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土耳其

米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引缘与行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6年6月下旬在战友张红宇的邀约下,开启了肯尼亚10天之旅,追随着人类迁徙的旅途,从东非大草原出发,观看各种生灵的成长和野生动物的天堂。大家相约下一站去埃及,了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8年11月在张效岩的召集下,大家再次出发,开启了埃及之旅。古埃及文明最早形成于约公元前5450年,那时的人类就开始种植大麦和小麦,出现了私有制、王权和神庙,以及雕刻、绘画和铭文。公元前3150年,南北埃及完成统一,建立了世界上首个大一统的国家,直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了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终止于公元639年阿拉伯帝国将其伊斯兰化。七千多年间,古埃及的神庙建筑、金字塔群、雕塑、锲形文字,乃至四千多年前就开凿连接地中海与红海的古运河,这些古埃及的文化遗产,让人叹为观止。效岩提出下次去看公元前4000年的两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无奈因为担心安全问题而搁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历三年疫情之后,2024年3月孙京相约大家共赴土耳其,才有了继续探访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契机,通过克服自身的各种困难,终于在效岩的组织下,孙京、红宇、王炜和我,以及有缘的朋友们一起踏上了土耳其15天之旅,在观赏大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开启了学习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月28日我们从北京出发飞往伊斯坦布尔,第二天到达伊斯坦布尔,参观老城区广场、公元360年圣索菲亚大教堂、公元542年地下水宫、奥斯曼帝国老皇宫等一个浓缩的土耳其历史;第三天飞往开塞利,前往卡帕多奇亚观看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天然城堡、地下城和丝绸之路古驿站;第五天在孔亚,游览土耳其传统宗教文化,前往安塔利亚游览公元155年的古罗马遗址;第六天游览地中海沿岸,沿着著名的D400沿海公路到达卡什小镇;第七天经费特希耶到达帕姆卡莱(棉花堡);第八天参观公元前100多年古罗马城镇遗址、棉花堡岩石群、希腊风情小镇,到达库萨达斯;第九天前往伊兹密尔,游览公元前100多年罗马以弗所古城遗址,圣母玛利亚故居和圣约翰教堂遗址,继续前行到艾瓦勒克;第十天前往恰纳卡莱,公元前3000年特洛伊古城遗址、古希腊雅典娜神庙、第一次世界大战海军博物馆;第十一天经达达尼尔海峡回到伊斯坦布尔,游览蓝色清真寺、土耳其独立广场;第十二天前往拜占庭时期流放王子的岛屿和著名的大巴扎集市;第十三天游览横穿欧亚大陆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奥斯曼帝国的新皇宫;第十四天从伊斯坦布尔飞往北京,第十五天结束行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土耳其的变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土耳其地处古代小亚细亚地区(又称安纳托利亚),人类居住的遗迹可上溯至7500年前,《希腊神话》中的传说,《荷马史诗》中的叙述,《圣经》中的记载,都可以在此找到根据。西台人、古希腊人、古罗马人、东罗马-拜占庭人、奥斯曼人以及今天的土耳其人都曾在此休养生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前1900年西台人在此地建立了西台帝国。随后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希腊时代(约公元前1100-公元前700年荷马时代;公元前700-公元前330年古典时代;公元前330-公元前30年希腊化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罗马帝国(公元前27-公元395-476/1453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公元395-1453年);在土耳其中部的孔亚,有突厥人建立的塞尔柱帝国-罗姆苏丹国(公元1037-1299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奥斯曼帝国(公元1299-1453-1923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土耳其共和国(公元1923年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古希腊时代</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希腊(Greece),是西方文明最重要的渊源。据有记载的文学、艺术、科技等西方文明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古希腊是古代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沿岸的总称,包括土耳其西南沿岸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前3000年的爱琴文化是古希腊历史的先导。土耳其在公元前1100-前700年的荷马时代,有:恰纳卡莱的特洛伊古城、以弗所古城等遗址。公元前700-前330年的古典时代,希波战争-希腊战胜波斯帝国,迎来了经济高度繁荣、希腊文化高度发展,胜利纪念(青铜蛇)柱是历史的见证。