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宝坻县志》知多少</p><p class="ql-block">王振策 </p><p class="ql-block"> 地方志简称“方志”。地方,即地域;志,就是“记述、记载”的意思。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书籍文献。方志记述的对象是“一地自然与社会”;时间范围是“历史和现状”;性质是“资料性著述”。</p><p class="ql-block"> 一部完善和成功的地方志应是一个地区的综合性资料书,它要求对该地区的全部已有事业、客观条件、社会状况等只做叙述不加品论的记载。地方志书,有史学价值,但不是正史,可是要比史更全面、更系统;由于它记载内容详细全面,因此肯定是这个地方的百科全书。按照志书记述的内容分类,宝坻县志属于综合性志书。综合性志书记述的内容是所志时空的方方面面,从自然到社会、从经济到政治、从古代到现今,从建筑到科技,从人物到事件,旁征博引,包罗万象。宝坻县志知多少呢?咱们细致的聊一聊。</p><p class="ql-block"> 最早可以知道的《宝坻县志》是明朝正统年间高德编纂的。高德,苏州府人,举人,明朝正统年间在宝坻任教谕。此志“乃前教谕高德所撰,未克成书。” 庄澤在乾隆版《宝坻县志》所做的序里提到了这部书,由此可见,此志未刊,现已亡佚。这部书没有刊印发行,不知道什么原因散失了,丢失了,找不到了。</p><p class="ql-block"> 弘治年间修的《宝坻县志》三本,是江苏武进人庄澤弘治十一年(1498)监修,齐济周(山东人,举人,县教谕)和钱冕(浙江人,训导)编纂的,十四年(1501年)此书刊刻出版,此志已佚,庄氏序文言。“首卷起沿革迄古迹,忘之本意也。中卷录敕命、记文词,志之通例也。末卷述题咏,附杂志,乃推广绪余而羽翼乎斯志也。衍其目五十有三,约其类一十有二,”在乾隆版《宝坻县志》里也提到了庄澤的序。庄襗,江苏武进人,明弘治九年即1496年考中进士,弘治十一年(1498年)出任宝坻知县。官至山东布政使参政,授承德郎。庄襗学问高深,素有文名,怀有经邦治国的理想和抱负。《宝坻县志》记载,在他的主持下,将宝坻土城墙改变为砖城墙。</p><p class="ql-block"> 嘉靖版《宝坻县志》是明朝举人武德智修的,河北馆陶人,明嘉靖十四年( 1535年) 任宝坻县知县。乾隆版《宝坻县志》里刘思聪序里提到了这个版本,说道:此志修于明嘉靖十四年即1535年之后,已刊,“岁久而版籍放失矣。” 时间太久了,放置的刻印的模子(雕版抑或石板)找不到了,因此没有多少流传下来。</p><p class="ql-block"> 嘉靖年间作为举人的余姚人胡舆之也曾修过《宝坻县志》,胡舆之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知宝坻县事。此志已佚。志成“竟未刻梓”。这个版本的志也找不到了,编纂完成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没有付梓刻印。乾隆版《宝坻县志》里,刘思聪所做的序里也提到了这件事。</p><p class="ql-block"> 由唐链修,刘思聪等编纂的《宝坻县志》共二卷,明嘉靖四十五年( 1566年) 刻本。唐链,常德人,进士。明嘉靖四十二年( 1563年) 任宝坻县知县。刘思聪,成山卫人,县教谕。此志已佚。志成之时,邑训导贾元曾 “披而阅之,首以分野,上识天时也,次沿革、疆域,形胜,下尽地理也。次赋役、学校,风俗、物产,中尽物情也。至于建置之因萃,祠祀之邪正、文艺之古今,或大书分注而井然有条,或搜逖阐微而百尔完具。“ 这件事在乾隆版《宝坻县志》贾元所做的序里有记载。</p><p class="ql-block"> 此志除明嘉靖本外,尚有明万历间补刻本。书中间记载了明万历初一、二事,“后附张公世则省里甲事”。张世则,诸城人,进士。明万历初任宝坻县知县。</p><p class="ql-block"> 清朝入关以后,顺治朝还跟不稳定,没有心思修史成志。康熙盛事,东南西南西北东北略显安稳,满族统治者为了安抚汉族士子,官绅采取了修志的做法,这也是历朝历代统治艺术吧。