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悠悠岁月的漫漫画卷里,考试恰似一枚枚闪耀的勋章,镶嵌在成长的旅途之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遥忆 1985 年的小学毕业升学考,那是一场交织着艰辛与憧憬的征程。全班 22 位学生,仅有一名女生,四五年级时辍学的浪潮如暗涌般,吞噬了许多女生的求学梦,一则是家长觉得学习无用,二则是兄弟姐妹众多,着实供不起。我为了能迈入平阴六中的校门,常在天还未亮时便奔赴学校南边的光石梁,埋头苦读,勤奋的身影与晨曦相融。而老师亦不辞辛劳,每日刻板印题,或是直接抄在黑板之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到了考试那日,我们赶赴六中的瓦房教室。先是考语文,接着考数学,最后是自然常识与历史。考语文时,却出现了一点意外。题不算很难,作文题目是《读白头翁的故事有感》,我将作文写在草稿纸上,待到誊写时却发现没有写作文的方格试卷。我赶忙举手,向监考老师求助,最终在我前面的同学那里找到了试卷。当时我有些慌张,距离结束已不到二十分钟。我在试卷上奋笔疾书,总算赶在铃声响起时恰好写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下午考完后回到家,我爬上房顶,躺在滚烫的屋顶上开始反思。心想这下可糟糕了,我为何如此粗心大意,为何发下试卷后不检查一下呢?前面的同学我们也没什么矛盾,是不是故意的呢?然而后悔已然无用,我翻身起来,下了房顶,来到水缸旁,舀了一瓢水,痛痛快快地喝了下去。到了发录取通知书时,却给了我极大的惊喜。总共有 5人考入六中,其他则考入毛铺联中。最终我成为了那幸运的五人之一,也由此深刻领悟到上天绝不会辜负每一个奋力前行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88 年的中考,在平阴县的历史长河中可谓独一无二。我们的考场设置在栾湾联中。我借住在班长北栾湾村姥娘家那昏暗的屋子里,那抹黑的蚊帐与陈旧的气息,至今仍萦绕心头。母亲为了我考试,还专门烙了糖饼,姥娘把饼放在架子上,结果第二天却招来了蚂蚁,只能扔掉。考场上,紧张如影随形,手心不断渗出细密的汗珠,考历史时我前面那两位同学倾斜身子相互抄袭的场景,以及我趁机的“借鉴”,都成为了岁月中独特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发榜那天,我骑自行车骑行二十多里,到一中西门看大红榜。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一个名字一个名字地搜寻,终于在接近末尾的地方看到了我的名字。那一刻,心中的惊喜如繁花绽放。平阴六中总计有 18 名同学被录取。分数线是 600,我考了 601,何其幸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91 年 7 月高考。考前,二模我发挥得极为出色,竟然破天荒地考了文科班第四。二模的出色表现如星光闪耀,给予我无尽的信心,然而报志愿时,那源自农村的质朴渴望——吃上国库粮,让我做出了别样的选择,报考了师范。考试那几日,紧张与不安交织如网,同学在路灯下坦然阅读《三国演义》的画面,如同雕刻般深深印在脑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最终,我以 447 分的成绩踏入了济南联合大学的大门,而那位曾在树下悠然读着三国的同学,却未能收获同样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海。”无论成绩如何,我都怀揣着坚定的信念,相信努力终会有回报,在这漫漫的考试征程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斑斓记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回首这些有关考试的故事,其中有拼搏的汗水,有失落的泪水,有意外的惊喜,亦有难言的遗憾。它们共同编织成我人生中绚丽而珍贵的记忆长卷,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成长的深深足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