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奶奶

三点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写在奶奶去世37周年忌日的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今天,是我的奶奶去世37周年的忌日。上两个月,我借助“美篇”的平台,发表了纪念父亲和20年前写过的纪念母亲的文章。在那之后,我想起了我在10年前的2014年12月20日、阴历十月二十九奶奶诞辰120周年那天,曾于新浪博客上发表过的一篇《怀念奶奶》的文章。当我打开电脑搜索我的博客时,却怎么也找不到这篇文章,这让我十分的懊恼。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十多天前,我和两个妹妹、一个妹夫去河南旅游,晚上和二妹妹住一个房间。我们姐妹俩晚上睡不着觉,聊起了我们的父母在世时的一些事,也聊起了我们的奶奶。我随意地提起十年前曾写过怀念奶奶的文章而现在却找不到了,二妹妹思索了一下,突然说她当年曾收藏过这篇文章。听二妹这么一说,我赶紧让二妹打开她手机收藏夹。打开一看,还真是有,这让我大喜过望,便让二妹妹给我转发过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也许是年纪大了的原因,自觉前路无多,总愿回忆曾经的过往。如今,我至亲的三位长辈——父亲、母亲和奶奶均已作古,我也步入了古稀之年。在不远的将来某一刻,我也会与他们天堂相聚。但是现在,我却愿意他们在我的笔下,陪伴我到将来的那一天!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怀念奶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2014-12-20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今天,12月20日,阴历十月廿九,是我故去27年的奶奶120岁诞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奶奶是1987年5月23日(阴历丁卯年四月二十六)去世的,终年94虚岁。屈指算来,奶奶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七年多了。二十四年前,也就是奶奶去世三年后的1990年9月,我的母亲刚刚60虚岁,就带着满身的病痛,过早地离开了我们。这么多年,我把更多的思念给了我那饱经苦难、中年早逝的母亲。但是,在我内心深处的一隅,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念,是留给我那可亲可敬的奶奶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一百二十年前,也就是1894年的今天,奶奶出生在辽南东部一个叫“鴜老沟”的小山村。对于奶奶的过去,我和弟弟妹妹们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奶奶从来不和我们说上一句半句。我上初中二年级时,赶上文化大革命。那时很注重家庭成份,我家是贫农,对我们没什么影响,可我看到户口本上奶奶的家庭成份一栏却写着“富农”,就问父亲是怎么回事?听父亲讲,奶奶年轻时,娘家的日子过得很苦,二十来岁嫁到爷爷家也没有享过什么福。她娘家的哥兄弟和侄子们踏实能干,头脑活泛,有在家种地的,还有跑边外(吉林一带)做生意的。到解放前土改时,在村里算是比较富裕的农户,日子过得还算殷实。所以土改时被定为富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奶奶从小就很能吃苦,除了纺线织布、缝衣做鞋的女红,每天还下田干农活,是持家过日子的好手。奶奶出生在清朝末年,几岁就被缠足。一双小脚,路都走不稳,每天还要干那么多的活,可奶奶从不抱怨。奶奶没读过书,一个大字也不识,但她老人家知情达礼,远胜于许多大家闺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奶奶年轻时的命很苦,三十三岁时,我的父亲还未出生,爷爷便患病撒手西归。转过年父亲出生,奶奶一边拉扯伯父、姑姑和父亲三个年幼的孩子,还要伺候一大家子二十几口人的饮食起居。奶奶怕孤儿寡母的在家族里受气,便拼命地干活,免得妯娌、小叔子们说三道四。奶奶的性格宽厚大度,修养极好,在家族内外,深得敬重,但她对自己的儿女却要求极严。那个年代的乡下,人们的生活既贫困又单调。农闲时,人们唯一的消遣娱乐就是玩儿玩儿纸牌。家里的女眷没事也会玩儿几把,可奶奶从不沾边。她自己不玩儿,更不准儿女沾染不良习气。我的伯父、父亲和姑姑都很听奶奶的话,从不惹奶奶生气。我那么聪慧的的父亲到老连扑克都不会玩儿,他是不屑于学这些东西。奶奶对唯一的女儿——我的姑姑管教得有些严厉。姑姑从小就跟奶奶学做针线活,有时候做得不够仔细了奶奶就会训斥几句。其实姑姑的针线活做得很好,只不过奶奶的要求过于严厉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伯父、父亲和我那些堂伯、堂叔们成家以后,这个大家族仍然在一起过。奶奶仍和家族里其他女眷一起操持家务。到了1950年,父亲参加了矿上工作。两年后,母亲和奶奶也跟了过来。那时这个家族才分成若干小家,各自挑灶门过日子。