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次到贵州有一个非正式的主题就是乌江行,就是在方便时尽可能沿着乌江走更多的接触到乌江。乌江是一条特别的江河,她是贵州省的母亲河但没有像其它河流那样冲积出大小不一的平原,她没有温柔宽厚却以天险著称,她自“出生”后就一直成长在起伏跌宕的高山峡谷,冲刷切割出一条深深的峡谷长廊,也孕育出不一样的乌江儿女。当然乌江也见证了近代一次重大的事件发生,成为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江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六盘水市走普通公路到织金县,在地图上查看两点的直线距离并不远,出了猴儿关后路边标注的国道突然消失,高哥把我们导到了一条狭窄的乡村道路,疑惑中尝试了换了几个方向路口后高哥依然坚持初心,看来只能走这个令人担忧的盘山小路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在大山中一个叫牛场的地方居然发现了一排采油机,这事儿有点稀罕,没想到贵州也有油田哈,不过没看到采油机旁边有储油池或罐车,不知开采量有多大。</i></p> <p class="ql-block"> 几个小时走完这段深山中的烂路后才明白这是因为修建黔西水利枢纽工程,许多河道沟壑走向有了改变,原地图中标注的道路都临时改道或借道,所以才没有一条看似像路的公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黔西水利枢纽工程正是在乌江发源地六冲河和落脚河上动的“手术”,经过“手术”后的河流加上织金洞里流出的水形成成了乌江的上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想到乌江源百里画廊去看看,崎岖的小路前面突然出来一条新修宽敞的黑色沥青公里,路边绿化带竖立着许多宣传标语牌再加上彩色的分割线让人感觉到在这荒野中很突兀也很有档次,在不断的赞叹中来到了乌江源画廊的所在地化屋基村,从村头的巨幅宣传画中才知道原来三年前当今来过,原来如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化屋基是乌江上游一处风景观赏绝佳地,景区称为“乌江源百里画廊”,位于贵州毕节黔西化屋基乌江源,是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乌江在这里开始形成了峡江特色,两岸高山绝壁川,滩多谷狭,江水呈碧绿的翡翠色。在化屋码头上,游船可以欣赏到两岸的悬崖峭壁、苗族村寨和绿树之间的风景。</i></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化屋基有民宿和一处户外帐篷宿营地,有游船码头和一处观光直升机停机坪,适合多住几天。</i></p> <p class="ql-block"> 从化屋基开始就进入到了乌江中游,也正是在中游段乌江接纳了众多的小兄弟成为了一条水量充足的贵州第一大河,河宽水深具备了航运的条件,不过近年来在这里也修筑了好几处水电站,人为的斩断了这条大江的航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乌江渡是乌江上一个重要渡口,早年仅通舟楫,明清以来始架浮桥,解放以后在乌江渡附近建设了规模宏大的公路桥和铁路桥,并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石灰岩地貌的乌江水电站。</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看似乌江水奔流不息但沿岸百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依然很缺水,二十世纪中叶,在河南红旗渠事迹的影响下,金沙县后山人民公社也开凿了沿乌江崖壁一条人工渠,在哪杵河中段拦坝引水至原联盟大队,历经十余年方建成。渠成使原双联村学堂、平义、和平、李家寨及原合心村肯池上千亩旱地变成旱涝保收的良田。全渠从半岩中横穿而过,最高处距岩脚乌江河谷200米,全长48千米,最宽2米,最深1.5米,全部系人工开凿,工程艰险耗资巨大,被誉为后山的"红旗渠"。</i></p> <p class="ql-block"> 九十年前红军长征时强渡乌江天险,当年几个渡江点都集中在中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随着乌江上多处水库的建设,许多村庄渡口等都沉入了水下,当年红军几处渡口也不例外,余庆县回龙场渡口因两岸山势结构的特殊性使得江面在此狭窄有利于强渡,而且没有太大的变化,应该是当年红军强渡乌最主要的战场之一。据说当年电影《突破乌江》就是依据在这里发生的战斗而改编创作的。</i></p> <p class="ql-block"> 乌江流到了黔东北的铜仁思南县后就是下游,从源头到这里两千米的落差如同钢刀一样切开了重重高山形成了峡谷长廊,乌江就进入到了一个连续的峡谷地带,二十多个“峡”峡峡相连,成了一条不折不扣的峡谷之江,乌江之水走到这里撞开了高耸入云的大山也撞开了贵州对外的大门,流向了长江流入了大海。</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乌江越往下游走就越来越壮观和美丽,也是当年峡谷险滩最多的地方,那些峡谷高山不但让乌江水变的汹涌澎湃,漩涡连连,令人望而生畏 ,唯一的一条公路G211也是尘土飞扬,破烂不堪(一条沿乌江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我们只得沿这条公路蜗行不得不离开乌江无缘看见她最险峻的一段。</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乌江边上的重庆酉阳两罾乡楠木湾村,保存着八株超过千年的古树金丝楠,树龄最长的超过2000年,堪称树中奇迹。除此之外,整个楠木湾有大小金丝楠木树数十万株,还有众多的乌木遍布村中,堪称“中国最大的千年金丝楠木群”。</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龚滩古镇是古代通向五溪和夜郎的咽喉和军事要地,也是乌江上重要的码头,历来是万商云集的要埠,古代是川盐重要的水上转运站,如今成了一个旅游热点打卡地。走进龚滩古镇,便走进历史,梦回千年。</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行车中发现路边有个像天生桥的巨大石洞,透过洞口看见下面有条曲折的小道,原来这是一条古驿道,一头到乌江边,另一头通向深山里。可以想象出通过乌江航道运进来的食盐等物资码头不是目的地,最终是要运进深山卖给百姓的,同时山里的药材桐油等也要走出大山通过驿道运到码头再到内地。</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乌江纤道有文献记录可追溯的有明清纤道,还有抗战时期和上世纪50、60年代开凿的纤道。但实际上大大小小的纤道不止这些,这些纤道一直是两岸百姓生产和生活不可少的通行方式。随着乌江水位的抬升,大部分纤道都淹入水下。这段纤道位于彭水水电站大坝下游,难得一见。</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816工程遗址,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紧邻乌江,背靠武陵山。1966年由中央军委、周恩来总理批准建设,该工程打山洞用时8年,安装设备用时9年,总投资7.46亿元人民币。先后投入6万多人参与建设,工程历经急建、缓建、停建和转产4个阶段,1984年因国家战略调整,工程停建。2002年国防科工委同意对816工程解密。</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816工程全部在一处被挖空的大山腹部,里边就像迷宫,核心区建有十几层楼高的核反应堆以及控制室等,据导游讲如果一旦反应堆启用就会抽干乌江靠近核工场的水(大坝围堰拦成的一段河流)。现在想想有点后怕,如果这个工程启用现在乌江和长江的水质会是啥样?</i></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如同三峡大坝那样形成了高峡平湖,现今的乌江因多级大坝也成了美丽的画廊,继续传承着“夔门之雄,三峡之壮,峨眉之秀”的头衔,“山之雄奇酷似大三峡,水之清澈远胜远胜大三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