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古中国济水曾与长江黄河淮河一道被列为中华大地的四大水系,被称之为四渎。但江河淮犹在唯济水消失了,这是何故?</p> <p class="ql-block">济水消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下列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①气候变化与降水减少:</p><p class="ql-block">古气候学家的研究显示,全新世中期(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华北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河流发育。然而,此后气候趋于干旱,降水量减少,导致河流流量下降,这对依赖降水补给的济水产生了显著影响。</p><p class="ql-block">②黄河改道与侵占:</p><p class="ql-block">黄河历史上多次大规模改道,对周边水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据《元和郡县志》等史料记载,唐宋时期黄河多次侵夺济水河道,导致济水下游逐渐被黄河占据,失去独立入海通道。</p><p class="ql-block">特别是清朝咸丰年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改道之后,夺取了大清河道,彻底把济水存在的痕迹在大地上抹去。</p><p class="ql-block">③人为因素:</p><p class="ql-block">随着中原地区人口的增加,百姓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对农田的开垦,导致了济水流域的生态环境破坏。大量的原始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严重,使得济水的地下河流逐渐增多,但水量却日益减少。</p><p class="ql-block">历代为防洪、灌溉、航运等目的进行的水利工程建设,如筑堤、开挖运河等,进一步改变了济水原有的水系格局。</p><p class="ql-block">④地壳活动:</p><p class="ql-block">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华北平原在新生代经历了多次地壳抬升与沉降,导致河流改道频繁。济水所在的黄河下游地区,地壳活动尤为剧烈。随着地壳抬升,济水上游源头区域的水系逐渐向北偏移,导致济水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p><p class="ql-block">⑤冰期影响:</p><p class="ql-block">冰期过后,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补给能力减弱,这也加剧了济水的萎缩。</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济水的消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气候变化、黄河改道、人为因素和地壳活动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叠加作用,最终导致了济水这一古代重要河流的消失。古济水没了,但山东的济南济宁的地名却保存了古济水的信息密码,乃至至今人们在问,济南在济宁在但济水哪去了?济水消失后对中原地区的地理生态有何影响呢?我们来看看专家的分析:</p><p class="ql-block">济水消失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深远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①洪涝排泄能力削弱:</p><p class="ql-block">济水消失后,山东、河南两省份的洪涝排泄能力受到削弱。由于缺少一条可以直接入海的水系河流,这两省份在暴雨季节容易遭受洪涝灾害的影响,对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威胁。</p><p class="ql-block">②土地沙化:</p><p class="ql-block">济水河被黄河泥沙所冲击后,携带的泥沙淤积导致济水河流过的区域土地沙化。这些沙化土地失去了原有的植被覆盖,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p><p class="ql-block">③植被枯萎凋谢:</p><p class="ql-block">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导致植被大量枯萎凋谢,进一步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这些植被的减少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还影响了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p><p class="ql-block">③农业生产受影响:</p><p class="ql-block">生活在济水河流域的两岸人民,其农业、畜牧业等经济活动受到济水消失的极大影响。