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医壮瑶医特色技法:壮医水蛭疗法

参阅消息

<h3>菲牛蛭,中药名金边蚂蟥,是广西特有的蛭科类动物药。用蚂蟥治病,即壮医水蛭疗法,是壮族先民千百年来积累总结形成的特色壮医外治技术,在祖国中医药之林独具特色。</h3></br> <h3>水蛭疗法,即唐·陈藏器《本草拾遗》中的蜞针疗法。</h3></br><h3>指用蚂蟥吸血来治疗脉络瘀堵及疮疡之法,神农氏的《神农本草经》,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古籍均有记载。清·冯楚瞻《冯氏锦囊秘录》中,对蜞针疗法作了具体记载——大者,置红肿处,吮去恶血即验。在远古时代,“其”,是“箕”的本字,指用竹子做成盛放东西的器具,智慧的古人将蚂蟥一条,放入竹管内,以管口对准身体不适处,使蚂蟥吸吮患处分泌腺液以提毒排瘀来治疗疾病,故称“蜞针”。这种治疗方式,在壮族地区也一直沿用。</h3></br><h3> <p class="ql-block">壮医认为,壮医水蛭疗法能疏通三道两路,祛瘀毒,调气血。其具体操作方法为:用饥饿的活体医用水蛭对人体体表道路网结(穴位/痛点)进行吸治,吸拔局部瘀滞之气血,同时释放水蛭素入人体,从而疏通三道两路,调节人体天、地、人三气同步,促进人体气血均衡,最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自2008年以来,壮医水蛭疗法开展了深入发掘和系统总结,进一步针对痛风、湿疹、带状疱疹、类风湿关节炎、中风后遗症等优势病种的临床特征和病理表现,进行了大量的临床探索和技术优化。近年来,壮医水蛭疗法相关的科研课题5项,其中,广西中医药临床适宜技术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各1项。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保障局将“壮医水蛭疗法”列入民族医医疗服务项目。2021年,《壮医水蛭疗法操作规范》,获广西标准化协会审定通过,为广西首项壮医团体标准,2022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公示“壮医水蛭疗法”为广西地方标准予与立项,对规范壮医水蛭疗法的操作,弘扬传承推广传统特色壮医水蛭疗法,促进广西壮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前,壮医水蛭疗法广泛应用于痛风、湿疹、银屑病、中风后遗症、失眠、各类痛证、外伤引起的各种瘀血肿胀、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臁疮等病症治疗,该项传统特色技法,深受患者喜爱。“小小蚂蟥,大大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区内南宁、百色、河池、玉林、柳州等五个市20余个县4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均开展了该疗法的临床应用,初步估算每年服务人群达5万余人次。</p> <p class="ql-block">温馨提示:请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酌情考虑使用,本文仅供学习参考。</p> <p class="ql-block">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