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的2年时间内,我有幸参加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新课标的线上和线下培训活动,聆听了马云鹏、唐彩斌等多位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新课标的发布,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压力,但更多的是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p> 线上线下培训学习 <p class="ql-block"> 我聆听了关于“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多场精彩报告,这些报告既有专家的主旨报告,也有参与式主题研修讨论。详细解读了新课标与旧课标,新教材与现行教材的不同之处。多位专家都在报告中强调:数学本位和素养本味。与此同时,在蓝老师和黄老师组织的学时培训中及跟随裴老师工作室参加的各类线下培训活动,我有幸聆听优秀教师的课堂展示及专题讲座,在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下,不仅让我对新标课新教材的价值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推动了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践行新课标,做学习型教师和反思型教师。</p> 自主学习与实践 <p class="ql-block"> 为深入理解和践行新课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学校组织数学教师开展“新课标研读”“无生课堂展示”“说课”“单元整体解读”等教研活动。每一次活动,我们围绕同一主题,或“聚焦单元整体”、或“创设真实情境”等,以年级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与交流确定初稿,通过试教-修改-再试教多次研磨,形成终稿在数学组内进行展示交流。在这样一次次的活动中,让我感悟的不仅是理念与实践的交融,更是对新课标的追求。</p> 收获与体会 <p class="ql-block">(一)寻找核心素养与学习经验的关联</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学生已经经历了线段、直线、射线的线性学习和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学习,初步理解了长度、面积、体积都是相应度量单位的累加,自然对于正方体的体积,如果棱长扩大10倍,底面积将怎样变化,体积又怎样变化会有更好的理解,在教学本节课时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合,引导学生发现前后知识的联系。</p><p class="ql-block">(二)探索真实情境与问题解决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课堂中的真实情境,是指发生过或可能发生的生活中的真实场景、需要学生做出判断和应对的学习任务。真实情境因其解答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教学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教育意义。在教学《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这一课时,通过学生在军事研学中遇到的问题“敌军在我军2点钟方向,5公里处”到底是哪个位置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探究具体位置由观测点、方向和距离三个因素确定的,整个过程真实且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乐于接受,无形中就把研学时真实碰到的问题解决了,还在演练时进行了活学活用,学习效果也是喜人的!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是手段,帮助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才是目的,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p> <p class="ql-block"> 立足新课标,落实新理念。在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多等一等,密切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课标中的每一句话都很重要,都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和践行。那我们如何用课标呢?我想,这一定是在课堂上践行,是每一节常态课上的点滴转变。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学习新课标、践行新课标的理念,我们一直在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