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巷古村的宰相府——惠和堂

一鳴俊人

从遂高堂的后门出来,继续走在文宁巷里,只见巷子这段路都是青砖铺设的,在两边的高墙下,更显得小巷的古朴。 对面人家的后门很高,院墙更高,又是一个深宅大院。 <p class="ql-block">砖路面中有间隔的石头铺设,可看到上面的凹坑。表明以前巷子里经常有车辆经过,以前那种车辆通常是木质轮子外包铁皮,日长时久,车辆的轮子将青石台阶磨出深深的轮印。</p> 接着走到一座大宅门前。 门楼上方有砖雕门框,却是光溜溜的没有文字及装饰,这是当代修葺后的效果。 大门左侧墙上,有“惠和堂(宰相府)”、“望族文化展示区 陆巷社区博物馆”的木牌。 惠和堂位于陆巷古村王家里花翎巷西侧,与东侧的粹和堂隔弄相望。 走进院子,一家商店开着,有饮料及一些旅游纪念品。这里是原来宅第的门房。 靠墙是一座石碑——重修惠和堂记。<div>此碑记载了惠和堂重修的概要:由吴中区与东山镇两级政府组织,投资1800万元,从2012年7月开工,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历时一年完成,碑记日期为2013年7月。</div> 走过门房前左边的一道侧门,里面也是一个院子,右边是一个门厅。 门厅的大门上方挂着“王鏊纪念馆”的匾,门前有检票入园的标志。 这王鏊纪念馆的匾制作有点简陋,不够宰相府的档次。 大门两旁的门当,是石狮子戏球。 当年王鏊十年寒窗后连中三元,官运亨通,在京城首辅四十年。告老还乡后又教出了两个有名的学生:一个叫唐伯虎,一个叫文徵明。<div>王鏊后辈也是人才辈出,王鳌之后,从这个宅子里走出了众多的各界名人。解放后,王鏊的故宅依然儒风习习,育人无数。至陆巷开放成景区,这里也成了村内的主要景点。</div> 走进门厅内,一座屏风前有一座塑像,就是王鏊。 铜像的王鏊已是年迈之年,手拿书卷,目光远望,该是告老还乡时的样子。 这座门厅是与轿厅连在一起的,门厅是中间一进,轿厅是左右两侧及后部的两进,上面却只有一个屋面,两屋合二为一,类似鸳鸯厅格局,既节约了用地,又解决了采光、排雨水的难题,其屋顶建筑结构是江南所少见的。 门厅右侧的轿厅一进位置,一辆古代的马拉轿车。 门厅左侧的轿厅一进位置,摆放的是古代轿子。 <p class="ql-block">大厅一侧有惠和堂平面图。</p><p class="ql-block">这座老宅宅深五进,纵轴三路齐头并进。中轴线上有门楼、轿厅、大厅、堂楼(即主楼)、后楼(即女眷楼)和后花园;西轴线上依次是花厅、客厅、书厅、书楼、住楼(佣人等居住);东轴线则是茶厅、灶间、杂房等。其间有备弄相通,天井采光,风火墙相隔,布局合理,精工细作,雕梁画栋。</p> 大厅内关于王鏊的简介。<div>王鏊的学生唐寅称其老师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王鏊对明代的“弘治中兴”起了很大的作用,最后还是“独木难支”告老回乡。</div> 轿厅的后面也是一个院子,前面就是惠和堂的正厅。 惠和堂的主要建筑都是建于清道光年间,而其西侧的书楼属明代建筑。 惠和堂建筑群是有一段历史的。 此宅第建于明代王氏静观楼旧址。王鏊贵为宰相后,先后在前山建造了阁老厅,在苏城建了燕喜堂。陆巷王家与叶家是姻亲,原王氏静观楼卖给了叶家。到了清道光年间,叶家经商发迹,回东山陆巷老家建造了规模宏大的惠和堂与粹和堂。 惠和堂正厅的一副抱柱联——著述前篇遗后世海内文章第一,辅佐三朝匡社稷山中宰相无双。评价很高。 正厅为古代官臣人家跪接朝廷圣旨、迎接达官显贵,以及家中红白大事所用。厅内大多选用楠木建造,明式风格。 墙角的大理石屏风,其架子上有百寿字,雕刻精美。 低头看厅内方砖铺的地面,因年代久远均已有碎裂缝。 