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话登山、话徒步、话养生、话生活、话家常、话理短,这些都是酒饱饭足后的话疗,我在这里特意用了酒饱饭足而不是茶余饭后呢?因为我从来没有茶余过,只有饭后,偶尔酒饱,和登山驴友约了几次茶,才接触了一些茶文化,以前只是在初中历史书中讲到一些关于丝绸之路的一些辉煌成就,其中就提到中国的茶叶,以后对茶没有什么影响,唯独只有一件事让我记忆深刻,也算是初次对茶的认识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姥爷每天早上天还没有完全亮,就开始生炉子熬茶,这种习惯雷打不动,其余的家人们起来时,姥爷的茶已经结束了。当时我不觉得好奇,也许我开始认识姥爷和这个世界时,姥爷一直重复着做这件事,在我的心中,姥爷喝茶的事就和人们每天按时吃饭睡觉一样平常,只有来亲戚的时候,姥爷会用罐罐茶来招待,这时候我有机会能看到姥爷喝茶的全工艺流程。</b></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22px;">话说罐罐茶并不是茶的分类,是甘肃部分地区,还有陕西一些地区特色的茶点饮食。罐罐茶顾名思义是用罐子熬出来的茶汤,至于熬茶费时费力,为什么还要熬呢?我在想:是不是这里处于黄土高原,海拔相对偏高,沸水达不到100度,用这样的水冲泡不出茶里的精华,熬茶即便是水温达不到,时间弥补了不足,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想法,具体为什么甘肃人爱喝熬出来的罐罐茶,我不知道,在我这个年龄也懒得去查资取证,非把它弄的明明白白,一切至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 25, 25);"> 先说说姥爷的茶具吧!及其简单,是一个小罐子,很小,大概一个高脚杯的容量,圆柱形,条件好的人家罐子的形状肚大口小,还带着一个流茶汤的小嘴,姥爷的茶罐是圆柱形的,由于多年用炉火熬茶,烟雾缭绕,罐子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材质和颜色,黑黝黝的一层,比姥爷烟熏过的脸黑多了,所以判断不出来罐子是铁的?瓷的?金的?银的?还是铜?其实什么材质不重要,最终都是统一的黑色外表,和地主家的高档茶罐子一个脸色,就像人一样,不论是贫穷贵贱,三教九流,最终都会统一收纳到一个小盒子里一样。姥爷的茶罐靠近杯口用铁丝箍了一圈,然后像拧麻花一样拧起来,再延伸出一个简易的茶把,这样倒茶时不会汤着手,当然铁丝也是黑的,罐中有一个小木棒,也是黑的。</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当然,这些都不是主要的,而对我影响深刻的是姥爷的喝茶过程:冬天生炉取暖,熬茶很方便,到了夏天就有点麻烦,姥爷把炉子放在院子里,用平时收集的羊粪蛋或者是干材棍生炉喝茶。只见姥爷从水缸里舀出一瓢水,放在炉边备用,再准备一些大枣枸杞之类的放在炉边烤着,再端来一盘油饼,喝茶配油饼最合适不过了,就像轴承配轴套一样,或者是牛奶配三明治,这就是所谓的茶点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姥爷边熬茶边用茶棒搅拌着,防止溢出来或者是均匀搅拌让罐中的茶多酚平等的释放出来,熬好的茶汤也就差不多两口的量,迎合了人们常说的大碗酒小碗茶,姥爷喝茶的时候,长长的吸一口,发出滋溜的声音,而且声音也很长很长,这样应该能迅速降低送到口中的茶汤温度吧!就像人们喝热粥时沿着碗边遛一圈嘴一样,反正我是这么想的,然后掐一点烤热油饼送到口中,这时口中的油饼和茶水充分搅拌混合,发出粘牙的吧唧声,伴随着姥爷的自言自语声,对我来说就是在听贝多芬的交响曲,如醉如痴,馋的我直流口水,我眨巴着眼睛聚精会神的听着姥爷演奏出来的交响乐,这时候的姥爷故意把声音提高了十几分贝,我终于招架不住了,也想喝一口,尝尝有多好喝,其实姥爷早就看穿了我的心思,他给我倒了一点茶水,我学着姥爷的样子喝了一口,好苦啊!比姥姥熬的药都难喝,我一口吐在地上,逗得姥爷摸着胡子哈哈大笑起来,那时候我在想:茶水这么苦,姥爷怎么喝的那么有滋有味呢?后来我在想,这杯苦茶也诠释着姥爷一代人的苦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我最早接触茶的味道,再后来,时隔二十多年,回老家,同学特意请我喝甘肃的罐罐茶,每次回家同学都邀请我吃老家的特色美食茶饮,或许是忆旧或许是情结。在去茶馆的路上我在想:罐罐茶当时只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现在有了专门的罐罐茶馆,这一特色传统得到了发扬,时代变迁,故乡的生活也在变化。当然开罐罐茶的老板也知道怎么布置环境才能留住客人,面前的茶馆幽雅清静,不时传来秦腔的声音,茶桌上摆着一些配料,这些配料中当然离不开本地的特色食材:枸杞,大枣,桂圆,葡萄干,菊花、玫瑰、百合,甘草,黄芪,当归之类的,道地的甘肃中药材是最好的,甘肃的气候条件造就了甘肃的中药材闻名全国,家乡人用家乡的特产喝出来了家乡的味道。记得有一年回家乡,娘家的三泡台引起了老公的极大兴趣,从来没有喝过这么可口的茶,回来时,特意带来了家乡的三泡台,没想到怎么也喝不出想要的味道来,这让我想起一个刚在兰州跑马拉松的外省运动员说的一句话:“甘肃的三泡台只有在甘肃才能喝出味道来”,的确是这样,至于为什么?我还是不想去查究,因为我到了稀里糊涂的年龄了。</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再后来,对茶没有什么深刻印象了,再到现在,爬山途中认识了一位驴友约我喝茶,约了几次申时茶后,闲谈之中,自然离不开话茶,从驴友的讲解中,我慢慢关注起茶文化来,原来喝茶也有茶礼,也讲究茶礼仪。记得第一次约茶,驴友认真的煮茶,而我斜靠在椅子上,翘起二郎腿,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感觉很惭愧,在这里我该称呼茶友了吧!茶友笑着说:“不知者不为过”,后来一有空就去茶友那里喝茶,每次喝完茶,酣畅淋漓,浑身轻松,脸色湿润,心平气和,我很惊奇,没想到茶有这么神奇的魔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回家后,我开始主动寻找老公曾多次劝说我看的那本《图说中国茶》,打开第一页:“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陆羽,诚恳而饱含自负的八个字,给予了茶最清晰,最深刻的概括与赞赏,作者这样描述;茶在世人的眼中因品性而多姿,因蕴香而馥郁,因气润而清雅,因内敛而神秘,茶叶与人相识、相知、相伴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旷世奇缘的爱恋,跌宕起伏,历久弥新。这让我想到了喝酒,酒文化热情、恣纵、宣泄,在酒精的作用下追求兴奋麻醉,大俗大雅,没有酒,不会有李白的《将进酒》,而茶文化清雅、内敛、平和,追求自然和谐。茶和酒,一个让人内敛,一个让人张扬,两者成为人们享受的两种不同方式,在灯红酒绿的喧哗中,茶苦守着自己的一方净土 。酒不能静心更不能养性,有人说:能在一起品茶的必定是知友,聚在一起喝酒的未必是真朋友。何尝不是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