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记录木岭后的教学历史,以及为教育做出贡献的人。</p><p class="ql-block"> 大概在80年前,即1942年前,木岭后要上学都是去汪满田。随着人口增加,远了不方便,木岭后开始在山上建学校。</p><p class="ql-block"> 几所学校的开设时间线:</p><p class="ql-block"> 望岭后小学(约1942年起)——泥塘坞小学(1951年9月)——竹岭小学(1958年9月)——十岭宅小学(1965年4月)</p><p class="ql-block"> 在各队开设小学的原因,据说是离望岭小学远了点,上学不便。</p><p class="ql-block"> 木岭后的学生人数,据伦秀老师回忆讲述,高峰期超过200人,4、5年级每个班大约40多人。 大概是1968或1969年,望岭小学还开了半年的初中班。</p><p class="ql-block"> 时光如梭,社会发展,人员外迁,生源减少,老师退休等原因,木岭后最后一个小学——望岭小学于2014年9月正式停课,那年全校学生只有7个(从6.3的照片上看,不知道有没有那天没去上课的),所有学生转到大谷运上学。</p><p class="ql-block"> 1942年起,到2014,历经72年,木岭后的教学工作无奈退出历史舞台。还能否重启也是个未知数。</p> <p class="ql-block">也可以细分成7次搬迁,7代小变迁</p> <p class="ql-block"> 据四队小红和永高回忆叙述,最早教学在永高家老舍,后来搬到尚福家,继而搬到河滩童生家,最后搬进望岭小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在永高家老舍教学期间,三队汪笃厚(朋仂)是校长。来生,在红,贵生都是这里四年级毕业的。</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童生家老屋,曾经做过教室。</p><p class="ql-block"> 据老爸回忆,大概1963年前后,老师王国瑞(在尚福家教书,晔岔人)在这里教书过。</p><p class="ql-block"> 现在来看,早已物是人非,站在这里,仿佛听到了父辈们的朗朗读书声,和老师们并不标准的普通话讲课现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望岭后小学——————</p><p class="ql-block"> 望岭后小学 1942年设有国民初小学校。1951年9月创办全日制公办高级小学1965年设2个班,学生46人。是年4月附设耕读初小晚班,招生15人。</p><p class="ql-block">1977年,内定为望岭后第一小学(1976年设立的石岭上初小称第二小学,1970年设立的十二宅初小称第三小学)。</p><p class="ql-block">1980年,石岭上初小裁撤并人。1996年,十二宅小学裁撤并人。</p><p class="ql-block">1976年望岭后大队建校舍252平方米,投资18000元,其中国家拨款500元。</p><p class="ql-block">1981年11月,将原校舍部份拆除改建并加砌石,计673平方米,投资4340元,其中国家拨款 2500元。是年,有课桌凳 144套。</p><p class="ql-block"> 根据伦秀回忆,在19世纪50年代,刚开始的学校都是开在农民家中。望岭小学最早开设在永高家老舍里,因永高家老舍前面比较陡,没空地,没地方上体育课,到现在的小学那块上体育课,因为那块比较平,坟地多,枫树也多。</p><p class="ql-block"> 望岭小学,历经4次变迁,如图。</p><p class="ql-block"> 据泥堂午四队汪小红回忆,大约1954年前后,木岭后大队两个主要干部汪笃石、汪徽义把这望岭和泥塘午两所学校先搞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 据说泥塘坞永林、竹岭朝云等,都是第一届望岭小学的毕业生(可以继续求证)</p><p class="ql-block"> 后来(1962年或1963年),在现在的大会堂处改了一个土房作为教室、后来改成医疗室和小店。</p><p class="ql-block"> 后来因规模不够,砌塝起来改现在的小学。</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汪满田盖起了大会堂,盖大会堂流行起来,木岭后把土墙舍的教室拆了也做大会堂。</p><p class="ql-block"> 至此,形成目前大家看到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 下面教室这张照片,拍于2014年6月3日,我也是随手一拍,没想到也是巧合,现在看来这是整个木岭后学校最后一届学生。全校学生只有7个(从照片上看是7人,不知道那天有没有没去上课的)。</p><p class="ql-block"> 因为二十几天后,放暑假了,下半年就没在开课,木岭后的教学历史就此终止。</p> <p class="ql-block">2013年公路刚开通那几年,学校操场就是终点站,理所当然成了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1959年的毕业证书,汪来生的。此图由来生儿子汪伦德提供,在翻父亲来生遗物发现的,保存相当完好,没被虫咬,没有发霉。</p><p class="ql-block"> 安灰省?错别字,是不是笔画太多,毛笔不好写,采用简写了?</p> <p class="ql-block">1989年的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2024.6.8拍,大概五六七八年前翻新过</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食堂,门旁边有个木头水桶,一个竹舀,下课大家舀水喝,也没什么卫生讲究。</p> <p class="ql-block">下图这里以前是扇大门</p> <p class="ql-block">下图这里以前是乒乓球室</p> <p class="ql-block">是不是不少人在此拍照过?