古希腊人在哲学、思想、建筑、科学、文学、诗歌、戏剧、神话等诸多方面的文明遗产,成为了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古希腊文化构成了古典文化的主要部分,对罗马、后世欧洲及世界文化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我们仍可以看到,公元前1500年的埃及方尖碑、公元前330-前30年希腊化时代的阿索斯-雅典娜神庙遗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古罗马时代</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罗马是指从公元前800年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古罗马先后经历罗马王政时代(公元前753-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前27年)、罗马帝国(公元前27-公元476/1453年)三个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罗马文明的其初期阶段大致与希腊城邦时代的末期相重叠,古罗马的许多文化、艺术、哲学和宗教等都是在古希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罗马最初只是意大利中部台伯河畔的一个小城市,后来随着军事扩张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意大利半岛始终是罗马帝国统治的重心。古希腊是由众多独立的城邦组成的国家群体,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体,但其民主制度和社会组织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古罗马则通过不断征服和扩张,逐渐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古希腊和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两大重要源头。它们在时间上存在先后顺序关系,在空间上有各自的版图和势力范围,在文化交流与传播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可以看到古罗马时代(公元前27-公元395年)的遗迹,从帕姆卡莱(棉花堡)的古希腊圣城延续为古罗马城镇,以弗所古城、安塔利亚的古罗马遗址、圣母玛丽亚故居、圣约翰教堂遗址、圣索菲亚大教堂等古罗马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东罗马帝国(拜占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公元395年-1453年)。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是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公元395年1月17日,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346-395年)临终前,将帝国东西分为两部分,交与两个儿子继承。其中东罗马帝国为罗马帝国的东半部,延续了千年之久。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是在希腊古城拜占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故也称为拜占庭帝国,起初其疆域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后又将北非以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东南并入版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崇尚希腊文化,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东正教为立国基础,620年帝国皇帝首次让希腊语取代拉丁语,成为帝国的官方语言,使得东罗马帝国(拜占庭)成为不同于古罗马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拜占廷帝国正式灭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那个时代,我们看到了伊斯坦布尔的罗马方尖碑和地下水宫。</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奥斯曼帝国</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奥斯曼帝国(公元1299-1453-1923年),起源于中亚的一个突厥游牧小部落,以开创者奥斯曼一世而命名奥斯曼帝国。初居中亚,迁至小亚细亚,后来日渐兴盛,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消灭拜占廷帝国后,定都君士坦丁堡,是突厥人(音译“土耳其”)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奥斯曼帝国虽打败拜占庭帝国,但其君主苏丹同时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和伊斯兰文化,16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奥斯曼帝国日趋强盛,其领土在17世纪达到了顶峰,疆域达亚欧非三大洲。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其海军更是掌控了地中海以及东西方贸易的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15到19世纪成为伊斯兰世界的盟主和唯一能挑战欧洲国家的伊斯兰势力。同时,通过实行伊斯兰化与现代化改革,使得东西方文明的界限日趋模糊。后帝国趋于没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败于英法俄的协约国之手,奥斯曼帝国因而分裂灭亡。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孔亚,我们参观了12-13世纪突厥人塞尔柱帝国首都的博物馆、古丝绸之路驿站,在伊斯坦布尔看到了奥斯曼时期建设的托普卡帕老皇宫、蓝色清真寺和多尔玛巴切新皇宫。