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祭:夷陵之战与刘备托孤

叶老师

<h3><b>中国一部《三国演义》的历史,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历史的天空闪烁着诸多地名,白帝城就是一座绕不过去城池。三国历史上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夷陵之战”,起源于关羽大意失荆州,终结于刘备白帝城托孤。乘邮轮畅游长江三峡,旅途中祭奠白帝城,就是对这段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孙权、吕蒙、陆逊……人间一股英雄气,在大江南北驰骋纵横。奉节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已成为国家5A级景区。</b></h3> <p class="ql-block">邮轮西向逆长江而上,过瞿塘峡夔门,在全程走完三峡之际,历史上著名的白帝城即将呈现。</p> 白帝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白帝镇,地处瞿塘峡口长江北岸,白帝山上东望夔门,南与白盐山隔江相望。三峡工程三期蓄水结束,白帝城原本与外界相连的唯一陆路被淹,由“半岛”变成一座四面环水的“孤岛”,总面积仅有9.9平方公里。奉节白帝城·瞿塘峡景区正式获评国家5A级景区。 据传,西汉末年,辅汉将军兼领益州牧公孙述据蜀,在山上建筑城池,某天见城中有水井常冒白气,宛如白龙一般,便说这是天降祥瑞,借此自号白帝,并将此城命名为白帝城。公孙述死后,当地人在山上建庙立公孙述像,称白帝庙。 白帝城祭之风雨廊桥 为解决景区交通,奉节人为孤岛白帝城修建了一座风雨廊桥。风雨廊桥长338米,宽7米,它不仅是一座景观桥,也是白帝城连接陆上交通的连接道。<br> 这座仿古栈桥与白帝城上汉代风格的建筑浑然一体。从地图上看,或许有人会认为它不在长江主干道上,但白帝城风雨廊桥确实跨越了长江的部分水域。 白帝城的筑造是在历代筑城基础上增补修建而成,存在着城套城、城压城的现象。南宋宋元战争时的山城则是城连城、城中城、城外城的防御体系,具有强烈的军事堡垒特征。令白帝城最出名历史典故不是公孙述称白帝,而是蜀汉先帝刘备在夷陵之战败北后在此处向诸葛亮托孤,对三国鼎立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奉节上岸走上风雨廊桥,前往祭奠白帝城。三国争霸中或激荡或悲催的一幕幕场景浮现在眼前。 三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三大战役是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夷陵之战,而白帝城托孤是夷陵之战的收官。夷陵之战以及其前因赤壁之战,都发生在长江中游,特别是发生在湖北和重庆的三峡流域。有幸的是,其中几个最重要的历史节点,我们都曾亲身游历和亲眼目睹。 夷陵之战的来龙去脉 <p class="ql-block">有必要在缓缓走过风雨长廊的路途中,以我们亲身游历的所见所闻,回顾“夷陵之战”的来龙去脉和风风雨雨,为祭奠白帝城作个铺垫,才可能知道刘备为何要在白帝城托孤。有趣的是,下面这些文字资料,均由人工智能AI软件(Kimi)为我们收集、整理和写作。遗憾的是,即便经由人工修饰,AI解说词也写得四平八稳,毫无文彩和创意。</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夷陵之战形势图</h5> 夷陵为湖北宜昌的古称,地处三峡之西陵峡起点。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其中,最重要的战斗(火烧连营)发生在宜都北部的猇亭镇(现属宜昌市猇亭区)。如果把战役的全部地点沿长江展开,自东向西有江陵(荆州)、夷道(宜都)、猇亭、秭归(今三峡大坝附近),三峡之瞿塘峡终点的白帝城和鱼复(奉节)。战役的前因后果和影响面甚至涵盖了湖北赤壁、四川益州(成都)和巴西郡(阆中)。 <b>赤壁之战刘备借荆州</b> 公元221年,蜀汉(刘备)与东吴(孙权)交恶的夷陵之战,首先必须从蜀汉与东吴联合抗击曹魏的赤壁之战说起。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赤壁之战的古赤壁</b></h5> 东汉末年(公元208年冬到209年春),魏国曹操经官渡之战统一了北方后,随即挥师南下。刘备在长坂坡战败,带领残部南逃,并派诸葛亮出使东吴,成功说服孙权联合抗曹。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赤壁之战古战场</b></h5> 孙刘联军在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集结,准备迎战曹操。由于曹操北方士兵不擅长水战,周瑜和诸葛亮共同策划战术,试图利用火攻对付曹操的水军。东吴将领黄盖利用苦肉计,假装向曹操投降,实则携带火船。利用东南风,黄盖带领火船冲向曹操的水军,引发大火。曹操的水军陷入混乱,大量船只被焚毁。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孙刘联军统帅周瑜</b></h5> 孙刘联军乘胜追击,曹操军损失惨重,曹操本人率残部退回北方。赤壁之战后,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向孙权借得荆州,作为自己进攻益州的根据地(刘备借荆州),但也留下了孙刘交恶的隐患。 <b>走麦城关羽大意失荆州</b> 关羽,字云长,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与刘备、张飞结为兄弟,共同创立了蜀汉政权,被后人尊为“武圣”。刘备在攻取益州时,把荆州交给关羽镇守。诸葛亮为关羽留下了守荆州的八个字:“东和东吴,北拒曹操”。