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归于婴儿

陆离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的六一儿童节,细想起来,我早已想不起我的最后一个儿童节具体是哪一年,是如何度过的了。不过,有一点是极其确切的,那便是,那天一定是晴朗的天。</p><p class="ql-block"> 是啊,儿童时代的我们生活很简单,却也很充实,快乐。春夏秋冬很正常的周而复始着。在一年四季里,春天无疑是最让人期盼的季节,——不管是大人们,还是孩时的我们。三月份的一场春雨将一季的春意盎然拉开了序幕。春雨也仿佛懂得人们的心思似的,半夜偷偷地来,天明悄然而去。待到人们从清晨中醒来,春天还给我们一派鸟语花香和满世界的姹紫嫣红。季节的转换是如此的明晰,不知不觉地,这一切都在一夜之间发生,像是上天给我们制作好的一部电影,到了恰当的时间,就自动播放了。</p><p class="ql-block"> 春光明媚的上午,大人们把满腔的对新年的希望倾注在这一片水光潋滟的田野里。他们整天在田野里忙忙碌碌,牛蛙们的鸣声在田的周遭不知名的各个角落此起彼伏,像是在进行疯狂的拉歌比赛,把其他虫儿的叫声都暂时碾压下去了,同时也驱散了大人们的辛劳和孤寂。春草的芬芳和着淡淡的泥土腥味飘荡在清新的空气里。贪睡的我们差点错过了早读。在春民不觉晓的慵懒中,我们一骨碌爬起来,有时早饭都来不及吃,便急急忙忙翻山越岭,在赶去学堂的路上,一边尽情地呼吸着没有杂质的空气,耕牛的“哞哞哞”的声音,似乎在嘲笑我们:看,你们这些没出息的懒虫!</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读书的地方越来越远,也越来越少回家了。《读书郎》的歌声也在记忆里慢慢渺茫起来。然而,那些过去的事情却常常因为每次的儿童节到来而变得异常丰满且清晰起来。对我而言,童年时代远不止意味着读书郎,更在于那份心念之处,形体随之的率然。儿童的世界没有失眠,没有对食物的索然寡味,也没有扰乱心神的这对那不对。恨与恼,来得快,去得也快。世易时移,长期生活在城里的我们有天蓦然发现,我们用尽青春时代去数数然的这些东西,竟然远没有孩童时的本性真我来得更加珍贵。这或许也正是“老年人常思既往”的主要缘由罢。</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成熟”这个词是在什么情况下被创造出来的。我想最初原因大约是为了表达水果可以吃的香甜时候或者火红的样子罢。后来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就被用在人的身上来了。莫非,人也是可以拿来“吃”的不成?据说商代有人祭,——把人当作祭品来供奉天神,以示无上的敬意和诚意,——毕竟人肉比猪牛羊来得高贵,这倒也罢了。用“成熟”来形容一个人思想层面的东西,大概无非就是理性的意思么?</p><p class="ql-block"> 然而,人类发展进化——若是“进化论”成立的话——到了今天,理性的历史又有多少页呢?并且不见得越往后越显出理性来:战国以后未见得比春秋理性,二十世纪未见得比上古时代理性,现而今未见得比过去的所有时代都理性……人类啊,始终还是难成“熟”器的。既然如此,谁又有什么资格开口闭口就要求别人“成熟”点呢。扪心自问,面对种种声色犬马的诱惑,你“成熟”得住了么?面对一旦的失去,你又“成熟”得了么?面对祖宗十八代的被羞辱,你还能“成熟”得起来么?诸如此类,人性的弱点,着实禁不住进一步深究。</p><p class="ql-block"> 照此看来,人类自诩的所谓“成熟”,不过是个伪命题。它是灵活而善变的,不是固定那里,仿似煤炭,等你去发掘出来便派上用场的。它需要基于某些条件。而众所周知,有条件的真理,它必定就不是真理。故而一言以蔽之,“成熟”是人类的巧饰而已。在没有众目睽睽的情况下,人会蜕掉一切,回归本色。而本色没什么不好,恰恰多数的本色是为人津津乐道的:英雄本色,杀手本色,本色出演等等。本色还有自然而然的意思。十分切合老子的无上哲思,而这正是儿童节的意义所在: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p><p class="ql-block"> 但愿我们在年华渐去之时,内心仍能保存着那份儿童的本色。永恒的道德蕴藏在儿童的世界里。愿我们都:儿童节快乐。</p><p class="ql-block"> (念桂2024.06.0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