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六 一 的 留 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国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是1986年开始的,到1994年3月国务院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对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这年我院也开始了派员驻村扶贫工作,自始我就分管扶贫,一管多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院第一个扶贫点是临湘市文白乡毛畈村,先后有几名同志在这里驻村扶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和驻村同志一起考察调研,毛畈村为什么需要帮扶,哪些方面需要帮扶,应当如何帮扶。结果额外有了一个印象,似乎觉得毛畈村在集体经济为主年代不会太差,因为村部有一个不算小也不错的礼堂。这样的村级礼堂我们跑了好几个村是唯一的。打开礼堂大门,里面除放了几根杂木,空空如也,但整体尚好。村支部书记说这张大门好多年没打开过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紧挨着村部和礼堂的是毛畈学校(村办初级小学),有几十名在校学生。学校与礼堂比较起来则破败多了。为什么是这样?是不是村支两委(村民委员会、支部委员会)不重视教育。恐怕不能完全如此定论。据了解,集体经济弱化后,礼堂大门一锁,除了自然因素,再无人为损坏,故基本保持了原貌。而学校一直在办学,设施的人为损坏和自然损耗在所难免,由于集体已无力承担及时维护修理,破败就成为必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有几间教室,老师的办公室兼卧室,一个操场,一枝旗杆,另一侧有个厕所,校门上方写着校牌“毛畈学校”。只见,教室的窗户玻璃极少有完整的一块,有的窗页木框架因年久失修严重变形;房门木板缺了几块,黑板斑驳陆离难以板书和识别;课桌面开裂,凹凸不平,桌椅缺胳膊少腿;内外白色墙壁大块脱落,成了花般地图;屋顶能看见外面的亮光,外面大雨里面小雨;操场因长年雨水带下来的泥土,已不是平面,而呈较大的坡度,学生很难在此搞体育活动;厕所顶盖的茅草大部脱落所剩无几,泥砖墙开裂并掉落了不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院一名同事的堂兄是该校的老师,从这位老师的口中得知,毛畈学校也曾红火过,由于后来村集体所有经济削弱,校舍已多年没有维修了。他还讲到,村办学校教师工资本来就很低,仍不能及时全额发放,但几位老师一直还在这里坚守,舍不得离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我院派在这里驻村扶贫的骆健生、田光辉同志从整顿村党支部入手,加强村班子建设,并结合实际先后推出了提升村集体所有经济和村民个体所有经济能力的多种扶贫措施和项目。同时,他们根据毛畈学校的现状,决定把改善学校条件作为扶贫重要议程和突破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与村支两委共同研究,因地制宜制定了学校维修改造方案。资金、需购建材、设备由我院负责,工匠、义务工、就地可取材料由村委负责,计划在1996年6月1日儿童节完成改造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到老师们虽然收入微薄,条件艰苦仍在这里坚持教书育人,默默奉献,心中只有同情和敬佩;目睹这些学生,有的还是学前班五、六岁的孩子在这遮风挡雨都难的环境里艰难求学,不禁一阵酸楚。儿童节快到了,我琢磨着何不趁学校维修改造完工之时,六一当天前往学校,一来祝贺工程竣工,二来看望慰问学校全体师生。既然是慰问,最好还是有所“表示”。这个想法与两名驻村同志商量,那是不谋而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要扶贫就必须有资金投入,要表示也必须有经费开支。在此,有必要讲讲我院用于扶贫资金的来源和院经费状况。扶贫资金财政并无分文拨款,全靠自己。我院实际来源有三:一是向外化缘,二是从院公用经费中挤,三是在干警中募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向外求援,一说到法院一般人唯恐避之不及,法院不管人财物,与外界无经济交往。我认识一位政府某部门负责人,他们掌握一定的资金,我上门反映毛畈村的贫穷,学校的破败,我院经费的困难,希望能得到可用于扶贫的资金帮助。他说打个报告来吧。我满怀希望制作好红头报告,盖上院印,呈上去。过了一段时间听到一些消息找了去,他说,不好意思,下次吧。又过了一段再去,仍是那句话,不好意思,下次吧。我心想,下次复下次,下次何其多。不过一想也能理解,财政到处困难,有扶贫任务的单位这么多,大家都没有余钱剩米,都去讨,他也为难,巧妇难施无米粥。再就是,我院本身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出差办案经常是干部自掏腰包,很长时间都报不了账。此前因扶贫项目需要已从院经费中挤出了部分,这次为了“表示”又再要,实难开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这么个状况,又想有所表示,经与两位扶贫同志通气,还是硬着头皮提出了个心理安慰大于实际作用的方案:每位老师慰问金100元,每名在校学生10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向院长彭迈卿汇报了扶贫开发项目和毛畈学校改造进展情况,并讲了计划六一儿童节前往慰问的设想。彭院长作为当家人更知柴米油盐难,但他这次爽快的说,你造好被慰问人员名单,所需经费我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即我安排工作人员在印有湖南省岳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字样的信封上贴上“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8个大字,每个信封中放入一张全新10元人民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6月1日上午我陪同彭迈卿院长前往毛畈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天是周六休息日,但毛畈学校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没想到临湘市电视台的人也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在学校一看,新旗杆上飘扬着五星红旗。虽然没有丝毫华丽之处,但基本上像个学校,孩子们有个可以做体育活动、能够遮风避雨的读书场所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彭院长逐一对老师和学生进行了慰问。电视台的同志说,扶贫单位在六一儿童节到扶贫点的学校慰问每一个老师和学生,在临湘是第一次,有点新鲜。在毛畈学校前,他热心地为大家拍摄了上面这张合影留着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院筹措投入到扶贫点的资金是不算很多的,但多次被评为扶贫先进单位。我们是在把它作为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来做,是脚踏实地竭尽全力的做;扶贫干部坚持每月三分之二的时间驻村,农忙时他们下田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困难户插秧、扮禾,与村民打成一片,共同寻找脱贫之路;数次发动全院干警捐款捐物,用于看望慰问特困户、孤寡残疾、烈军属、生活困难的老党员;田光辉同志与妻子将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全部拿出并在亲朋中挪借,凑齐5000元用于扶贫项目的急需,直到几年后村集体经济有所改善才返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或许,“六一”的所谓慰问,就这么一点钱,还好意思讲,有的人看了可能会嗤笑。但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一个心意心愿,只想在儿童节的时候给这些生活在相对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一点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祝愿他们健康成长。这些学生现在都30几40岁了,我想他们如果回想起当年的情形,是不会责怪说我们太吝啬了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零二四年六月一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