</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土耳其共和国</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土耳其国土面积78.36万平方公里,人口8528万,其中土耳其族占80%,库尔德族约占15%。土耳其地跨亚欧两大洲,其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战略意义极为重要。独立建国后实行议会制,2017年改行总统制。土耳其立法体系效仿欧洲模式,宪法规定土耳其为民族、民主、政教分离和实行法制的国家。土耳其绝大部分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其中80%属逊尼派,其余为什叶派),其余信仰东正教、天主教、犹太教等,宗教气氛相对宽松,当地人习惯将自己视为欧洲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所到之处,土耳其的国旗随处可见,在伊斯坦布尔塔克西姆广场独立纪念碑宣誓着国家主权。整洁的街道与房屋建筑,轻松的人们和谐友善,清真寺宣礼塔的大喇叭,一天五次呼喊众人快来礼拜的声音不绝于耳,让你切身感受这个跨越欧亚的伊斯兰发达国家。</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伊斯坦布尔(浓缩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博斯普鲁斯海峡将市区分开,西岸属欧洲,东岸属亚洲,海峡紧扼黑海与地中海的入口,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公元前658年,希腊移民在此建立了一座城市,称为拜占庭;公元330年,罗马帝国迁都至此,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罗马帝国后,君士坦丁堡成为东罗马帝国首都。1453年成为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为国际化大都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过十一个小时的飞行,我们到达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天空中的薄云好像是孔雀的羽毛,年届73岁的导游穆罕默德(老穆)是我们两周旅行的导游,看着他那笔直的身板,跑前跑后的身影,手里拿着事先写好的旅行地区的笔记,操着土耳其汉语与大家交流,时不时说自己“自不量力”。我想如果现在让我带领一队人,从上海飞往河南中原地带,再一路车行参观回到上海,怕是更没有这个体力和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默最先带我们游览的是老城区的苏丹阿赫迈特广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古老的建筑-埃及方尖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耸立在苏丹阿赫迈特广场中央的埃及狄奥多西方尖碑,据今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公元390年被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大帝运到正在建都的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因此,该方尖碑以罗马皇帝名字命名,方尖碑所在的广场也因其原位于苏丹阿赫迈特半岛而得名。埃及的方尖碑采用整块花岗岩大理石制作,运用物理冷热原理切割,稍有不慎即成废料,因而十分难得。这根高32米的方尖碑上刻有象形文字,象征着君王对城市的征服,基座四周有浮雕并刻有希腊和拉丁文,该方尖碑已成为伊斯坦布尔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罗马方尖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埃及方尖碑的一侧还有一个用石块垒起来的罗马方尖碑,是君士坦丁七世(公元912-959年在位)为纪念他的祖父而建造的,相传他是君士坦丁六世的私生子,为祖父建造方尖碑也是为了宣告并证明其拥有罗马皇权的正统吧。</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青铜蛇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位于方尖碑旁边的青铜蛇柱,铸造于公元前478年,是纪念希腊人战胜波斯人的纪念品。公元326年由君士坦丁一世大帝从古希腊搬运到此,至今还是希腊人心头的痛。蛇柱8米长,上面有三个蛇头,可惜公元1700年蛇头被砍,据说蛇头现存于大英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国后偶尔在上海博物馆(东馆)看到了我祖先铸造的“青铜蟠龙座”(公元前500--前476年间),有意思的是,它与“青铜蛇柱”年代相仿,不禁让人感慨,虽地域遥远,但异曲而同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索菲亚大教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索菲亚大教堂于公元360年落成,直至1453年期间都是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的大教堂,因其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是一幢“改变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式建筑典范。726年拜占庭皇帝颁布诏令抵制偶像崇拜,圣索菲亚大教堂内的大部分宗教画像及雕像被移除,仅留下极少残缺的画像。奥斯曼时期改为清真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了参观大教堂,在教堂外排了很长的队伍,一楼大堂为清真寺拜堂,二楼马赛克墙壁上还可见早期残缺的基督教、东正教的画像,穿越古今与多种宗教共存。</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伊斯坦布尔地下水宫</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史料记载,地下水宫于公元542年拜占庭时期,因战争原因在教堂废墟上建成的储水池,整座水宫有336根高9米粗大的石柱支撑,据说这些石柱是从安塔利亚的神殿中搬运过来的。