</p> <p class="ql-block">下图以前是伦秀老师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老师房间,铝合金窗台应该是近些年改的</p> <p class="ql-block">木制楼板</p> <p class="ql-block">松木楼板</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黑板</p> <p class="ql-block">二楼走到头,老教室拆掉一部分改建的平房第四代教室</p> <p class="ql-block">大会堂,之前的土墙舍小学原址</p> <p class="ql-block">砌塝</p> <p class="ql-block">下图,当年左边是文道的医疗室,右边桂花(野仂)的医疗室</p> <p class="ql-block">大会堂背后</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不是很多人挑战过?</p><p class="ql-block">看谁敢走过去走到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泥塘坞小学————</p><p class="ql-block"> 公办初小,1951年9月创办。1964年在校生17人,4月附设耕读日初小班,招生12人。隶望岭后小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泥塘坞小学地址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起1951年9月——止19??年,是木岭后第二所学校。</p><p class="ql-block"> 先是在???家老舍,好像是因火熜晚上着火,教室搬到铜灌(汪永林)家的下舍。</p> <p class="ql-block">汪琼2024.7.14供图</p> <p class="ql-block">汪琼2024.7.14供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竹岭小学————</p><p class="ql-block"> 1958年9月1日生产队创办,设一至四年级复式班。1964年在校生21并附设耕读高小晚班,招生36人,70年代师资转民办公助,隶望岭后天小学。</p> <p class="ql-block">竹岭小学第二代,是砖房。</p><p class="ql-block"> 据多耳回忆,2015年前后,修公路什么挖掘机还是什么车辆把这根柱子搞倒了,楼就有点危险了,加上背后山上树木,成了危房,也担心万一倒烂砸到人,所以申请上级后,把这个闲置多年的学校拆除了。</p> <p class="ql-block"> 实在找不到图片,只找到2021年五一放假,回老家去竹岭采茶的行车记录仪里的视频,截图下来。</p> <p class="ql-block"> 据多耳回忆,这是第一代教室,她在里面上学的,大概是一九五几年。说明竹岭小学盖的也早,与望岭小学几乎前后没几年。都是历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二宅小学————</p><p class="ql-block">1965年4月,创办耕读晚斑,招生17人,1966年停办。</p><p class="ql-block">1970年,设民办初小,1977年称望岭后第三小学。</p><p class="ql-block">1996年生源减少,并人望岭后小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二队小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文待补充)</p> <p class="ql-block"> 在木岭后几所小学任教过的,为木岭后教育事业做出过贡献的老师名单(可能有遗漏,姓名音同,名字不一定对):</p><p class="ql-block"> 汪笃厚(第一任校长)、鲍青如(新管),叶翰咏(音同,1957年左右在永高家,平坦源人)、程义和(1961年左右在尚福家教书,稠木岭人)、王国瑞(在尚福家教书,晔岔人) 、王<s>友</s>声(大溪)、胡昭余、王德华(<s>烨</s>岔)、跳岭云菊仙,跳岭程征满、跳岭程祥明、跳岭程祥宏、<span style="font-size:18px;">潘正林(潘昭充)、周德民、汪芳禄、程有庚、 柯伯亮、程</span><s>桢</s><span style="font-size:18px;">槐、 </span>西坑潘昭回、西坑潘昭充 、大溪王建家、王定忠 、王绍和 、江克尧、 汪祥<s>植、 十岭宅笃惠 、十岭宅伦源(有选) 、泥塘吴笃林 、汪笃灶、叶显维、叶显文、一队汪有文、鲫鱼背的汪徽亮、 江长寿、 泥塘午汪伦秀、 竹岭汪永达、西坡石屋章国俊、 桃坑叶大磊、 泥塘午汪徽英、二队汪在仁(老边)、泥塘坞小广(有礼)、十岭宅汪来凤、三队汪云妹老师、朝阳。</s></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感谢本文信息提供者:</s></p><p class="ql-block"><s>汪伦秀、汪小红、汪朝阳、汪永高、汪常根、汪多耳、汪朝春、汪在春、刘有权、汪在秀、汪在桂、汪笃华。。。。。。(待补充)</s></p> <p class="ql-block">附反映满田教师文章一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代课教师的一家 》</p><p class="ql-block">汪冬莲 | 文</p><p class="ql-block">阿返是我的小学老师,不知道他自己还记不记得这段短暂的为人师的岁月。</p><p class="ql-block">阿返是我读二年级时的班主任,我不记得他教过我什么课了。那时的农村,小学课程设置极其简单,尤其是低年级,除了语文和数学,也就有个体育课。一、三、四、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在我脑海中都有印象,唯独缺失了二年级,所以阿返应该是我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吧。</p><p class="ql-block">阿返是他的小名。在60年代以前出生的农村人当中,有些人一辈子生活在小名的世界里。除了极少数正规场合(大多数为书面材料),这些人一直以小名示众。大名即正式的学名,出了校门几乎就被弃之不用了,所以一般不被人知晓。</p><p class="ql-block">(省略掉与教育关联不大的1700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阿返,不由得想起度过五年岁月的村小学。它的现状,正是今日农村教育状况的典型写照。村小学在“文革”后终于有了像样的教学楼,不像此前几十年那样在村祠堂、村生产队的公屋(徽州叫队屋)借地办学,配合“文革”后万物复苏的气象,呈现出教育“四个面向”的昂扬风貌。谁承想,村小学的辉煌只有短短的二十来年。