康熙版《宝坻县志》,共八卷,由牛一象主持编修,范育蕃编纂。清康熙十年即1671年有刻本存世。牛一象陕西榆林人,先世从龙入关,被抬旗,隶属于镶白旗。清康熙十一年时为1672年,由荫生来知宝坻县事。范育蕃,鸡泽人,由举人任宝坻县教谕,后擢知永宁县。现存最早的宝坻县志,就是康熙朝的《宝坻县志》。清康熙十一年即1672年,牛一象即任不久,正值清廷有各修郡县志之命。牛一象知县遂设馆兴事,令邑教渝范育蕃主其事,范育蕃举荐邑庠知名士张嘉声等数人。分别秉笔,越二月而志成。全志共八卷,卷前有牛一象、杜立德序、目录,县治图,文庙图、卷后有范氏之跋。各卷依序为舆图,建置、赋役、秧官、人物,丛记、艺文诸志。标目62个。牛志所收内容极为简陋,《形胜》仅24字即自成一目。《风俗》为从正史、文集、诸地志抄录而成,全无撰述。《祥异》仅录至明崇祯十四年(即1641年),而清时材料竞付缺。《赋役志》也仅收录了清顺治初年及清康熙十二年(即1673年)的材料,但是力役,剥船,盐课后所附诸说,亦为恰肯,还可参考。就全志而言,艺文所占较重,文字几近全书之半,但是其中记载历朝文人歌咏宝坻八景之诗,即独成一卷。按志例居官者非去不书,本邑人物亦生不立传,而牛志却将牛一象、杜立德二氏分别入志,互相标榜,致使后人颇有微词。(来源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图书)。牛一象序云 “学师集诸儒生,远追近述,学识綦博矣,且生斯长斯闻见綦亲矣。与折衷于今昔之间,斟酌于是非之际,并核其实而不鹜乎名,存其真而不容清于妄,传其信而不涉乎疑,如是者两,趁月而成。”该志成稿后,由杜立德 “裁成删定” 后即付梓。</p><p class="ql-block"> 雍正年间由伍泽荣主持编修了《宝坻县志》。伍泽荣,字荫远。祁阳人,进士。清雍正九年即1731年知宝坻县。此志修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但此志“属草未定,伍氏即以“亢直罢归。” 此事记录在乾隆版《天津县志》的人物卷里。此志已佚,伍氏序云: “之役也,上下六十年间,鸿业靡籍润色,休明自足鼓吹,例仍旧志。” 可断此志为续志的说法来自于乾隆版《宝坻县志》。</p><p class="ql-block"> 乾隆版《宝坻县志》宝坻知县洪肇楙主修,蔡寅斗编纂,教谕魏字凿、训导贾念祖协助,乾隆十年春天开修,历时8个月成书出版,16开本。分列职方、形胜、建寘、祀典、赋役、乡闻、风物、职官、选举、封表、人物、列女、拾遗、别录、集说、艺文18卷。洪肇楙,江南扬州府仪征县人,雍正元年,三十二岁时癸卯恩科三甲第三名,中进士,曾任宝坻知县,历任任磁州、天津、青州等知府,署理莱州知府,曾任济南知府。蔡寅斗,字方三,江南江阴人,副贡,乾隆丁卯举人,官国子监助教。寅斗能诗文,工古今文及骈丽韵语,闻四方有才人,必远道走访,与之定交,盖以文章友生为性命者也。壬申恩科会试,自经于号舍中,不解其故,人谓之遇祟。文人之厄一至此耶,方伯鄂文端檄七郡士会课春风亭,寅斗冠其曹。岁丙辰,荐举宏博,不就。著有,《九贤堂稿》。而,乾隆《宝坻县志》十八卷。这部志由洪肇楙修,蔡寅斗编纂,时间为清乾隆10年修(1745)。民国六年石印本,县志末有蔡寅斗跋。这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流传有序、历代文人雅士比较认可的一部书,如今许多的宝坻的历代沿革,建筑古迹,文人诗词墨宝,有关文件都可以从中查找得到。此志对前志进行了大重补阙及订讹工作,内容也较前志为丰,卷6《乡闾》记载了当时村居及市集情况。《集说》中的官田记录了当时各种田制和灌溉农具,对了解当时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蚕桑所收内容,虽漫录齐民要求,失之于滥。但是此类内容仅仅见载于明志,而明志已佚,故犹可珍贵。《物产》,洪志于“旧所我泛者删之,混者考之,其为独擅者标之“,尤较旧志详备。洪氏取凡切关民生利病者,特设集说一门,这在历代方志编纂中也属仅见。后人称洪志 “体例完善,卓卓为近畿志书冠“ ,尤其是凡例12则,是不可多得之文。此志在天津所修诸志中不失之为一部上作,但仍有未尽人竟之处。如职官未载任期,年远难稽者未载,因可见谅,而清朝竟也付缺。至拾遗,别录之分置及此二门内容之分合,也不无商榷之处。