虽说地宫是为了保证宫廷用水而建,当看到如此高大豪华的储水池后,我更愿意相信当年是为了防止敌人围困而修建的地下神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罗马时期的神庙、教堂或石棺上,常常可以看到雕刻着美杜莎头像的大理石,在希腊神话中有保护神之意。而在地宫中的圆柱基座上,有两个美杜莎女妖的头像,一个头朝下、一个头侧面而卧。也许是因为要保卫地下神殿的原故,与地面阴阳相对,而采取与地上相颠倒的位置吧。</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托普卡帕宫(老皇宫)</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奥斯曼帝国征服拜占庭帝国进入伊斯坦布尔之后,在公元1459年开始动工兴建托普卡帕皇宫。它是1465年至1853年间奥斯曼帝国苏丹在城内的官邸及主要居所,也是举行国家仪式及皇室娱乐的场所,皇宫由四个庭院等建筑物组成,也容纳四千人居住。托普卡帕宫是奥斯曼建筑的代表作,包含奥斯曼的大量盔甲、壁画、书法、耀眼的珠宝,以及东方的瓷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蓝色清真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1609年奥斯曼帝国的苏丹艾哈迈德下令建造一座能与索菲亚大教堂相比的清真寺,1617年清真寺完工,它是拜占庭的希腊文化与突厥伊斯兰文化相结合的建筑,如果没有四周的六座宣礼塔,则与东正教教堂建筑风格相似。因其内壁由两万多块蓝色瓷砖装饰,中央圆顶260扇窗户以及众多阿拉伯书法艺术作品而闻名,其规模和内部空间均超过索菲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是世界十大奇景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相传只有伊斯兰教圣城麦加的清真寺才能盖六根宣礼塔,蓝色清真寺的建筑师在听从苏丹发出的“黄金的”命令时,因发音相似而误听为“六根的”,以至蓝色清真寺逾矩建造为六根尖塔。</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多尔玛巴切宫(新皇宫)</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多尔玛巴切皇宫位于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的欧洲部分,于老皇宫类似,新皇宫始建于1843年,耗资十亿马克,1856年完工。无论是建筑的外观还是内饰都极为欧化,极尽奢华,宝藏令人目不暇接,豪华的水晶灯、象牙、黄金、珠宝、玉器比比皆是。新宫拥有大大小小的会客厅,犹如迷宫。所有的门窗和天花板都经过精心装饰,其中最大的厅堂由56根圆柱支撑,吊着世界上最大的由750颗灯珠晶体构成的,重达4.5吨巨大的枝形水晶吊灯。宫内还收藏有不少名家名画,分布于大厅及客房。多尔玛巴切皇宫是奥斯曼帝国最后的荣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德国饮水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什么德意志帝国威廉二世皇帝要在1898年赠送给奥斯曼帝国皇帝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如此漂亮的饮水亭?德国饮水亭建在如此重要的广场,足以彰显奥斯曼帝国与德意志帝国的亲密关系。而在随后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28-1918.11.11)中,奥斯曼帝国果真加入了德、奥匈、意大利为核心的同盟国,与英法俄为核心的协约国开战,最后竟落得个奥斯曼帝国投降并瓦解,土地缩小为现在的土耳其,德国威廉二世皇帝被迫退位逃亡荷兰的下场。以至土耳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宣布为中立国,以其居咽喉战略要地,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二战结束后鉴于美苏冷战,为防止苏联的侵略,土耳其加入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约组织,在中东地区和国际组织中发挥其影响力。德国饮水亭是见证,也是警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独立广场(塔克西姆广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塔克西姆广场是伊斯坦布尔的文化中心,也是举行各种社会公众活动或集会的重要场所。广场南面是共和国独立纪念碑,碑的上面有青铜浮雕,南面是国父凯莫尔带领众人创建共和国的场景,北面是战士们浴血奋战的战争场面。广场旁边是伊斯坦布尔的独立大街,3公里长的步行街,诸多的精品商店,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伊斯坦布尔的高峰时段</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卡帕多奇亚(喀斯特地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卡帕多奇亚的地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卡帕多奇亚包括了从托罗斯山脉至黑海之间的广大地域。卡帕多奇亚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而闻名,一片片沟壑、一块块竖立的巨石奇特又壮观,难道真有鬼斧神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我国中学地理考试卷里就曾经有这样的题目以解开谜团,原来这个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处,所以火山活动频繁。据考证300万年前,卡帕多奇亚的三座活火山(埃尔基耶斯火山、哈桑火山、哥洛火山)喷发,流出的岩浆和岩灰在冷却后凝固成厚厚的一层凝灰岩,绵延几十公里。