土地沙化、植被减少和水源短缺等问题导致农业生产条件恶化,产量下降,甚至无法继续耕作。</p><p class="ql-block">④生态系统破坏:</p><p class="ql-block">济水消失导致当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这种生态系统的破坏不仅影响了当地生物种群的生存和繁衍,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如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等。</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济水消失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包括洪涝排泄能力削弱、土地沙化、植被枯萎凋谢、农业生产受影响以及生态系统破坏等。这些影响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也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造成了威胁。</p><p class="ql-block">从水利史的角度,我们来对古代四渎之一的济水前世情况作一下详细的了解:</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中原地区,曾有四条主要河流,古人称之为“四渎”。这四条河流古人分别称为江、河、淮、济,也就是今天的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p><p class="ql-block">渎在这里并非是泛滥的意思,他们的位置只是对应了天上的渎星而已。</p><p class="ql-block">《晋书·天文志》:“东井南垣之东四星曰四渎,江、河、淮、济之精也。”</p><p class="ql-block">这四条河流后来被历代王朝,按对应的方位大规模的祭祀。</p><p class="ql-block">唐朝时期,把长江称为南渎,黄河为西渎,淮河为东渎,济水为北渎,后面的金朝、明朝等沿袭。</p><p class="ql-block">但是你翻开今天的地图看看,就会发现,曾与长江、黄河齐名的济水,如今已经消失不见了。</p><p class="ql-block">而关于济的地名倒是有很多,如济南、济宁、济阳、济源等等,这都是济水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历史遗迹。</p><p class="ql-block">而齐国的齐字也是取自济字,因为齐国在济水边,但是齐国地形丰富,高山平地都有,所以去掉水字旁变成齐,齐国也就诞生了。</p><p class="ql-block">那么济水到底是什么河流,到底在哪里呢?</p><p class="ql-block">按古代的记载,济水从河南济源发源,流经荥阳境内停留,变成荥泽,然后一直向东,穿过河南进入山东。在进入山东后,由于地形影响,变成大野泽。</p><p class="ql-block">这个大野泽在宋代变成了梁山泊,然后济水继续向东北方向前进,经过今天的济南和济宁,最终在山东的东北方入海。</p><p class="ql-block">在春秋战国时代,济水河面宽阔,水流凶猛,是大河之一。但是进入汉朝以后,因为黄河多次改道,导致济水也不断受影响。</p><p class="ql-block">济水最令人称奇之处,便在于三伏三出。因为济水很多时候是地下河,在源头处就会伏入地下,接近济源市区的时候,才重新蹦出地面。</p><p class="ql-block">第二伏是在河南温县时再次伏入地河,从地底下绕过黄河,到今河南荥阳附近时又出现在地面上。惊奇的是,济水在经过黄河还是依然清澈见底,丝毫没有黄河的浑浊。</p><p class="ql-block">在山东伏牛山是济水的第三段伏底,然后在济南又显于地面,以前这突出的泉水叫趵突泉,最后济水经过济南流入大海。</p><p class="ql-block">两汉以后,随着中原地区的不断开发和人口增多,森林面积减少,导致地下水水量急剧减少。而济水一半为地下河,地下水的水量是济水十分重要的补充方式。</p><p class="ql-block">但是到了隋朝后,再加上京杭大运河的影响,济水的水量再次急剧减少,还偶尔断流。此时的济水从规模上说,已经不够资格和长江黄河相提并论了。</p><p class="ql-block">但它还是作为四渎之一被祭祀,这点也曾引起很多人质疑。</p><p class="ql-block">《新唐书》曾有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当初也提出了这个质疑,曾问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甚细而在四渎,何哉?”</p><p class="ql-block">许敬宗答曰:“渎之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者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p><p class="ql-block">大概意思就是,他说现在天下很多江河要比济水要大得多,为什么还要将济水拉进四渎里祭祀呢?