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罗的美篇

绿罗

<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21–28)篇</p> <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21)</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宁武子:姓宁,名俞,谥号为“武”,卫国的大夫。</p><p class="ql-block">②知,通智。</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就聪明,当国家政治黑暗时就装糊涂。他的聪明是别人可以做得到的,他的装糊涂,别人是赶不上的。”</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大智若愚</p><p class="ql-block">大智若愚,是一种潜藏不露的大智慧。大智若愚者,注重的是内心的修养,他们为人宽厚、达观大度,更不会为了眼前的得失而斤斤计较。有些时候,他们看似木讷,实则胸藏锦绣。这种大智慧表现的是内在的涵养,并非一些耍小聪明的人所能比得了的。</p><p class="ql-block">在本章中,孔子对宁武子的评价极高,他觉得在政治开明的时候,宁武子外露的智慧很多人都能做到。可在政治昏暗之时,能够做到明哲保身,不为功名利禄而装糊涂的人却少之又少。这种“大智若愚”的智慧,可以说是做人的智慧中最高、最玄妙的一种境界,如果有人做到如此地步,那在这个世上就不会再有什么事情可以对他构成威胁了。因为在这种智慧面前,其他的谋略、才智等,都只能乖乖地“甘拜下风”。</p><p class="ql-block">从表面上看,拥有这种智慧的人,给人的感觉就是愚、拙、讷,无论怎么看都很消极、无能,很难让人对其产生不错的印象。可是,他们表现出来的愚、拙、讷只是一颗烟幕弹而已,这样可以为他们减少一些来自外界的压力和攻击。其愚钝的外表,虽然让外界降低对自己的期待,但其实际表现却能让别人对其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在我们的生活中,做个聪明人很难,但是想要做个聪明的糊涂人更难。有许多人在刚开始的时候都在想方设法让自己聪明起来,等到自己的聪明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开始收敛自己的聪明才智转入“糊涂人”的行列。不过,真正能够转型成功的人却不多见。因为学糊涂要比学聪明困难多了。这就像一个人向前走和退着走一样,无论你后退的步伐有多么娴熟,始终都不会有前行的步伐那么协调。这也是孔子为什么说宁武子的聪明易学,糊涂难学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22)</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陈:国名,大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p><p class="ql-block">②吾党:我的家乡。党是古代地方组织的名称,五百家为党。狂简:志向远大而行为粗疏。</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那帮学生志向远大而行为粗疏,文采虽然很可观,但他们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如何才能成才</p><p class="ql-block">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才必须经过三个阶段才行。即树立起远大的志向、经过不断地努力与学习,以及适当的磨砺与剪裁。这三个阶段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无论将其中哪一个步骤剔除掉,都是很难成大器的。</p><p class="ql-block">首先,若想成才,就得有远大的志向,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无论是谁,若想做成一件事,就得先有着明确的目标,这样才会有动力激励自己奋进。不仅如此,建立起远大的志向还能让人严格要求自己,逐渐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只有大志向才能体现出大智慧,而在大智慧中则蕴涵着大境界以及高尚的情操。一个人,若是没有志向的话,只是在虚度光阴,永远也成不了大器。这就像一盏没有灯芯的油灯一样,里面的灯油根本就不是燃尽的,而是随着时光的流逝白白挥发掉的。因此,没有给自己设定志向的人是不可能成才的。</p><p class="ql-block">其次,若是仅仅设立了志向,而不付诸实际行动的话,也只能成为挂在嘴边上的口头禅而已。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你就得洒下足够的汗水。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凡事只有经过努力和实践,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做人做事皆是如此。而且,学习与成长一样,都是没有捷径的,除了“勤”和“苦”二字外,别无他法。若是只知道在学业上偷懒耍滑,或者是说大话、空话,根本就学不到真正的学问。</p><p class="ql-block">最后,想要成为一个大器之才,还需要多番打磨才行。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再好的美玉若是不经过雕琢和打磨,都只是一件凡品而已,只有经过细心的琢磨之后,才能成为无价之宝。苏轼在年少时,觉得自己比别人多读了几本书,就有些看不起旁人。有一天,他在自家的门口挂上了一副对联,借以标榜自己的才学。对联为: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此时,正好有一老者看见了,他觉得苏轼有些狂妄,便写了一个生僻的字让他读。苏轼竟然不认识那个字,顿觉自己夸下了海口,一时羞愧难当。</p><p class="ql-block">后来,他将对联改成了“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并在家中更加努力学习,终成一代文学大家。假如说当时没人及时地将其“嚣张的气焰”给打击下去,也许大家在史书上就找不到满腹经纶的苏东坡了。 凡是大器之才,都有着远大的志向、渊博的知识、超强的能力以及高尚的品德和顽强的毅力。一个人成才与否,与这些方面的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要你能懂得其中的道理,就不怕实现不了自己的抱负。</p> <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23)</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伯夷、叔齐: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互相让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伐纣,他们以为这是以臣弑君,拦在马前劝阻。