这些凝灰岩因其内部存在岩性差异,在日积月累的阳光暴晒和风霜雨雪的侵蚀之下,在地上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峡涧沟壑,在地下形成暗流岩洞,最终演变成千姿百态的岩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精灵烟囱”是这里最著名和独特的火山风化石。成群结队的圆锥形石柱,巨大的烟囱状顶端上盖了一顶“石帽”,像极了一群戴着帽子的精灵,或“石笋”,远看就像是外星人的杰作。而“玫瑰谷”和“鸽子谷”等地貌景观,则因岩石沟壑偏红色或因鸽子成群居息而被命名。卡帕多奇亚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评选为十大地球美景之一,是地球上最适合乘热气球观赏的地方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卡帕多奇亚的洞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按理说,卡帕多奇亚这样的喀斯特地貌,奇特的岩石与“石笋”,并不适合人类居住,但这里为什么会有众多的岩体或“石笋”被挖空并居住在其中呢?原来石灰岩山体遇空气钙化后,外表形成坚硬的岩层,而里面却十分松软,只需凿开石壁面层,人们就可随意凿出自己喜欢的洞穴,数百年不坍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一行到达卡帕多奇亚之后,就入住在了洞穴酒店,外观朴实,内饰奢华,房间冬暖夏凉,套房内居然还有一间桑拿房。一早,大家纷纷从房间出来,举目观看众多升在空中的热气球,也是卡帕多奇亚的一大美景。</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乌奇萨城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位于卡帕多奇亚地区的中心是格雷梅-乌奇萨城堡,也称为乌奇萨要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军事防御工事和文化遗产。城堡建立在一块高达60多米的巨大风化岩石上,是格雷梅的制高点。我们乘飞机到达开塞利之后,一路乘车前往格雷梅,最醒目的就是那突出的巨大岩石凿出的乌奇萨城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古以来,卡帕多奇亚就是亚欧一些强悍民族的争逐之地。早在公元前350年,人们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在这块巨岩上挖出了相互连通的大小不一的洞穴。这些洞穴在平时用于储存水和粮食,一旦有敌进犯,居民可以躲进这些洞穴中坚守数月。自公元1世纪以来,罗马人、拜占庭人、塞尔柱人和奥斯曼帝国都曾利用这块岩石作为自然堡垒。</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格莱美露天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位于乌奇萨城堡附近,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洞穴博物馆,集中展现了格雷梅一带的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遗址。早期基督教徒为躲避罗马迫害,千里跋涉,来到地势险要、适宜躲藏的卡帕多奇亚,建立了小亚细亚的第一个基督教区,并开始修建教堂。自此之后,在这片看似荒无人烟的岩石丘陵,一座座山体内部开始慢慢被淘空,在这些形状不一的岩面上开凿了上千个洞窟,建造出洞穴教堂和居所,这些洞穴外部随山体保持自然的状态,只有走近才能看见开凿了的洞口、门窗和通风口。不少洞穴教堂里面绘有半圆形的壁龛、拱顶和宗教故事彩色壁画,虔诚的教徒们就在此过着原始的洞穴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凯马克利地下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初基督徒为躲避阿拉伯人的逼迫而建了地下城,以迷宫般的隧道而著称,卡帕多奇亚已发现36座地下城,而凯马克利地下城是最大的,深达地下二十多层,五十多米,有几百个入口,五十多眼通风井,是人类历史遗迹的旷世之作,目前仅开放八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出发前的行程里就安排了地下城的参观计划,大家在群里还在讨论老年人是否适合在地下狭小的空间里参观,导游老穆更是介绍说在地下城内会有一段狭窄需弯腰行走的艰难路段,好几位同行者打了退堂鼓,只有我们四位女同胞坚持要去看看这著名的景点。在老穆和领队小任的陪同下,我们走进了这座地下城,体会2000年前人们在此避难的感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孔亚(塞尔柱帝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梅乌拉那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孔亚(也译为科尼亚),位于卡帕多奇亚与安塔利亚之间,是土耳其传统宗教(伊斯兰)的文化中心。公元1037-1194年突厥人建立了塞尔柱帝国,塞尔柱诸王朝存续时间最长的是小亚细亚的罗姆苏丹国,1084年定都孔亚,1243年蒙古帝国击败小亚细亚的罗姆苏丹国,从此沦为蒙古伊尔汗国的藩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梅乌拉那博物馆建在塞尔柱皇宫遗址,其铺满绿色瓷砖的华丽尖塔十分醒目,纵刻沟纹的圆塔及尖型屋顶是塞尔柱时代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到了奥斯曼时代,清真寺则采用盖碗式圆顶并加笔尖型尖塔的建筑风格。“梅乌拉那”意为“我的师父”,其创始人创造了一种以旋转舞为特征的修行方法,通过修行者不停的旋转进入一种与神灵合一的状态,目前在孔亚仍有梅乌拉那教派的修行人。博物馆里面展示着梅乌拉那教的著作、教团有关的工艺品、创始人陵墓,以及突厥民族的生活场景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古丝绸之路驿站</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土耳其的古驿站是丝绸之路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塞尔柱帝国统治时期,这些驿站是商贸活动的重要节点。