</p><p class="ql-block">宰相许敬宗回答说,济水的尊贵在于三次潜流三次冒出,虽然水量小,但这是君子的象征,因此要祭祀它。</p><p class="ql-block">李世民听了许敬宗的回答很满意,决定继续对济水祭祀。许敬宗的回答,也代表了济水在古代文人中的崇高地位。</p><p class="ql-block">后来白居易经过济水时,也是对济水赞赏不已,称济水为“清济“。还赋诗词一首,颂扬济水,名为《题济水》。</p><p class="ql-block">“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白居易借景抒情,以物比人,寓情于景,想要表达的也是堂正做人,出污泥而不染的人生信念。</p><p class="ql-block">济水的命运,在宋朝之后变得更加狭小,加上周边许多支流纷纷干涸堵塞,济水很快便成为一条小河流。而济水的邻居黄河,一直在不断地的改道,并且不断地占用各个大河的河道。</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南至淮河,北至海河,都当过黄河的出海口。“性情暴躁”的黄河,曾给两岸的百姓带了惨重的损失,这也是历朝历代政府的一个负担。</p><p class="ql-block">“黄患”,在历朝历代都是必须重视和治理的问题。在黄河的影响下,济水一直算是苟延残喘的生存着,但一切也有结束的时候。</p><p class="ql-block">根据历史,在1855年,黄河流域下了持续十八天的大雨,雨水汇聚成了一次罕见的大水。由于黄河在淮河下流堆积的流沙太多,这次黄河再次改道了,调头北上,而济水的河道,终于再次被黄河占用。</p><p class="ql-block">黄河继在宋朝夺淮入海后,再次夺济入海。所以今天的山东境内的黄河水道,大部分都是前济水的河道。</p><p class="ql-block">至此,济水这个古老的名字,从此在中国版图上被抹去,被抹去的,还有那些关于济水的故事和传说。</p><p class="ql-block">济水的消失,不仅是文化的消失,对于当时济水两岸的老百姓来说,这无疑又是大灾难。</p><p class="ql-block">要知道,历史上黄河每一次改道,都对中原百姓造成一次大劫难。比如在1855年的夺济入海,仅在山东地区就造成数百万人受灾,在当年造成了一大批灾民涌入大江两岸。</p><p class="ql-block">河水过去后,这些经过黄水浸泡过的土地,形成大面积的河滩和洼地,非常有利蝗虫的繁殖和生长。因此造成的蝗灾,也是十分严重。所以黄河灾一过,百姓又要受害三年。</p><p class="ql-block">但天灾往往伴随着人祸,而人祸往往更甚天灾。</p><p class="ql-block">当时清朝政府是内忧外患,内部太平军已经攻入南京,外国殖民者也都在蠢蠢欲动。</p><p class="ql-block">1855年,黄河决口,当时河水犹如猛兽出笼,浩瀚奔腾,水面横宽数十里甚至数百里不等。河水冲击之处,一片汪洋,远近村落,半露树梢屋脊。</p><p class="ql-block">而当时的清政府竟采取“暂行缓堵”的放任态度,对于济水两岸因黄河受灾的灾民,完全不管不顾,这无疑扩大了这场灾难的受灾面积。这种不作为,也让当时许多受灾的老百姓纷纷出逃。</p><p class="ql-block">后来,这些老百姓很多人加入了太平军和捻军。太平军和捻军起义持续了十几年,几乎完全牵制了清政府所倚重的八旗和绿营。</p><p class="ql-block">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最终不得不依赖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汉族官僚团练。</p><p class="ql-block">至此,清朝的统治基石已经不稳,对南方各省的控制也基本不在。南方地区基本到了地方团练的手里。所以李鸿章在清朝后期不断地得势,其实也是清政府的无奈之举。</p><p class="ql-block">当然,这也是清政府前期不作为,导致的结果。</p><p class="ql-block">首先,黄河决口时,清政府并没有派专人处理,而且也没有及时的拿出补救措施。</p><p class="ql-block">其次,当时清政府投入太少,国库空虚,经费短缺。</p><p class="ql-block">最后,就是清政府的不重视,不作为。当时在清政府的眼里,就是先尽快平乱,其他一概再说。</p><p class="ql-block">综合来说,济水消失的本质,其实就是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所造成的恶果。所以爱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同时,我们要以对国家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科学调度和决策,防范于未然,让历史不再重蹈覆辙。</p><p class="ql-block">回顾一下我们的治水历史,新中国成立至今,在根治黄河实行南水北调重让运河焕发青春,尤其是济宁段的航运的再度辉煌,才真正实现了济宁,古济水诞生下的一座古城的安宁。</p><p class="ql-block">真是:三伏古济水流汤</p><p class="ql-block"> 加入四渎名高扬</p><p class="ql-block"> 祭祀不忘求平安</p><p class="ql-block"> 唯有今朝民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