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荆州小东门</h5>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发动了对曹操的北伐,他率领大军,连克曹操的多座城池。水淹七军,生擒魏军大将于禁,斩杀从西凉转投曹操的猛将庞德。但他过于自信,忽视了对后方荆州的防守(大意失荆州)。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荆州东门宾阳城楼</h5> 孙权多次向关羽索要荆州不成,便暗中与曹操结盟,派遣吕蒙为大将,率领精兵,秘密渡过长江,准备对荆州发起突袭。关羽急忙回师救援,由于军队疲惫,加上吕蒙的巧妙布局,关羽的军队在途中被吕蒙的部队击溃。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荆州城关羽塑像,手握青龙偃月刀</h5> 荆州失守后,关羽率领残部逃往麦城(关公走麦城)。然而,由于部下的背叛,关羽被孙权的将领所擒。孙权试图说服关羽投降,但他宁死不屈,最终被孙权下令斩首,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关羽大意失荆州,对蜀汉政权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h3><b>为复仇刘备兵出益州</b></h3>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留关羽等守荆州,自率数万步卒入蜀,准备攻打益州(治所在蜀郡的成都)。刘备在攻克雒城后,率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共围成都。益州牧刘璋感到刘备势大出城投降,刘备自领益州牧。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刘备自赤壁之战后,先是向孙权“借”荆州,之后又攻取益州,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成都汉昭烈庙(刘备庙)</h5> 公元219年,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在荆州被东吴吕蒙所杀,他悲痛欲绝。为了给关羽报仇,刘备不顾群臣劝阻,于公元221年亲率蜀汉军队,准备对吴国发动大规模战争。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成都武侯祠(诸葛亮祠)</h5> 《三国演义》说刘备带兵70万攻打东吴,实际上连同水军在内共有10万余众。远在阆中的张飞在刘备出征前夜,也集结了上万士兵准备与其汇合。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侯祠里的刘备塑像</h5> 孙权闻刘备将来伐,遣使求和,刘备不许。哪怕是丞相诸葛亮苦苦相劝,哪怕是赵子龙为他权衡利弊,刘备还是义无反顾地出征开拔。 <h3><b>遭暗害张飞死于阆中</b></h3> 就在张飞准备随同刘备出征东吴的前夕,在蜀汉阆中又发生了一出惨剧。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川阆中汉恒候祠(张飞祠)</h5> 刘备“桃园结义”的三弟张飞,在他平定益州后,任巴西郡太守(郡守在阆中古城)。刘备称帝后,张飞又晋升为车骑将军、封西乡侯,但未离开阆中。刘备出兵伐吴,让张飞从阆中发兵到江州汇合。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巴西郡守阆中古城</h5> 张飞性格暴躁,对待部下苛刻,经常酒后鞭挞士兵。在准备出征夷陵之战时,要求部下在很短时间内准备好白旗白甲,这让部下感到压力巨大。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手持丈八蛇矛的张飞塑像</h5> 部将张达、范疆因无法按时完成任务,担心受到张飞的惩罚,于是铤而走险,趁张飞醉酒之际将他刺杀。杀死张飞后,他俩带着张飞的首级逃往东吴,投靠了孙权。张飞之死让刘备更加痛恨东吴,坚定了他发动夷陵之战的决心。 <p class="ql-block"><b>战猇亭陆逊火烧连营</b></p> 东吴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拜36岁的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五万大军开赴前线,抵御蜀军。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江边猇亭古战场</h5> 陆逊到任后,认为刘备兵势强大,锐气正盛,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宜都)、猇亭(今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战略防御。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宜城市陆城镇长江边景色</h5> 陆逊在猇亭防御战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当时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和茅草。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火烧蜀军七百里连营。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蜀军几乎全军覆没。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宜城市陆逊广场</h5> 夷陵之战使陆逊声名鹊起。他以少胜多,成功击败了刘备的大军,成为了东吴的民族英雄。至今宜都市还有陆城镇和陆逊广场,以纪念这位三国名将。 <b>刘备败走夷陵白帝城</b> 火烧连营后,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总攻,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秭归县附近的三峡大坝</h5> 刘备军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近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又被东吴军截断了回益州的要道。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宜昌市第10座长江大桥</h5> 夷陵之战的后期战役,刘备狼狈逃亡的地方,大抵就在现今秭归附近的三峡大坝和宜昌市地域。宜昌古称夷陵,三国时期改为宜都郡,领宜都(今宜昌夷陵区)、秭归、枝江、夷道(今宜都市)等四县。 最后,刘备率残军逾山越险 ,一直到逃入奉节东部的永安(即白帝城),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在永安驻军接近两万,这才止住了陆逊的进攻。至此,夷陵之战终以刘备的惨败而告结束。 白帝城祭之忠义广场 在历史回望中走完风雨长廊,首先进入的是白帝城景区忠义广场。全新打造的忠义广场是景区的新亮点。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帝城景区导游图</h5> 忠义广场矗立一尊诸葛亮铜像,大气澎湃,颇具三国文化色彩。看来后人对白帝城的尊崇不是刘备而是孔明。 诸葛亮铜像由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雕塑家赵树同设计。 铜像身后是用汉白玉雕刻制作的《出师表》碑,正面为《前出师表》,背面为《后出师表》。 公元227年,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刘禅,言辞恳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厚望,其呕心沥血、忠肝义胆在《出师表》的字里行间得以倾情表露。 白帝城祭之白帝庙 环绕登山,前往白帝庙。这是白帝城最主要的建筑景点。 因为白帝城原在一座山上,即使三峡蓄水成为岛屿后,进入白帝庙依然需要攀爬诸多台阶。 白帝庙的大门是白帝城的标志性建筑,上面雕龙描凤,典雅华丽,颇具特色,建于清代,沿袭了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 大门正中“白帝庙”三个字,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刘孟伉1957年题写,现已被收录《中华名匾》。 接着上面在风雨长廊里讲述的夷陵之战往下述说:夷陵之战后,刘备身心俱疲,加上年事已高,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到了公元223年春天,刘备在白帝城病重,自知不久于人世。 刘备意识到自己死后,蜀汉政权将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他需要确保自己的儿子刘禅能够顺利继位,并得到忠诚可靠的辅佐。因此,他决定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最信任的大臣。 在病榻上,刘备召见了丞相诸葛亮。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也是蜀汉的肱股之臣。这就有了“白帝城托孤”的历史典故。 白帝城祭之托孤堂 据说,托孤堂就是刘备托孤的地点,这里塑造了蜀汉君臣群像,形象地表达了这一悲壮的情景。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与诸葛亮有一段感人至深的对话。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表明刘备对诸葛亮有极高的信任和期望,甚至表示如果刘禅不足以担当大任,诸葛亮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诸葛亮听后涕泪交加,表示将竭尽全力辅佐刘禅,至死不渝。 <p class="ql-block"><b>请将手机横过来观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刘备托孤群像。刘禅(刘备长子)、刘谨(刘备次子)左右站立的是诸葛亮和赵云。</b></p> <p class="ql-block">刘备还留下了遗诏给刘禅,教导他要勤奋学习,亲近贤臣,远离小人,并特别提到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诸葛亮。完成托孤事宜后不久,刘备于公元223年4月在白帝城去世,享年63岁。</p> 明良殿是白帝庙的正殿,建筑面积约200平米。里面最早供奉的是白帝公孙述。 明嘉靖十二年,巡抚朱廷立和按察司副使张俭,改祀刘备、诸葛亮,改“三功祠”为“义正祠”。 明嘉靖三十六年,巡抚段锦在庙内添加关羽、张飞像,取“明君良臣”之意,改“义正祠”为“明良殿”。 蜀汉后主刘禅祠(即刘备之子阿斗)。 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成为蜀汉的第二任皇帝,改年号为建兴。诸葛亮作为丞相,忠心辅佐刘禅,继续推行刘备未竟的事业。 白帝城内也有一个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因为诸葛亮生前曾被刘备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所以历史上凡是纪念诸葛亮的祠庙都叫“武侯祠”。 白帝庙内的武侯祠不大,仅供有诸葛亮及其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祖孙三代的塑像。 