周灭商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进山中以野草充饥,饿死在首阳山中。</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兄弟不记旧仇,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很少。”</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不念旧恶怨恨少</p><p class="ql-block">要想获得快乐的生活,做人就应当大度一点,不要总对他人怀恨在心。否则的话,冤冤相报只会没完没了,永远都等不到安宁的那一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孔子周游列国。在游历诸国之时,因为政见不同,孔子多次遭到各国权贵的暗害,有好几次都险些丧命。宋国大夫桓魋因为没有追赶上孔子师徒一行,将孔子师生曾经研习礼法之处的大树给拔掉了,还一再扬言非要杀了孔子不可。齐国也有贵族想要除掉孔子,逼得孔子只能四处逃亡。可以说,在孔子的一生之中,与其对立的政敌并不在少数,但是对这些人孔子却没有多少怨恨,甚至还非常理解,这就是不念旧恶的美德。不念旧恶作为一种美德,它可以为人们的生存创造出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而且,这种美德也不需要成本,人们只需通过自身的努力,保持谦让、宽容的态度,就能让大家受益无穷。</p><p class="ql-block">不念旧恶、宽容大度,不仅是一种仁恕、宽厚的德行修养,也是人们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反观那些只想着伺机报复他人的人,不是心胸狭窄之徒,就是品德低下之人。他们不仅缺乏必要的道德修养,还不懂得为人处世的技巧,等着他们的除了失败,恐怕就没有其他的了。在生活中,如果我们都用善良、宽容和友好的心态去对待别人,心中没有那么多的怨恨,就能带着宽容和愉快的心情,在和谐的氛围中与他人交流,更不会陷入那以恶制恶、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之中。而且,用仇恨解决问题只会滋生出更大的仇恨,斗争也会一代又一代地持续下去,没有尽头。大家只有放弃旧恶,既往不咎,并通过宽恕和仁爱的手段,才能将天下置于和平之中。</p> <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鲁国人,以直爽著称。</p><p class="ql-block">②醯(xī):醋。</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求点醋,他却向自己邻居那里讨点来给人家。”</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做人不可伪饰</p><p class="ql-block">孔子评价别人善于从小事入手。这则短文是他对鲁国直人微生高的点评。据说,微生高是鲁国有名的正直之士。后来,曾有人对他进行过研究,指出在《庄子》和《战国策》中所描写的那个以正直守信著称的鲁国人“尾生高”与孔子所言的便是同一个人,历史上有尾生抱柱的传说,就是盛赞尾生正直而守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人们都说微生高是个正直诚恳的人时,孔子却怀疑他做人有些讨巧、虚伪。对此,孔子还举出了他在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即有人向他借点醋,可能是他家没有了,他就到邻居家给别人借了点儿。在孔子看来,有就说有,没有就说没有,这才叫“直”,完全没有必要绕那么大的弯子。做人最重要的便是真实,只有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才不会让人觉得虚伪。孔子的这种评价,基于自己的道德与价值的标准。不管在外人眼里微生高多么正直,这个生活细节足以暴露他的本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所谓正直,是指公正无私,刚直坦率。按这个意思来看,微生高确实称不上正直。首先,他没有实事求是,有所隐瞒。其次,他到邻居家借醋给别人,这里面有私心在。所以,孔子一点也没冤枉他。正直的反义词是虚伪和屈枉,做人如果不正直,虚伪屈枉,结果往往是害人害己。几乎每个人都知道酒喝多了会很难受,但是,有时为了应付却不得不喝,甚至还得大喝特喝。说到底就是为了让他人说自己够朋友。这种人就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结果只会害了自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的人虚伪屈枉,是为了个人私利,这种行为能得逞于一时,但事实暴露之后,往往是得不偿失。比方说,有些人顶着“专家”、“学者”的头衔到处招摇撞骗,甚至还牵涉到了“抄袭门”事件,拿着自己弟子的学术见解给自己脸上贴金。事情败露后,这些人往往会身败名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有时确实也需要一点技巧,但这并不代表就能运用浮夸、欺骗的手段。若是有人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坦白承认就好了,没有必要掖着藏着,做人还是真实一点好。</p><p class="ql-block">而且,有些时候你越是掩盖,就越能说明你的虚伪,反而会得不偿失。记得曾有人说过,与人交往的最高境界并不是竭力掩盖住自己的缺点,而是尽量放大自己的优点,进而让别人主动地忽略你的缺点,这才是交往的艺术。</p> <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25)</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左丘明:鲁国史官,姓左丘,名明。一说姓左,名丘明。相传是《春秋左氏传》和《国语》的作者。</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过分恭敬,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仇恨暗藏于心,表面上却同人要好,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在这段话里,孔子表达了他鲜明的是非好恶态度。左丘明为鲁国太史,相传是《左传》的作者,以秉笔直书、褒贬善恶著称。孔子把他引为自己的同道中人,对巧言令色、过分恭顺的行为,以及内心对别人有怨恨,表面却显得要好的行为深感憎恶,认为这些行为是可耻的。</p> <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26)</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③。”</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季路:即子路。</p><p class="ql-block">②伐善:夸耀功劳。伐,夸耀。</p><p class="ql-block">③怀:关怀,照顾。