在现存的古驿站当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坐落于在离孔亚不远的苏丹罕驿站,建于1229年罗姆苏丹国时期,当时与意大利人的贸易十分兴旺,是土耳其境内最大的商旅驿站。驿站四周由高大的石墙围绕,为过往商队免费提供三天食宿以及安全舒适的环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追根溯源,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由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始于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和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到达欧洲。奥斯曼帝国时期,由于陆上运输税赋高,欧洲商人受到较大的影响,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受西班牙女皇之命向西航行,以探索通往东方印度和中国的海上通道,经多次航行,发现了中美洲、南美洲新大陆,致使欧洲人持续向美洲迁移,掀起了人类迁移史上的高潮。</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安塔利亚(南部沿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卡莱伊奇老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安塔利亚是土耳其南部最大的城市,卡莱伊奇老城沿地中海北岸,是安塔利亚的市中心。老城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古罗马时期建造的哈德良门和罗马海港可看到明显的遗迹。我们从哈德良门进入老城的街区,小巷的周围是各类工艺品商店,饭店咖啡店,民宿酒店,走在小巷里仿佛走在了云南丽江古城,宁静、优雅、时尚。中午,我们为了赶去集合点,在小巷里兜兜转转如迷宫一般,最后还是靠手机定位,领队小任赶来带领大家沿着海边走了一个来回,才到达集合点。罗马海港至今还是出海的港口,为了游览地中海,各种游船生意兴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古罗马剧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阿斯潘多斯古剧场,始建于公元155年,有可容纳1.5万人的石阶观众席,经历近2000年的风沙侵袭,遭遇地震、战争,并被用于居住,但都没能摧毁和减损这些建筑,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罗马剧场遗址之一。走在古剧场的石阶上,爬到最高处,坐在观众席上体验着古代人的观感,没想到2000年前的人们就开始如此注重精神享受。因为附近没有看到成片的古罗马人居住地遗址,我们的旅行大巴也是在山间小路上兜兜转转地开进来的,所以我一直在想,不知道那时的人们住在哪里,为了看歌剧表演要走很多路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地中海游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安塔利亚游船从罗马海港的老码头出发,沿着地中海海岸线一路向东,海岸线是耸立的岩石,海水清澈,透明如碗大的水母随处可见,游船一直开到杜登瀑布后折返,全程一个小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船上各国游客在DJ播放的旋律下尽情舞蹈。都说中国大妈走到那里就跳到那里,可我们一行国人相对矜持,只见欧洲人、非洲人随着他们熟悉的音乐频频起舞,跳得很是陶醉,让我们感觉到各国地域之间文化之间人们对流行音乐喜爱的差别。忽然甲板上响起了2010年南非世界杯主题曲《WaKa WaKa》,强烈的非洲旋律和“加入我们吧”的歌词,呼唤声,让人无法拒绝,甲板上各国游客纷纷加入舞蹈行列,我和小任也踏着旋律随着人群跳了起来,“来吧!来吧!”终于有了融入世界大家庭的感觉,我们团结一心,我们爱好和平。</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D400沿海公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安塔利亚出发,我们沿着D400公路,一路沿地中海向西。由于公路多是在岩石峭壁上开凿出来的,路不宽,道路崎岖,一面是悬崖下的海,一面是紧靠的山,号称是世界十大沿海公路之一。还好对面的车辆很少,我们旅行车的老司机,车开得十分流畅,转弯时,再窄的路也不用倒车,总是一把就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路过面朝南的卡什海滩时,我们下车沿着陡直的石路走下去观看,是D400沿海公路悬崖边难得的一小块浅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继续向西,走到土耳其的西南角,费特希耶,地势平坦了许多。费特希耶海滩独具特色,两边有群山环抱,海湾风平浪静,是滑翔伞爱好者的天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帕姆卡莱(棉花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棉花堡岩石群</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棉花堡位于土耳其代尼兹利的西南部,以其天然温泉和形似棉花的岩石山丘而闻名,是一个温泉度假胜地。含有石灰岩成分的泉水,在高地结晶后,形成层层叠叠的镜面梯田,构成棉花状的岩石群和水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景区规定不得穿鞋进入石灰华梯田,看着一池池清澈泛蓝的池水,和一群群走入池中的人群,我们也兴奋地脱下鞋袜,挽起裤腿,走下了水池。刚下去是浅浅的泉水,光脚走在含有矿物质的石灰岩上,担心被滑倒,所以跟王炜手拉着手,小心翼翼。再往下走,淹没到小腿,脚底下滑溜的整块的岩石变成了一片片碎石的石灰花,刺脚、疼痛是那时唯一的感觉。