白帝城内的忠武堂。 陈列着诸葛亮的生平事迹。 白帝城祭之碑林观星亭 明良殿两侧,分别有西碑林和东碑林,陈列着70多块完好的石碑,其中隋代碑刻距今已有一千三四百年的历史了。 东西碑林 东西碑林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半壁江山留纪念,一楼风月助幽情。 这些碑林中,《凤凰碑》和《竹叶碑》最引人注目。此为《凤凰碑》,用极细腻的线条,刻画了号称“鸟中之王”的凤凰、“花中之王”的牡丹、“树中之王”的梧桐,因此,又称“三王碑”。 《竹叶碑》远看是三枝翠竹,细看却是一首五言诗:不谢东篁意,丹青独自名,莫嫌孤叶淡,经久不凋零。 夔龙石雕。夔龙为神话传说中的单足神怪动物,是古夔州文明的象征符号,是当年巴人顶礼膜拜的图腾。 武侯祠的外面有一个小院子,院中有一座两层六角的观星亭,亭上悬有一口古钟,相传诸葛亮率军入川时,曾在此夜观星象,思考用兵战略战术,“观星亭”便由此得名。亭中有石桌、石墩,上面镌刻着杜甫著名诗篇《秋兴八首》,亭柱的对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选自杜甫寓居夔州时所写的《登高》。 白帝城祭之诗词天地 历史上有1000多名诗人,在奉节留下了10000多首古诗,描写白帝城的当属最多。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巫山枕障》,杜甫的《夔州歌》、《秋兴八首》《白帝》、白居易的《竹枝词四首》、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送鸿举游江西》、《送裴处士》、陆游的《思蜀》、《雪晴》、《感昔》、郦道元的《三峡》、温庭筠的《锦城曲》、杨慎的《竹枝词》、朱元璋的《咏李白早发白帝城》……等上百位诗人的千首诗都明确地提到了白帝城。 在白帝庙边上有一幢西洋式白楼,与白帝城的建筑格格不入。这幢白楼最早建于1913年,是陕军一师师长张钫率部进驻奉节时在此修建。 1926年,吴佩孚在河南战败,投奔四川军阀杨森,杨森安排他曾住在这里。这些军阀与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截然不同,除了这幢白楼之外,没有留下任何传世之作。 现白帝城博物馆设在此。白楼内陈列的奉节老县城全景图,摄于2002年。 竹枝园。为弘扬奉节本土文化,搜集、整理从唐代到明清时期的竹枝词、墨竹画,并向全国著名中青年书法家征集笔墨100余幅,刊刻为碑刻,于1995年建成集园林、碑刻、书法、诗词于一体的文化长廊,在三峡地区仅此一处,故称为“三峡第一碑林”。 竹枝园立有一座刘禹锡的塑像,刘禹锡,字梦得,是唐朝的文学家,哲学家,还是著名的诗人,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822-824年任夔州刺史。在夔州期间,刘禹锡被夔州人民朴实无华、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所吸引,深入民间最底层,广泛收集民歌,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竹枝词》仿民歌诗体。 白帝城内十贤堂,经历史沉淀,十贤也在不断变化,现在堂内遴选祭奠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范成大、陆游、王十朋、傅作楫、张朝墉的雕像,并配有各自代表性诗词。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必定是历代诗人之首。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br>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br>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白帝 唐·杜甫<br>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br>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br>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br>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竹枝词四首 唐·白居易<br>瞿唐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br>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br>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br>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br>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br>水蓼冷花红簇簇,江蓠湿叶碧凄凄。<br>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br>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竹枝词九首·其九 唐·刘禹锡<br>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br>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思蜀 宋·陆游<br>玉食峨嵋栮,金齑丙穴鱼。<br>常思晚秋醉,未与故人疏。<br>白发当归隐,青山可结庐。<br>梅花消息动,怅望雪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