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月是鲜花盛开的季节!</p><p class="ql-block">在万花丛中有一株素雅、圣洁的百合花令我难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我录制了一首二胡独奏曲巜绿岛小夜曲》。这首曲子是我45年前在工厂时学会的。这让我想起一段往事,和一位女性,她优雅的谈吐,美好的形象突然间涌现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离去。她是上天赐给我的礼物。近日,我又细想,其实,她的言谈举止,她睿智娴淑的模样,几十年来始终顽固地清晰地刻骨铭心地印在我的记忆中,从未离开!</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我们一起学唱了巜外婆的澎湖湾》巜阿里山的姑娘》。三首曲子我最喜欢的是巜绿岛小夜曲》,其优美的旋律,情景交融的歌词让我陶醉其中。月光下,海风中,海滩边,高大的椰子树下,一条小船在海浪中摇呀摇……与其说认识邓丽君的歌曲,不如说是巜绿岛小夜曲》在我心中率先播下了轻音乐的种子。在红色风暴十年,它们被称为糜糜之音而被拒之门外。几十年后的今天,那如梦如幻般的旋律依然那样熟悉那样如沐春风般,能随时唤起我们那一代人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对于流行歌曲,她是我的引路人,因为她的原因,我才逐渐认识了邓丽君和后来的罗大佑、姜育恒、莫文蔚、齐豫、费翔、伍思凯、郑智化等港台歌星歌曲。我歌唱的视野由原本单一的样板戏、革命歌曲而转入了流行歌曲。由于她的启蒙,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厦门一家台资企业打工,在一次中秋联欢会上我唱了一首伍思凯的巜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那些厦门当地人极力建议我去歌厅唱歌。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从未尝试。要说唱歌,她那婉转柔软的嗓音一度让我着迷令我折服。她是一名厂医,是和我同一批进厂的学徒。记得当时她在金工车间,我在钳工车间。后来不久,她便进了厂部医疗室成了一名厂医。因为,此前她曾经在下放的农村担任过赤脚医生。她同时又是一名文学及音乐爱好者,我们那一批学徒大约有20多人,她是少数几位女性中名花有主之人。但是因为文学、音乐、电影等三个兴趣爱好,我们成了人生的知己。我们的工厂离城市约十五、六华里,下班后业余生活比较枯燥。因为有如此众多的共同爱好,不需要太多的牵强,也不需要太多的金钱与物资的吸引,在一个只有100多人的工厂里自然会走到一起。最初我们相遇最多的地点是厂部阅览室,说是阅览室其实是看报纸。当时企业订购了巜人民日报》巜工人日报》巜中国青年报》巜文汇报》巜解放日报》巜解放军报》和巜光明日报》这些主流报媒。在这些报纸中我最喜欢的是巜中国青年报》和巜文汇报》。我们思想碰撞的火花是因为陶斯亮的巜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和徐迟的巜哥德巴赫猜想》还有在巜光明日报》发起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我们在讨论这些文章时,内心是有火,眼里是有光的,在最初的认同中那种兴奋彼此都心照不宣。</p><p class="ql-block">她的钢笔字大气挺拔,莫说在女性中难得一见,即便在男性中也是出类拔萃的。她的文字与音乐的才能都在我之上,多少年来我在她面前总是服帖有余,敬佩有余。因为特殊年代的特殊原因她没上高中。可她在小学、初中时各门功课的表现都很优秀,用现在的话说,是妥妥的学霸。我们的家庭有相似之处,她的父母和我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且年龄差距不大。教过她的老师都极力看好她,都认为她是未来的北大生。可是那个特殊的年代,因为家庭的原因,不仅没有成就她成为一名北大生,甚至她没有跨入高中的门槛。这一切都是我们彼此非常了解之后,她才吐露了衷肠。我们都是生不逢时的一代人,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p><p class="ql-block">她为人随和聪明善良,没有等级观念。