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吕氏春秋》记载:</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楚国有一个叫直躬的人,到官府告发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按照当时的法律,要将直躬的父亲处死,直躬请求官府代替父亲去死。在行刑前,直躬问官吏:“儿子举报父亲行窃,难道不是诚信吗?儿子代替父亲去死,难道不是孝顺吗?像我这样既诚信又孝顺的人都要被诛杀,那国家中还有谁不该杀呢?”官吏觉得有道理,就向楚荆王做了汇报,楚荆王便赦免了他的罪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件事情给我感触最深的,既不是直躬举报父亲行窃的大义灭亲,也不是直躬代父受刑的一片孝心,而是官员的亲民和法律兼顾人性的一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法是刚性的,所以审判官没有赦免他人刑罚的权力,但是他还是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允许直躬代父受刑,全了直躬的一片孝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行刑官员发现“情”与“法”相抵触时,能够及时向最高当权者反映,初衷就是不想让好人不得好报。因为官员知道,让好人不得好报,就是引导人们不要做好事,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则是不可估量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几千年后的今天,因为几个摔倒的老人对施救者进行讹诈,而坏法官在没有实证的情况下,仅凭一句“不是你撞的,你干嘛要扶?”为由,对好人进行了处罚。结果就导致了:今后,人们再看到老人摔倒在地时,不但不敢相助,而且还要远远地躲开,因为做好事的成本实在太大了——纠纷引起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被污名的成本、伤心的感情成本、家人埋怨甚至不和的成本……“坏老人+坏法官”,比新冠可厉害得多啊!因为疫情三年就过去了,“坏老人+坏法官”产生的负面影响,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过去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5月31日 21:47</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