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童心未泯过“六一”</p><p class="ql-block">        丛台公园有“丛台激情广场合唱团”,今天早上是“老年六一专场演唱会”。早七点,我提前赶过来,也想参合着滥竽充数。</p><p class="ql-block">       团长是一位五十岁的漂亮女音乐老师,她的大挎包里,今天装了一百多条红领巾,每人发一条。老太太们都是说笑着戴上红领巾,有的老头还装出有点腼腆的样子,团长就笑着硬给他们戴上。可能是他们没记清,我这个非正式团员也给了一条戴上。</p><p class="ql-block">       接着是照集体照,大家站在台阶上,有人为大家拍照。然后开始唱歌活动。领导讲话是不可少的环节。一名领导模样的男士拿出昨天写好的讲话稿高声念了起来,受到大家鼓掌称赞。第一支歌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我们唱得劲头十足,一开始就达到了高潮。接着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爱北京天安门》、《火车向着韶山跑》等等。至此,好像仍然兴致未了,乐队一名八十岁的手风琴手发言说,由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的另一个版本的《少年先锋队队歌》大家也许不会唱,他就为大家清唱了一遍。歌词是:“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团结起来继承着我们的父兄,不怕困难不怕担子重···”。</p><p class="ql-block">       八点半活动结束,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了我的童年时代。吃不饱,穿不暖,即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能吃棒面糊糊和窝头就不错,过年才能吃上一顿饺子。1961年上二年级,到冬天我的小面袄都是旧棉花做的,很薄。有一天放学,班主任曹凤英老师让我带她到我家作家访。老师和我母亲说了我的学习情况后,话题一转,说他的儿子快要结婚了,做新被子买不到布。问我家有布票吗?我母亲连忙说有,就借给了老师两丈布票。老师临走时母亲说,孩子的棉袄都是旧棉花,也不厚。看能不能把我的座位安排到离炉子近的地方。老师说可以。第二天,老师就把我的座位调整了,我的身后就是炉子。当然那时候我们也有高兴的时候。到1962年,国家经济情况稍有好转,过“六一儿童节”时,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票,可以到商店买二两水果糖。那时候都是各种颜色的螺丝转儿糖,很甜很硬,糖块和牙齿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是节日最美妙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俱往矣,那个艰苦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我们各家的孩子都是老人们的心头肉。他(她)们吃的,穿的和用的,都享受着令我们羡慕的好条件。一代要比一代强是每个家庭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孙子昨天穿着一身新衣服,书包里又带着两套舞蹈服装去工人剧院演出去了。幼儿园阿姨把演出录像发到了群里,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们看得合不拢嘴。</p><p class="ql-block">       孩子的快乐就是大人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孩子的节日,也是大人的节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