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夏日旅行日记之清华大学篇

开心的洋葱

<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1日,清华大学西门。</p> <p class="ql-block">终于进来了</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那片荷塘</p> <p class="ql-block">熙春园餐厅是一个可以对游客开放的中式餐厅,可以不用学生卡,吃饭的人很多,菜品比较高端。</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二校门,位于清华主干道之一的清华路,是清华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认为是清华大学的象征。是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未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二校门为清华大学最早的主校门,始建于1909年。1933年校园扩建,园墻外移,有了新的大门。此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春夏秋冬,年年岁岁,时光荏苒,矗立在校园主干道上的二校门,在风雨中,默默见证着清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它不仅仅是清华园的鲜明标志,更是长期以来清华人勤奋求实、荣辱不惊之品格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下雨也挡不住参观校园的热情</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礼堂,位于清华大学中部,与二校门隔大草坪相望,由美国落成,与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一起构成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大礼堂融合希腊式与罗马式建筑风格,1921年建成时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体积12350立方米,坐席900多个,是当时中国大学中最大的礼堂兼讲堂。</p> <p class="ql-block">清华日晷,别称1920级日晷,是清华大学的重要纪念物。据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清华园风物》记载:位于校礼堂前大草坪南端的古典计时器——日晷,原为圆明园遗物,1920届学生毕业时献给母校。在这座日晷的下部底座上,镌刻着1920届学生的铭言:“行胜于言。”</p> <p class="ql-block">今天正好赶上清华校史馆的开放日,进去参观了一下。</p> <p class="ql-block">清华校训</p> <p class="ql-block">通过参观校史馆,深入了解了清华百年来的光辉历程和卓越功勋。</p> <p class="ql-block">出自清华的奥运冠军杨倩的运动服</p> <p class="ql-block">回望过去,展望未来</p> <p class="ql-block">清华的图书馆,可惜进不去</p> <p class="ql-block">观畴园也是一个餐厅,可是没有营业。据说清华的餐厅有十几个,名字大多起的挺文艺的。</p> <p class="ql-block">在一起不起眼的小卖部买到的北京老冰棍,比外面卖的便宜一半。</p> <p class="ql-block">清华独具特色的蓝色操场——西大操场。为什么要用蓝色的跑道呢?有记者采访过西操改造项目的负责人,清华大学体育部党总支书记马新东老师。根据色彩心理学的理论,与令人兴奋的红色不同,蓝色能够让人内心更加开阔和专注。操场两旁西体育场和图书馆的建筑风格都古朴沉静,这种气质也能与之相互契合。“现在的红色跑道太多了,容易让人审美疲劳。蓝色跑道很漂亮,希望同学们能喜欢。”马新东老师也在采访中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德国心理学家布里姆曾专门研究体育成绩与颜色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蓝色对运动员的心理会有“助跑效应”:“蓝色让人想起无边无际的海和天空,具有吸引力,人们更愿意在蓝色跑道上尽情地跑下去。”</p> <p class="ql-block">雨停了,再来欣赏一下荷塘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