奶奶到那个时候才算真正地摆脱了“小媳妇”的身份,熬成了可以坐享清福的婆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虽然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可奶奶是个闲不住的人。我出生后,因为母亲也参加了矿上的工作,所以都是奶奶照顾我。到了1955年二妹出生,父亲怕奶奶受累,便让母亲辞去了工作,在家照顾我们姐妹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我便感觉到奶奶对我这个大孙女十分偏心和关爱。我也很爱奶奶,对奶奶的依恋甚至超过了母亲。小时候,因为我是老大,弟弟妹妹还小,母亲无暇顾及我,是奶奶给了我诸多的呵护和照顾。那时候,母亲除了繁重的家务,还担任街道居委会主任。为补贴家用,还从矿上揽来许多缝手套、洗除尘袋的活,每天忙得脚打后脑勺,累的腰酸背痛。奶奶看母亲太辛苦,便分担了部分家务活,为母亲减轻些负担。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因为油水少,炖的酸菜汤因为铁锅下锈黑黢黢的,我和弟弟妹妹都不爱吃。奶奶在做酸菜烩饭的时候,都会藏在锅底两个饭疙瘩,盛饭的时候偷偷放到我的碗里。家里住得窄,一铺炕睡不下八口人,我是老大,父亲便弄了一张床单独给我睡。奶奶怕我睡床太凉,就把我的被褥先放到她睡的炕头捂热了再给我铺到床上。那时,家里没有热水袋,也没有电熨斗,奶奶就用水壶烧些热水,再用布把水壶包上,壶嘴儿塞上,拎着壶把儿在我的被窝儿里来回熨烫,直到烫热了才让我上床睡觉。奶奶对我浓浓的呵护之情,甚至引起了弟弟妹妹们的妒忌,就连我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但奶奶还是不声不响地照做不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不仅小时候奶奶对我呵护有加,就是我结婚以后,奶奶还是照样呵护我、惦记我。结婚后,因为婆家住楼房,上下楼搬自行车不方便,所以我每天下班后都是先到父母家送自行车,第二天早上再去取。我送完自行车回婆婆家时,奶奶都要踮着小脚出门送我。直到我穿过房前的小树林,过了小桥,看不到我的背影,奶奶才转身回去。每天早上我取自行车上班,奶奶都会事先给我在饭盒里装好大米,我来后放到我的包里,然后把我送出门,目送我走远......。天天如此,直到我调离家乡,来营口市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奶奶对我的爱,像暖阳,像清泉,从小到大,一直温暖着我、滋润着我。奶奶爱我,我也深爱着我的奶奶。小时候,每当我放学回家,进门第一声,喊的是奶奶;放下书包第一件事,就是坐到奶奶身边,跟她说说话。1966年红卫兵大串联,我和同学去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回来只给奶奶买了一斤槽子糕,却没给母亲买什么东西。现在想想,那时的我真的不懂事,竟然没顾及母亲的感受。工作后第一次发工资,我也是给奶奶买了她爱吃的点心。1982年初,我和爱人省吃俭用买了一台14吋的黑白电视机,自己家看了没几天就拿回父母家去给奶奶看。为这,当时6岁的女儿还和我大哭大闹了一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和弟弟妹妹们相比,我享受了太多奶奶的关爱,可是到最后,他老人家年老体弱、需要人照顾的时候,我却不在她身边,没能给她老人家更多的回报。一九七六年我调来营口市工作以后,奶奶有一次不慎摔骨折了。在奶奶卧床的那些日子,除了父母亲辛勤照料外,白天父母上班时,小弟弟和小妹妹每天课间下课都匆匆跑回家,给奶奶接送大小便。那时我在营口,二妹和大弟弟在农村插队,照顾奶奶的重任便落到小弟弟和小妹妹身上了。真应了那句话:“偏儿不得偏儿济”啊!多年来我一直为没能在晚年的奶奶身边尽孝而感到遗憾和自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5年营口、海城大地震后,我当时的男朋友、也就是现在的爱人前往灾区抗震救灾路过老家时,在防震屋前给奶奶拍下了这张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我的父母亲,是非常正直善良和孝顺的人。他们对我的奶奶十分孝敬,在亲戚和邻里间口碑很好。奶奶活到九十四岁,无疾而终 ,都是他们平时照顾的结果。奶奶弥留之际时,我接到父亲的电话急匆匆地赶到老家。看到我那可亲可敬、慈祥善良、疼我爱我的奶奶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我悲痛万分。望着奶奶安详的面容,我忍着悲痛,和父亲,还有大弟弟我们爷仨一起,给奶奶穿上寿衣 ,和老家的亲人一道,将奶奶的遗体停放在堂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我的奶奶——这位跨越两个世纪、见证家国兴衰荣辱、平凡淡泊的老人静静地离去了,终年94岁。留下的,是儿孙们受用终生的品行与美德,还有儿孙们对她老人家无尽的思念与感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奶奶,我爱您,也想您。爸爸现在老了,他也想您。是他跟我提起,今天是您120周年诞辰。孙女仅以此文来表达对您老人家深深的怀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2014年12月20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