺时针绕湖一圈,在观景台和栈道上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整个景区视觉上特别的干净,不含一丝杂质的完美。目极之处都是有白、蓝、绿组成的安静的、极致的、而又恰到好处,仿佛多添或减掉一笔都会破坏美感。人间仙境呀</p> <p class="ql-block">午饭后,继续参观卡定沟</p> <p class="ql-block">卡定沟又名嘎定沟,位于林芝市境内,G318林芝至拉萨段,距离巴宜区驻地24公里处,海拔2980米,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尼洋河畔。</p><p class="ql-block">卡定藏语译为人间仙境,此处山势险要高耸入云,是典型的峡谷地貌,奇峰异石古树参天,落差近200米的瀑布飞流直下雄伟壮观,山崖天然形成的大佛、女神、观音、护法、如来佛祖、喇嘛颂经、神龟叫天、神鹰献宝、酥油灯,以及藏文“六字真言”佛字等;清新自然的天然氧吧令人无限陶醉。</p> <p class="ql-block">在雪域高原处,竹子是无法生长的。在西藏大概只有在林芝地区和墨脱能看到竹子吧,因为这里大西洋暖流经常来此光顾,温暖湿润,适合竹子的生长。成片的竹子就分布在天佛瀑布前面的曲径通幽的石阶两侧,紫竹掩映,穿梭其中,仿佛回到了江南,生活在南方的我,更有一种亲切感。真是不是江南胜似江南。</p> <p class="ql-block">小天池圣水溪流潺潺,导游推荐用圣水洗洗眼睛,会亮而有神。大家一一清洗了眼睛。</p> <p class="ql-block">天池的壁上有和谐四瑞画。咨询导游才搞明白。扫盲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和睦四瑞图象征着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寓意。其中一说:和睦四瑞源自《释迦牟尼本生传》,其中讲述了关于四种动物和睦相处的故事。相传,在古印度波罗奈斯国时期,佛祖化身为一只鹧鸪鸟,居住在噶希森林。森林中还住有一只山兔、一只猴子和一头大象,它们和睦相处、互敬互爱,过着美好幸福的生活。 </p><p class="ql-block"> 故事中还讲到:它们以一棵尼枸卢树的成长过程确立彼此间的长幼顺序。尼枸卢树的种子吸收了粪便的能量在土中孕育,种子破土而出成长为一颗幼苗时,山兔舔过幼苗叶上的露珠。而后再长到与猴子身体一般高,再后来才长为与大象的身体一般高大。所以他们以鹧鸪鸟为长,山兔次之,猴子其后,大象为幼。它们依照长幼次序,大象驮着猴子,猴子背着山兔,山兔顶着鹧鸪鸟。四只动物情如手足,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后来,森林里的其他动物见此情景都纷纷仿效,整个森林都变为了充满友爱、和睦的大家庭。 藏族人以佛经中所讲述的四只动物和睦相处的故事为背景,绘制成了和睦四瑞图,寓意尊老爱幼、安定团结、和睦相处。图中描绘了一处如香格里拉般美丽的净土;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枸卢树结着甜蜜的果实;树前有一只大象驮着一只猴子,猴子手捧一枚果子背着一只山兔,山兔身上蹲着一只鹧鸪鸟,它们正在共享花果。</p><p class="ql-block">和谐四瑞图还有其他的说法,就不多讲了。后来在藏民家里、博物馆都看到此图案。在中国藏区、印度等地方和睦四瑞的图案随处可见,寺院长廊的门上,酥油花的装饰中,或是藏民家中所用的桌、床、瓶、盘、盖、帐篷之上,以及屋中装饰,所用饰品等等。通常在和睦四瑞图中,四只动物总是排列叠成金字塔状,松鸡在最上面,往下依次是兔子、猴子和大象,大家相互依托。</p><p class="ql-block">和睦四瑞图作为藏族独特而颇具智慧的文化载体之一,向人们表达了藏族人民希望世界充满友爱、和平、团结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晚餐林芝石锅鸡,导游说重点是鸡不是石锅💦,很久以前就听说过墨脱石锅很有名,还看过用料和手工制作过程,心想有机会买一个石锅了。这顿团餐让我放弃了购石锅的想法,鸡不是我的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