她的医务室常常座无虚席,年长也好年少也罢工人师傅们在此打针拿药问诊,都是她的座上宾。面对有权的无权的,她都能做到一视同仁。她的善解人意也赢得了口碑赢得了声誉。她的经济条件,还有她在工厂的地位,我们都不是一个等量级的。但从我们进厂后不久,直到她离开工厂前担任办公室主任,她一直视我为知己。我们几乎无话不说,看电影也是我们共同的爱好。记得当时三都茶场和三都公社,离我们工厂一左一右都不出三华里。凡是这两个单位放映电影,我们都结伴而行。看完电影,返回的路上,在夜风中星光下,我们会兴致勃勃地谈观后感並海阔天空地聊文学。我们偶尔会在工厂的蓝球场上漫步谈人生谈音乐。我们谈卢新华的巜伤痕》刘心武的巜班主任》和曹禺的话剧巜雷雨》。对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也颇有兴趣。她知道我那时在致力于写作,她也知道我的学历与底子,尽管如此,在这方面她从不泼冷水却总是默默地鼓舞着我,给了我许多的鼓舞。此外她还经常为我提供物质方面的享受。她每周都会回市里一至两次,每次都会带回一些美味,每一次都少不了与我分享。我唯一能做到的便是给她提供一些中外小说和文学期刊,我会把自己认为较好的文学名著推荐给她。在小说的读后感方面我们有不少共同语言。所谓的观后感读后感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三观"。我们彼此虽然都有相见恨晚之意,但彼此从未捅破过这层窗户纸。由于她如圣母般的圣洁,与她接触我从未流露过一句粗话一句出格的话,哪怕是本世纪初我们又重逢几次,在她面前我始终保持着一种温文尔雅的风度,这一切都是因为她的谈吐她的从容她的淡定她的优雅气质感染了我影响了我並无形中提醒了我。说白了我也没有那么纯粹,因为,遇见了一个纯粹的人,我才努力使自己与她同步。在她面前我没有理由放纵自己!我常想人生在世,难得一遇这样的异性知音,已是集星辰大海日月光华于一身了,又何必拥有何必贪图太多?</p><p class="ql-block">1984年春天的某一天,她从市里回到工厂,手里拿着一份报纸,告诉我:晓明,你的小说巜荷花女》被改编成广播剧了,下周播放。她把一份报纸巜江西广播电视报》递到我面前,指着一个豆腐块的电视节目预告愉快地说。后来,在预定的时间里我们一起收听了由我的小说改编成,在江西人民广播电台赣江文学栏目播出的广播剧巜荷花女》。我又通知了我的家人,她们都按时收听了节目。没有她的细心与关心,也许到现在我还不知道,这篇小说被改编成时长半个小时的广播剧。</p><p class="ql-block">后来我通过市文联刊物编辑老师才了解到,省台选用文章从不通知期刊,不要说作者了。可见当时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他们对人权又有几分尊重!</p><p class="ql-block">85年初夏她先于我调出企业,无独有偶,我大约迟她二个月便被借用到县政府办公室工作,从此我们结束了长达8年的工厂生活。这8年,因为遇见她,我的工厂生活才显得丰满有趣精彩,人生才显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尤其让我感动的是,当时也有些有权有势有钱之輩对她趋之若鹜,但她一概冷漠处之。那些人绝大多数是冲着她为人大方长相端庄气质优雅而去的,而我是冲着她的灵魂去的,不同的述求得出不同的结果!对于那段往事我经常想,男女之间是可以有无性之爱,有柏拉图式之爱的,记得当初我们还探讨过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如今,对于现实中的年轻人来说,俩个异性朋友,八年短距离接触与友谊,没有任何绯闻,也许是天方夜谭。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异性之间纯粹的友谊越来越少了!世俗面前,男女关系,除了利益关系便是肉体关系,既便是纯粹的灵魂关系也会遭人误解遭人揣测!在此后的几十年中我每每回忆这段历程,心里总是如清泉流过如春风拂过,视其为一段珍贵的从未有过的美好!人生在世难免会有异性朋友,但像她这般如此纯粹,如此令我敬仰、尊重又植根于内心深处的,唯独是她!她圣母般的形象,犹如一株素雅、圣洁的百合花令我永生难忘!写这段文字是我多年来的愿望,与她的完美,又显得过于苍白!</p><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3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