绕过惠和堂正厅的木隔断,是一道通向后院的门,这里是中轴线,只见前面一道道门一座座厅贯通,真是庭院深深深几许。 <p class="ql-block">门框上方有木匾“修治平儔[chóu ]”。</p> 惠和堂后门的门楼,朝着院子方向上方有砖刻匾额“慶誉乃吉”,是道光二十六年的。不过这么新的样子,也可能是重新雕刻的。<br> 惠和堂后面,是一幢楼屋即堂楼,就是前住楼。<br> 前住楼呈U形布局,两侧即为厢房。 前住楼的一楼中间,是个过厅,两侧是木板壁,作为左右房间的隔断。 过厅中挂着的一些书画,有当代人的作品。这幅书法,落款是文徵明,写的是《太液池》诗,不过不会是原作。 一幅山水画,上面还有乾隆御览的印章,不知真假。 过厅后侧有梯通到二楼。 这里是中厅,相当于起居室。室内的木地板很旧,磨损厉害。这些家具是当代布置。 这里是老爷、夫人起床后喝茶歇息之处,家人向老爷夫人请安、叙家常的地方。 右边走道北是老爷房,这里的大床前面是带一个平台的,称为踏步床。 老爷房对面就是书房。这里的木地板十分平整,应该是这次惠和堂大修时更换的。 老爷房北面是一间储藏室,里面放置一些箱柜,为主人收放衣物等用。 二楼的走道西头北间是少爷房。 少爷房对面也是书房,这一间的地板是原物。 走道尽头的窗口,可以看到下面的院子及宅外的景色。在陆巷这样远离苏州的乡村中,二层楼房也是可居高远眺风景的场所。 从前住楼下来,过厅后面有一个门楼,隔着一个院子,再后就是后住楼,即是女眷楼。 后住楼的格局与前住楼基本一致。 后住楼面对着前住楼后院的门楼,门楼上有砖雕匾额“堂构云礽”。 现在的女眷楼一楼已是王鏊纪念馆展出厅。 从后住楼一楼的结构,看得出惠和堂的建筑是十分讲究的。 大厅中展示了王鏊人生中的各个阶段的事迹——勤奋苦读、初露才华、科举成名、屈居探花、辅佐三朝、侍讲谏君、熟计安边、勇斗八虎,等等。 展出了一些“相府旧藏”的家用瓷器。 走上后住楼的二楼,朝南的窗户是这里各个房间的主要采光。 唐寅是王鏊的弟子,而唐寅与王家的小姐还有一段恋情,这里是当年恋情一个场景的蜡像。 <p class="ql-block">(网搜图片)唐寅与王家小姐王素兰在庆贺王府“壑舟园”新园落成的盛会上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彼此被对方深深吸引。一个是青年俏郎,潇洒飘逸,风流倜傥。一个是妙龄少女,艳丽聪慧,文雅端庄。一个是江南有名的才子,才华横溢的解元郎,一个是大家闺秀,王府千金,爱好琴棋书画。</p> 两人相约在王府后花园相会,倾吐心声。一个是多情多义,一个是心生爱慕,相互志趣相投,情珠暗结。两人约定,在唐寅功成名就、金榜题名时,到王府提亲。 <div>不料唐寅仕途坎坷,功名不成,还遭一场牢狱之灾、冤枉官司。虽得王鏊鼎力相救,免却牢狱之苦,还得清白,但与王小姐刻骨铭心的初恋情爱无奈成为泡影。王鏊不知女儿与唐寅有约,择西山才子徐缙为婿。</div> 王素兰迟迟不见唐寅提亲,一个女儿家又不能与父亲言明,无奈之下只好接受父母安排。<div>唐寅与王素兰的无果恋情,亦算憾事一桩。</div> 女眷楼二楼东面有一间饭间,圆桌圆凳摆放着,是家人吃饭的房间。 桌上的菜很丰盛。 饭间隔壁是一个小餐室。 夫人房房内摆设古朴典雅,展现江南大户人家的主人身份。房前有佛堂,供夫人拜佛用。 楼上北头有佛堂,适合后住楼的女眷使用。 小姐的闺房,放了一个旧时的童车。看来是闺房小姐亟待出阁,将有小孩用童车?<br> 后住楼二楼的中间起居室。<div><br><div>看到住楼中的几个房间,朝北的都是采用木板为窗户,也比较小,大概是古代此类宅第的一种风格。</div></div> <p class="ql-block">在惠和堂从东轴线走到中轴线后,后面还有后花园以及西轴线的明代书楼,继续去看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