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沙石峪

学会倾听

<p class="ql-block">六月一日,晴空万里,我们驱车去遵化沙石峪,重温当年愚公精神。</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雕塑,村民坐在阴凉处乘凉。</p> <p class="ql-block">沙石峪陈列馆位于河北省遵化市东南20公里处,2007年被评为唐山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被评为第四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解放前,沙石峪村是一个“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头”的穷山沟,老百姓过着“野菜枣糠填肚皮,数九寒天没棉衣”的悲惨生活。1942年,沙石峪建立了以张贵顺为书记的党支部,1947年获得解放,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张贵顺的带领下,沙石峪人民硬是在石头缝里取土,青石板上造田,使400亩荒山变成良田,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奇迹。为全面展现沙石峪人换天斗地的光辉历程,激励后人传承和发扬当代“愚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沙石峪村将6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宾接待中心,改作沙石峪陈列馆。陈列馆占地面积37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展陈面积2000平方米,由清华美院雕塑系艺术研究所所长王洪亮主持设计,投资100余万元。其外部造型从正面看构成一个“山”字,象征沙石峪人民开山填涧,从背面俯看构成一个“土”字,象征沙石峪人民取土造田。</p> <p class="ql-block">1966年4月29日和1967年2月5日,周恩来总理先后两次陪同外宾访问沙石峪。周总理高兴地称沙石峪人民为当代“活愚公”,称沙石峪村为“中国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据记载,李先念副总理、陈毅副总理各来过三次。1995年12月10日,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也来过一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沙石峪先后接待了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223个,参观外宾人数达1万多人,接待省、市、县参观团1875次,人数达数十万人。</p> <p class="ql-block">陈列馆前建有广场。广场长40米,宽80米,中间为周总理汉白玉雕像。雕像高4.29米,前门厅跨度分别为1.966米和1.967米,分别为纪念周总理1966年4月29日和1967年2月5日两次来沙石峪视察而精心设计的。</p> <p class="ql-block">沙石峪,对于生活在50,60年代或70年代初的人都会很熟悉,进入沙石峪陈列馆就会有一种记忆犹新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陈列馆分一二两层,这是一楼的展览,当年的照片资料和用过的工具等等。</p> <p class="ql-block">二楼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沙石峪春晨。</p> <p class="ql-block">每天参观陈列馆的游客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中加友谊树。</p> <p class="ql-block">愚公洞由沙石峪人民开凿出来的水利工程,位于村西北部山坡上。愚公洞长约200米,宽约1.5米,高约2米,洞内有水槽和水管,用于引水灌溉。愚公洞是沙石峪人民发扬愚公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1971年春天,党支部根据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为了方便取土,加快发展农业,提出要凿通北山,实现南北通达。说干就干,在上级党委和人民解放军的支持下,凿山洞的工程很快就开始了,任务交给了当时的支部副书记、民兵连长李凤元和27个民兵。民兵们披一身冰雪,流身大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排除了一次又一次的危险,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终于打通了山洞,把山北和山南连为一体,北山的厚土可以用牛车、马车运过来了,不仅大大加快了造田步伐,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 (沙石峪人民石头缝里种植葡萄,乡村旅游富了全村百姓) 有了田和路,沙石峪农业实现了大发展,从石头缝里栽植葡萄,发展果品采摘,现在成为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 敬爱的周总理听说后,亲自从北京来村里视察,看了沙石峪人民用双手开凿的山洞,称赞他们“你们就是当代的活愚公啊”于是人们就把这个山洞称为“愚公洞”。</p> <p class="ql-block">半山腰开凿愚公洞,路通了,田肥了,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老村长张贵顺故居。</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沙石峪村秉承“当代愚公”精神,当地大力发展精品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倡导村民成立了以玫瑰香葡萄为主,樱桃、李子等为辅的采摘园。现在,沙石峪村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200多亩,产量160万公斤,年收入3200万元。全村人居环境实现了美化、亮化、净化,老百姓家庭和睦,安居乐业。沙石峪正在向着文明、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阔步前进 。</p> <p class="ql-block">“沙石峪,山连山,当代愚公换新天。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这便是电影沙石峪中的插曲,它唱出了沙石峪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气概,被誉为当代活愚公。</p> <p class="ql-block">一层层的青石板村民们垒起来,做院墙,建房屋。</p> <p class="ql-block">如今一个个农家饭生意兴隆,各具特色,让前来参观的游客一饱口福。</p> <p class="ql-block">日子好了,环境漂亮了,院落的蔬菜花草鲜艳新鲜。</p> <p class="ql-block">具有时代记忆的冰棍车,瞬间回到了小时候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捆捆的木棍,根雕,散发着浓郁的乡村味道。</p> <p class="ql-block">老百姓富起来了,但不能忘记沙石峪的艰难创业史,不能忘记党和国家给沙石峪的崇高荣誉,沙石峪人要通过新的创业和发展使沙石峪更加辉煌。如今的沙石峪村秉承“当代愚公”精神,当地大力发展精品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倡导村民成立了以玫瑰香葡萄为主,樱桃、李子等为辅的采摘园。现在,沙石峪村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200多亩,产量160万公斤,年收入3200万元。全村人居环境实现了美化、亮化、净化,老百姓家庭和睦,安居乐业。沙石峪正在向着文明、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阔步前进 。</p> <p class="ql-block">下午行驶在宽阔平坦的高速上,回想着老一辈村民的愚公移山精神,让我们更加珍惜这如蜜一样的幸福生活。“万里千担一亩田 青石板上创高产”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更美好的更绚丽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