</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颜渊、季路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为什么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穿的衣服,和朋友们共同使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我愿老年人安度晚年,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年幼的人得到照顾。”</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这则短文很有意思,也很让人感动。师徒几人闲来无事,孔子便让自己的弟子谈谈志向。性急的子路首先表态,直言不讳,接下来是一向谦恭的颜回。两位弟子谈完自己的志向,子路便让老师也谈谈志向。孔子很坦率,把自己的志向和盘托出。整个场面温馨动人,精彩传达出师徒三人的鲜明个性和亲密无间的情感。</p><p class="ql-block">这三人的志向各有不同,概括起来,可以说子路的志向是“义者之志”;颜回的志向是“谦者之志”,而孔子的志向则是“仁者之志”。他们的志向,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之处在于,三人的志向都是积极向善、有益于社会大众的高尚志向;不同之处在于,三人的志向有高低深浅之分。</p><p class="ql-block">子路性情豪爽,讲义气。从他的言谈中不难看出,他热衷于帮助别人,与朋友分享的财富。但是,拿他的志向和颜回、孔子相比,我们会发现,他的修为尚处在“舍物”层面。也就是说,他能与朋友分享的财富乃是身外之物。而颜回的修养显然要比子路深,他已经摆脱了身外之物的束缚,进入到内在心志的修养上,到达“舍己”层次。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为仁”,可见颜回的感悟修养要比子路要深。</p><p class="ql-block">志向最高远的是孔子。仔细品味孔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他的修养已经超越了“外物”和“自我”两个层面,达到了泛爱无私的仁道境界。他的目光既没有关注外在的一切事物,也没有关注个人的得失,而是落在对社会大众的关怀上。这种情感,就像阳光雨露,温暖和滋润着世间万物,而不求一点回报,这就是“仁”。</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说,孔子之志乃是“仁者之志”,孔子志向之高远,修养之深湛,是子路颜回远远不及的。 也许有人会说,辨别三人志向的高低远近有意义吗?回答是有意义。诸葛亮曾说过,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志当存高远”。只有在伟大志向的召唤下,一个人才会投入所有的精力,发挥出全部潜能,创造出不凡的业绩。如果没有志向,或者志向低浅,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这一点,相信所有的人都明白。所以,我们要创建自己的功业,实现人生价值,就应当像孔子那样,树立远大的“仁者之志”。</p> <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27)</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算了吧!我从未见过看到自己有错误便能自我责备的人。”</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要学会自我批评</p><p class="ql-block">在本章中,孔子再次提到了自我检讨的问题。他觉得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但是面对自己的错误应当如何处理,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人修养的高低,更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如果一个人在发现自己的错误后,置若罔闻,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若是能够在内心进行自我批评,积极地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则能使事业转危为安。</p><p class="ql-block">多数人面对自己的错误会出现两种心理,第一是“暗于自见,谓己为贤”。意思是说,人们只看到自己好的一面,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或者是看到了也不愿意承认,总是习惯性地将自己说得更好、更优秀,而不是更差、更坏。第二,有些人在明知道自己犯下错误,但却不以为然,甚至还会千方百计地为自己找借口开脱。这两种人,一种是缺乏自知之明,一种是不愿自我批评,这两种人都是成不了大事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道理可能人人都懂,但在现实中却有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也许有些人从发现自己的错误,到承认错误,再到说出来都比较容易,可是若想让他改正却很困难。正确的做法是听从孔子的指导,如果发现自己犯错,首先就得承认自己走错了道,其次是在内心深刻检讨,设法改正错误。若是没有这种自我批评的勇气,只会一错再错下去,很难再走回正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自我批评是一个反省自己、解剖自己、检讨自己的过程,人们只有从这些错误中吸取到足够的经验和教训,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实现自我的价值。随着思想境界的提升,我们的事业也会绕过激流险滩得以顺利前进。</p> <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28)</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就是在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守信的人,只是赶不上我这样好学罢了。”</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在这一章,孔子以自身成就为例,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自己忠信的资质与常人一样,只是因为自己好学,所以能异于常人,故也是在勉励人们要有好学的精神。孔子自称好学,并无自夸之意,他曾经表示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必须努力学习才有所得。一般人中,有能做到忠信的,但很少有能做到好学不倦的,孔子唯因好学不倦,才成为博学多闻之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