要亲近这诱人的泉水,竟要忍受这刺脚的痛苦,大自然是公平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赫拉波利斯古城遗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棉花堡附近的山间,有一个著名的古城遗址,即赫拉波利斯遗址,建于公元前190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圣城,作为王室和贵族温泉疗养的胜地,建有环形剧场、教堂、浴池、房屋建筑以及墓地等,在古罗马时期达到顶峰,但在17世纪的一场大地震中被夷为平地,现在只剩下断壁残垣。沿着山路走在古城遗址,一群群精致的石棺放在地面而不是埋在地下,让我疑惑不解,查看资料后才知道,古希腊古罗马的王公贵族死后用石棺安葬,而将石棺放在山腰或山坡上,以示对亡者的尊重与敬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八、以弗所(古希腊古罗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以弗所古城遗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早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这里就出现了人类的活动迹象,公元前10世纪由雅典人开始建造以弗所城,至公元前334年,被纳入希腊帝国的版图。以弗所地处爱琴海岸附近,距离入海口不到1公里,凭借便利的海上贸易,很快发展成为地中海地区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的城市,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内,它都是古罗马帝国仅次于罗马的第二大城市。总长约两公里的遗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于地貌变迁,它的入海口渐渐被淤泥填塞,以弗所赖以生存的海洋贸易遂告终结,加上地中海沿岸频发的地震,以弗所难逃被遗弃的噩运,这座《圣经》中出现过的城市,最终沦为一片大理石废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弗所通向港口的大街,以神庙、剧场、浴室、图书馆和集市著称,剧场和图书馆在古城的醒目位置,可见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与渴望。生活用水管和污水管道都装置在大理石石板的下面,抽水马桶式的生活方式,令人惊叹。我们走在古城的大街上,跟着一队队参观的人群,看着一块块岩石或堆积在一起或散落在一旁,既感叹着古代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也看到了现代化城市对古代文明的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基督教的传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以弗所的山上有一座圣母玛丽亚的故居,据说她最后十年在此避难。以耶稣出生年为公元元年计算,公元37-48年间玛丽亚在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约翰的陪同下,曾在以弗所居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起初,基督教主要在贫民和奴隶中传布,并受到罗马帝国的敌视,基督徒数度遭受迫害,许多信徒殉教献身。直至公元313年,君士坦丁一世颁布米兰诏书,基督教才成为罗马帝国所允许的宗教。公元391年被罗马皇帝宣布为国教。从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全境广泛传播,整个地中海沿岸地区很快都基督教化了。随着公元395年东西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也开始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国王在以弗所圣约翰的坟墓上修建了一座宏伟的圣约翰教堂,从此成为基督教的圣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7世纪起,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地区兴起,许多原属于东罗马基督教教会的地区逐渐被伊斯兰征服者占领。公元1096-1291年,罗马天主教教皇先后九次组织发动十字军东征(东正教徒也参加了几次),影响了整个东地中海格局,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十字军东征的同时,也是整个欧洲基督教精神的整合时期,促成了12世纪基督教神学与西欧文化的大繁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打败并灭亡。以弗所圣约翰教堂也只剩下残垣断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希腊风情小镇(希林杰小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土耳其的西面是希腊,在历史上留下太多的渊源,希林杰小镇就是典型的希腊人居住的小镇,典型的希腊蓝白色建筑。据说,土耳其成立共和国初期,曾颁布法律,允许在土耳其的希腊人自由返回希腊,所以镇里的希腊人大都已回到希腊。目前作为希腊风情的小镇,我们能看到的是包着伊斯兰头巾的妇女在出售希腊小商品的特色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库萨达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土耳其西海岸的库萨达斯,又称为鸟岛,不是因为有鸟,而是因岛的面积小而得名。夕阳西下,我们来到了那里的美人沙滩,一对年轻夫妇带的小狗在沙滩上慵懒地享受着海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我们办理入住酒店手续时,传来了优美的钢琴声,看着大堂玻璃外金黄色的海面和透进来的夕阳,从年轻优雅姑娘的手指尖弹出的动人曲目,令人陶醉。酒店的墙上挂着一幅“103位世界面孔”的油画,大家争相辨认着我们认识的中国名人和世界名人。没想到小城的酒店竟带来了旅行中的惊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九、恰纳卡莱(古希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特洛伊古城-特洛伊木马</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特洛伊城古城,位于土耳其的达达尼尔海峡东边亚洲部分的恰纳卡莱。