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六月四日,由上海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主办,东莞诗书画研究院、苏州海峡两岸书画交流协会、长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办的朱文辉艺术作品展在上海隆重开幕。原苏州市文化局局长周文祥、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师楼国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马尚龙、上海书店出版社副总编杨柏伟、著名诗人王舒漫、以及诸多上海和苏州艺术界的名流出席了开幕式。</p><p class="ql-block"> 展览由杨炳延先生题字,此次展览一共展出了朱文辉近期创作的艺术作品达五十多件。距离他上一场个人展览:“文”房四宝——朱文辉“画、绣、瓷、漆”个人艺术展,已有近六年。这几年来,朱文辉到处在“游走”,他化作国画的毛笔,游走在宣纸上,在水墨交融中体验挥毫的酣畅淋漓;他化作刺绣的针线,游走在棚架上,在上下穿梭中体验引线的川流不息;他化作磨漆的砂纸,游走在器皿上,在重复摩擦中体验打磨的意外收获;他化作瓷画的颜料,游走在泥胚上,在高温燃烧中体验窑变的脱胎换骨……可以说,他没有停止过在艺术天地中的游走,而他,竟把这多种艺术形态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他极具个人风格的“非遗之路”。</p><p class="ql-block">朱文辉走上“非遗之路”是一种必然,他早年学习国画,山水、花鸟、人物等门类的涉猎,使他练就了一手兼工带写的传统笔墨功夫,他的山水云雾氤氲、气韵生动,花鸟开合有度、气息灵动,人物尤其是仕女形神毕肖、令人心动。正是这些传统底蕴的“厚积”,才得以使他在以后从事的诸多工艺领域中焕然“薄发”。所以一旦接触瓷器画,他充分运用传统国画技法,在瓶罐盆板等诸多瓷胚上肆意挥洒,无论是工笔的秀美,抑或是写意的潇洒,都能在瓷器上分明感知“文辉之风”。而他在艺术道路上又从不拘泥传统,即便是传统工艺的刺绣,他依然可以从题材和手法上的创新来突破传统的樊笼,所以从他的代表作《黑妹》获得大奖以后,在各级展会中,他一次又一次地将各奖项揽入囊中,都是因为他真正秉持着非遗的精神:继承传统而又发展创新。哪怕是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漆画,都能在朱文辉的手中“玩”出新花样,他从不拘泥古法,因为他的创作意识始终走在前列,他又从不抛弃传统,因为他深知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应时应季的艺术成果,而他只是运用自己的独特匠心,来浇灌每一株世人皆知的艺术植物,却都能开出意想不到的绚烂繁花。所以,我们无法想象独自一人的朱文辉,竟能在国画、刺绣、瓷画、漆画等诸多领域中独树一帜而又岁稔丰登。也只有拥有丰富思想的艺术家,才能让非遗变得如此活色生香,也让欣赏他作品的朋友,觉得如此“非遗”所思而匪夷所思了。</p><p class="ql-block">此次展览时间选在了即将到来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六月,这既是朱文辉对自己近年来创作的一次总结,也是向非遗的一次献礼。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这也是他名字中“文辉”二字最好的释义,他始终在自己的非遗之路上,创造一次又一次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