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往事——过六一

鲁继香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鲁继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就要来到了,孩子们兴奋地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这一天虽然是孩子们的节日,但家长们都在提前给孩子们盘算准备着吃的、穿的、用的、玩的物品。而老师们更是提前利用课余时间为孩子们表演的节目排练着,准备着。现在的孩子生在新时代,长在红旗下,吃的穿的应有尽有,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是多么的幸福啊!</p><p class="ql-block">看到如今孩子们过六一的情景,脑海里不仅浮现出我们小时候过六一的画面,那情那景历历在目,心酸而有趣。</p><p class="ql-block">我出生于六十年代中期的坝上农村,那时候我们这里又贫穷又落后,刚刚解决了温饱,物资极度匮乏。我是一九七四年入学的,那时我九岁。记得上一年级时,教我们的是马志远老师,他是个和蔼可亲的老老师,慈祥的笑容每天都挂在他的脸上。清楚地记得在学校过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马老师就让我上台发言,可我觉得当时我学习也不咋好呀,不知道为什么马老师就把这个重任交给了我。马老师给我写了篇稿子让我拿着念,我哆哆嗦嗦地上了台,看着台下站满了黑压压的学生和老师,因那时是一个学区,也就是邻近四个大队的学生都到一起过六一。我的妈呀,吓得我直筛糠。磕磕巴巴的,不知道怎么就把稿子给读完了,差点没晕到台上,忘记了自己当时穿的啥衣服,只记得戴着红领巾。从此后,同学们不知道为啥都管我叫“大队长”,后来每年过六一儿童节,老师们都让我作为学生代表上台讲话,却再也没有那么紧张了,现在想起来,自己当年还挺牛!</p><p class="ql-block">我们那代人虽然家里不富裕,但到了过六一的时候,父母都会尽最大的努力给我们置办一身像样的衣服,就是,“学生蓝”裤子,白衬衣,白球鞋,那是当时的标配。有的人家实在困难,买不起新的,就把旧的蓝裤子翻个面,把里子翻到外面看着很新,把旧白衬衣洗的干干净净让孩子穿上,孩子们也高兴的不得了。有的孩子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买新的白球鞋,男孩子们会突发奇想以旧翻新,他们把别的颜色的球鞋上面涂上厚厚的白土子(过去农村人们从山上挖来的一种白色的土,是用来刷墙的),这双鞋就变成了白色。六一这天,孩子们穿上经过改造的白鞋,也挺美,可经过一天的跑跳,那层白土子早已掉的无影无踪,他们却也不在意,这也算圆了他们穿白球鞋的梦。过六一这天,女孩子们会把两根麻花辫,高高的吊起来,扎上红的绿的粉的绸带,她们把绸带打成蝴蝶结,漂漂亮亮,立立正正。红领巾在白衬衣的映衬下是那么鲜艳,她们蹦着跳着,唱着笑着,纯真甜美的笑脸就像花儿一样灿烂。</p><p class="ql-block">六一这天,同学们最兴奋的莫过于体育活动比赛中的得奖了,同学们都会积极的去参加各项比赛。比赛项目有跳高、跳远、长跑、一百米跑等。得了名次的同学会得到奖品,如铅笔、橡皮、作业本、笔记本和奖状等。得了奖的同学那喜悦激动自豪的心情溢于言表,而没得奖的同学只有羡慕嫉妒的份了,他们低着头看着自己的脚尖,不停地踢着脚下的地面,就像地下有奖品似的。</p><p class="ql-block">最让孩子们高兴的还有,在六一这天,父母会给他们拿上几毛钱和煮上几个鸡蛋,因为中午不回家。孩子们会拿上这几毛钱到供销社奢侈的消费一把,因为平常他们是见不到钱的。他们来到供销社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在心理打着小算盘,盘算着怎样才能把这几毛钱花的又值又解馋。大多时候,他们会买上一毛钱十块儿的甜菜黑糖,还会买一个,一毛三分钱一个的大麻饼,再买上五分钱一根的冰棍,这就很知足了。他们拿着这些美味,连那几个圆圆的熟鸡蛋一起,狼吞虎咽的还没有细细品味就下了肚,这可是平时吃不上的。</p><p class="ql-block">吃了中午的美味佳肴,同学们又迎来了下午的文艺大餐,在下午的文艺节目表演中,同学们尽心尽力地表演着事先准备好的节目,“绣金匾”、“南泥湾”“学习雷锋好榜样”等节目依次登场,那嘹亮稚嫩的歌声,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回荡在校园里。</p><p class="ql-block">六一过完了,接下来是放假两天,在这两天里,孩子们就像脱缰的野马,尽情的疯,尽情的玩。他们漫山遍野的疯跑,那时候坝上草原的气候还很寒凉,六一时,杨树刚刚放叶,绿油油的麦苗已有一寸高,麦垄里一墩墩酸柳柳刚刚露出地面,那红红的嫩芽挤在一起招摇着,吸引着孩子们贪婪的目光,在他们看来,那是无与伦比的美食和水果,总也吃不够。而西山沟里的那一大片山杏树,也是孩子们不会放过的地方,那绿绿的、圆圆的、酸酸的小山杏更是我们的最爱,现在想起来酸的还倒牙。</p><p class="ql-block">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如今,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记起这些童年往事。</p><p class="ql-block">本文刊登在2024年5月31日,张家口日报文化传播中心官方微信号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