</p><p class="ql-block"> 洪志除清乾隆十年(1745年)刻本外,尚还有民国6 年(1917年)查英咸石印本流传,当时北京政府“部令征职各县志书”以备了解情况,时宝坻县知事浙江海宁人查美咸从乡绅万毓桐、马信芳家中求得清乾隆十年洪志残帙两函,召集人员校阅,集成全书,并交付石印,送达于部,准备将来禾稔财丰之时,再谋增辑续修,但后来不了了之,故此次修志实际上是把清乾隆十年洪志又抄录了一遍,没有增加内容。石印本前有查氏民国6年(1917年)序文,洪氏的《答邑绅士书)、《再与邑绅土书》,余与天津古籍书店复印本同。(南开大学图书馆藏书)</p><p class="ql-block"> 1942年今牛家牌南河村人李棻在日伪宝坻县知事赵汝笛的倡导下再修宝坻县志,事成之时,已近宝坻抗日胜利之时,虽有文字不少,但没有排版成书。李棻,字因生,别号踅庐。宝坻县南河村人。生于清朝末年,卒于文革动乱之年(1891一1968)李棻家居水乡,自幼饱受洪泛雨潦之灾、田禾庐舍漂没之苦。青年时期即埋下整渔宝坻水患的决心,他辞去聘职,含辛茹苦、长途跋涉,查水源,驭势、访民意,于民国十九年(1920年)完成了《宝坻县水利设计》一书。得到县、省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赏识。建国后,李棻同志应河北省水利厅之聘,参与湖白新河的设计和实施工作。同时,草拟北运河、青龙湾河的整治计划。1955年任宝坻县副县长。</p><p class="ql-block"> 宝坻县档案馆有存宝坻建国以后比较完备的1995年版《宝坻县志》。这部宝坻县志酝酿时间长,有过二次改写,由宝坻县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著。当时没有经验,几经研讨调查反复商讨,历任领导也有变化,最后由吴静顺时任主编,赵光明、张世琥分别作序,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天津市宝坻县第二印刷厂1995年5月第一次印刷5000册。16开63印张1500千字。卷首有序、凡例、概述、大事记。</p><p class="ql-block"> 2001年版本的《宝坻县志》由张殿成任主编,本志为新中国建立后所编《宝坻县志》之续志。记事时限前后衔接,上限起于1990年,下限断至宝坻撒县设区的2001年。此志是为了明脉络,彰因果,保持记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对一些事物适当前溯对前志缺记的记其发端或予以补记。此志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学术性和资料性相统一。此志2017年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由宝坻县志编修委员会编辑修订。期间编委会成员有所更换,成立了三届编委会,职能比较完善,有编修顾问,有终审人员,有审定验收人员,有市地方志系统蓝本评审人员,有编修人员。十余年发生的大事小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人民的富裕生活的巨变,经济形势的转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跨越,城乡双搞活交通大发展,三大产业的稳步发展,文艺事业的欣欣向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宝坻腾飞的基础已经打好,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宝坻更加进步繁荣和谐。</p><p class="ql-block"> 宝坻宝地,千年繁华,历久弥新,双城崛起,指日可待,北国江南,潮河泛舟,京畿重镇,工业雄起,人文宝地,雅士贤人,京津冀核心地规划,中等城市蓝图绘就,拼搏创新,扬帆远航,一路高歌,无限美好!</p><p class="ql-block">2017+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