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小知识】 宜昌方言 巴子探秘

宋韵茶楼

<p class="ql-block">  昨天峡中樵在群里说:“今天聊以返童闹啊一天豁子。当阳、江陵、枝江、荆门等地把婴幼儿都是叫“奶巴子”,把缺牙者叫“缺巴子”,把爱出风头者叫“策巴子”,把老夫人叫“老巴子”,把盲人叫“瞎巴子”,旧时把老婆还叫“媳巴子”等等。这“巴子”俚语,值得探源。”</p><p class="ql-block"> 关于宜昌方言里“巴子”,我已经关注许久。小时候二姨妈孩子多,对几个老表,我们都不知道名字,一律以幺巴子、二巴子和三巴子来称呼,这里巴子,一般只男孩子。而女孩子一般用“巴头”,譬如幺巴头、二巴头和三巴头。这儿,子和头才是关键。巴应该就是一种语气助词。不过,子不一定指男性,而是一种广义对人的称呼。策巴子,瞎巴子和缺巴子都是对人一种叫法。</p> <p class="ql-block">  在宜昌当阳和荆门方言里奶巴子,指婴儿。凡到过湖北荆门、当阳的外地人,无不对这两个地方的一种奇怪而特别的发音留下深刻印象。这一在汉语各方言中显得另类的发音,就是弹舌音。在当阳城区,通过说话很容易分辩你是平原人还是山区人。在荆门市区,同样通过说话也很容易分辩你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其判断标准就是弹舌音。缺巴子缺巴子是武汉的方言,指嘴里缺少牙齿或豁牙,关不住风。</p> <p class="ql-block"> 巴子,有时候特指男孩,有时候又是对人另一称呼。可以肯定的是,巴在里面仅仅是一个语气助词。当然巴子不一定都指人,还泛指一种生灵。子从男性引申到人,又从人引申到生灵,不知道经历了一个怎样过程。宜昌方言里老巴子,不是指老人,而是指老虎。狼巴子,也不是指狼,而是狼狈为奸里的狈。</p><p class="ql-block"> 不过词语可以引申扩大,当然也可以缩小。实际上,"巴子"一词来源于满族的语音转译,其意为"那儿"或"那个地方",在特定语境中,它巧妙地指向了男性的象征——男阴,或者在某些情况下,也可指代女性的象征——女阴。</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人的日常口语中,有一种看似粗鲁但实际上却富有深意的表达方式——"妈了个巴子",宜昌方言又有:妈咧个巴子一说这个短语并非出自于随意的情感发泄,而是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个看似粗鲁的咒骂或感叹,实则是一种隐晦的指代方式,它巧妙地融合了口语的直接与文化的含蓄。当人们说"妈了(咧)个巴子",他们可能是在表达对某事的不满、惊讶或嘲讽,而"巴子"这个字眼则起到了强化语气和增加讽刺意味的作用。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汉语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尽管表面上看起来粗鲁,但背后却隐藏着深厚的民俗和文化背景。</p> <p class="ql-block">  深入理解这种表达,不仅能揭示汉语的独特魅力,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中国人的言行。尽管在正式场合中,这样的表达会被视为不礼貌,但在日常交流中,它却成为了人们之间沟通和调侃的常用语。然而,要想真正掌握这种语言的艺术,还需要对汉语的文化语境有深入的了解和感受。</p> <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妈了(咧)个巴子"并非单纯的脏话,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和语言现象。它展示了汉语语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理解中国社会生活和民间智慧的重要窗口。下次当你听到这句话时,不妨试着从这个独特的角度去解读其中的韵味,你会发现其中隐藏的丰富信息和文化故事。</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在百度里查“巴子”,它给出词义是:“巴子,汉语词语,汉语拼音为bā zi,注音符号为ㄅㄚ ˙ㄗ,是一个简略语,出自吴语上海话,由“乡巴佬”一词口语化而来,本义为:乡气,老土的人,引申义为:素质低下、不识时务、蛮横跋扈的人。也可指女阴(南方方言)和男阴(北方方言),多用于口语。此外,还可以指黏结块状的东西,肉片;古巴子国 ;兄弟姐妹中年龄最小者(南京、安徽等地江北部分地区使用)。”但是这些解释很有点勉强,不能概括巴子所有含义。</p><p class="ql-block"> 巴子作为一种词汇,某种程度不是一种方言,也是一种被忽略的汉语现象,也有可能与古代汉语有某种程度上联系,这需要很深入研究,才能具有说服力。</p><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2日早上于尚书巷弄石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