那些书声琅琅、师生交融的岁月,随着外迁人口的增多,渐渐地褪色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发布,更是加快了乡村小学的没落。在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满川田小学从一个当年拥有五六个年级(当时小学为五年制,另有一个学前班,当地俗语叫“半年级”的班制)、二百多名学生,最繁荣时教室都不够用的颇具规模的村小学,变成了如今只有区区十来个学生,只设三个班级(幼儿班、一年级、二年级)的教学点。师资力量更是严重萎缩,从高峰时的十多位教师,削减到如今一两位教师。当年不够用的教学楼,如今八个倒有七个闲置,曾经上操时人声鼎沸、站满学生的操场,如今一片荒芜。村里的新生人口再减下去,只怕哪天会像我国台湾一样,出现只有一个学生的景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准确地说,满川田小学早在十多年前就不存在了,如今的设置仅是满川田教学点,它享有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满川田村下辖各山寨所设教学点的设置与规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正值我国的生育高峰,每个山寨(建制上为生产队,即后来的村民小组,一般有三四十户人家)从学龄前儿童到三年级学生,大多有十几个孩子。这些幼小的孩子不能每天长途跋涉少则几里多则十多里的山路去村小学上学,因此教育部门安排在各山寨开设教学点,由民办教师(因为具有“铁饭碗”身份的教师不愿意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在山上教学)负责山寨学生的学习。这样的教学点,一个年级少则一两个学生,多则三四个学生,实施的是全部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室的复式教学。当孩子升到四年级,有了一定的脚力和自理能力,就让他们前往村小学上学。每天早出晚归,山里孩子的求学路,首先就是从这体力上的付出开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堂堂一两千人的村庄也只设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点,那些山寨教学点自然早就被撤销了。山寨年幼的学龄儿童怎么办?只能就近送到满川田教学点或合并后的大运里(即大谷运)小学。可是来往十几里山路怎么办?估计只能由家长陪着孩子风雨无阻地往返,或者在学校所在村借租房屋陪读。陪读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奢侈行为,它意味着占用一个劳动力去陪孩子念书。从孩子刚开始接受教育的时候开始陪读,如果没有对教育的足够重视,很少有家庭能够坚持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2年《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调查:过度撤并校小学辍学率回到十年前》的文章,2013年审计署公布的《1 185个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结果》均指出,农村学校撤并致辍学率上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础教育近十几年在农村的遭遇,很像那句俗话“买得起猪肉,打不起酱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说2000年以后我国的经济状况,肯定比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要强很多。可是我们在饿着肚子的六七十年代能将教育办到山寨孩子的家门口,到了21世纪,在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的时候,反而办不起家门口的教育了?!一窝蜂地撤并教学点,把刚到上学年龄的孩子往几里十几里外的教学机构赶的结果,是累了家长,坑了孩子。有多少孩子就在这撤并教学点的过程中辍学失教、遭遇意外?教育政策的制定者难道不应该反思纠偏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农村教育,必须提一句乡村教师。在师资紧张的七八十年代,像满川田这种偏远山村,教师经常是缺额的,山寨上的教学点更是如此。有着铁饭碗身份的公办教师,谁也不愿意一个人孤零零住在山上,教那些年龄不等、一共不会超过十几个的农村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发挥了他们的重要作用。这些家在农村的老师,亦师亦农,拿着公办教师一半甚至更少的工资,挑起了教育重担。以我个人的经历判断,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内容,民办或代课教师完全能够担负起来,教学效果并不比公办教师差。甚或由于民办教师珍惜工作机会,责任心更强。然而,国家曾长期没有对这些老师的身份和待遇做出恰当安排,有时随着上面文件精神的改变,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还会处于干干停停的尴尬状态,给人一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感觉,有的老师甚至成了教师队伍的“二进宫”、“三进宫”,丝毫没有尊严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十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的境遇有了极大改善。首先有了民办教师转成公办教师的机会,那些干了十年以上的教师,纷纷转成了正式工。同时随着师资培训教育的发展,农村学校师资紧张的状况大为缓解,基本不需要代课教师临时救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3年,安徽省和歙县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启动了“农村原民办教师身份和教龄认定”工作,满川田所属的大运里学校,也全面启动了这项工作。给曾经为农村教育事业作过贡献的人以认可和回报,这种不忘历史的人性化政策,是引导我们这个社会和谐向上的基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