据测算,这座城市从公元前3000多年前就已存在,约公元500年这座城市未能逃脱厄运,被彻底毁灭。深藏地下近1500年后,德国考古学家在地下30米处发现了特洛伊分属9个时期的城市遗址,是地中海沿岸的重要古迹。伴随遗址的发现,还出土了大量文物,并流散到了世界各地。特洛伊古城于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特洛伊最出名的是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叙述的“特洛伊木马计”。据记载,特洛伊城建于公元前16世纪,是古希腊的一个城邦国。公元前1300年,特洛伊国王和王子到希腊斯巴达作客,受到希腊国王的盛情款待,但特洛伊王子却拐走了希腊国王的妻子海伦,于是国王组成希腊联军讨伐特洛伊,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进行了十多年。最后,希腊联军采用一计,让到达特洛伊海岸的希腊联军故意制造撤兵的假象,并留下一个巨大的木马。当特洛伊人把木马当作战利品抬进城里,沉湎于美酒和歌舞的时候,藏在木马腹内的20多名希腊士兵杀出木马,打开城门,里应外合,攻下了特洛伊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我们走在特洛伊古城遗址时,看到的仅是发掘出来的残垣断壁。而象征特洛伊战争的巨大木马,则站立在恰纳卡莱这个海边城市的中心广场,供人拍照留念。巨大的木马,象征着远古的特洛伊,也提醒着特洛伊人不要忘记那场战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阿索斯-雅典娜神庙遗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距特洛伊古城约10公里,便是阿索斯古城。阿索斯城位于爱琴海边,举目可见附近的希腊岛屿。公元前10世纪,古希腊人建造了阿索斯古城。在古城的山上,还存有公元前530年所建的雅典娜神庙遗址。在希腊神话中,雅典娜是位女战神,象征着智慧,掌管着法律与秩序。希腊各城邦均崇拜她,使她成为拥有神庙最多的神。当年拥有38根柱子的阿索斯-雅典娜神庙,目前遗址也仅存6根柱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古城遗址的阿索斯名人介绍中,我看到了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48年,阿索斯的国王赫米阿斯,因曾在雅典柏拉图学院跟随柏拉图,随即将他的同学亚里士多德邀请到阿索斯做管理者。3年后,波斯人入侵并占据此城,国王被折磨至死,亚里士多德也不得不离开这座城市,返回希腊,在马其顿王国担任13岁王子的老师。9年后,公元前334年这位王子即亚历山大大帝率军打败波斯帝国,统一了希腊全境,开启了希腊化时代,成了一代世界伟人。亚里士多德更是作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而名垂千古。</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十、土耳其的咽喉(海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达达尼尔海峡(恰纳卡莱之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5年2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法协约国,为实现闯入由奥斯曼帝国控制的达达尼尔海峡,以打通博斯普鲁斯海峡,进而占领伊斯坦布尔的目的,发动了加里波利之战,又称达达尼尔战役或恰纳卡莱之战。在这次登陆战中,英法协约国先后有50万士兵来到加里波利半岛,近11个月的战斗,协约国联军有4.4万人战死、9.7万人负伤;奥斯曼帝国有1万人战死、1.5万人负伤。英法联军虽投入大量军队进攻,却终未能成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英法联军共投入62艘战舰及大量辅助船只,从2月19日开始炮轰达达尼尔海峡,16艘军舰强行闯入狭窄的海峡通道,4艘军舰触发水雷,舰只慌忙撤退。4月25日在舰队实施炮火掩护下,协约国“澳新军团”展开登陆行动,在土军炮火压制下,陷入僵持局面。5月土军大举反攻,英三战列舰相继被击沉,英撤离了大批舰只,登陆军团失去火力优势,死伤惨重。8月英军再次发起登陆,但登陆后没能扩大战果,错失良机。土军急调2万人,依山设置临时防线,成功遏制了协约国军前进的步伐。11月随着初冬到来,联军冻伤严重,英国防大臣无奈下令9万联军按阶段撤退,至此,战役宣告失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土耳其军事海军博物馆,我们看到了当时的水雷、大炮、战车等战争遗物,在城堡里展示着这场战役的实物与图片解说,那是一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战役,也成了奥斯曼帝国最后的骄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岸边,停靠着一艘挂着红色新月旗的美式潜艇和放满水雷的战舰,宣誓着土耳其对黑海到地中海这一咽喉海峡门户的掌控,再一次突显着土耳其在世界格局中的战略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恰纳卡莱,韩国参与新建的大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博斯普鲁斯海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峡因紧邻伊斯坦布尔,也被称为伊斯坦布尔海峡,海峡把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布尔从中切开一分为二。博斯普鲁斯在土耳其语中是咽喉之意,两岸悬崖陡壁,形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可见其战略地位。海峡全长30.4公里,最宽处2.4公里,最窄处只有708米,最深处为80米,最浅处27.5米。海峡到黑海出海口的两岸有2座城堡,西岸的如梅利堡垒与东岸的安纳托利亚堡垒,可以共同阻断过往的船只。海峡上有3座大桥,1条海底隧道,横跨欧亚两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座7月15日烈日大桥,又称为博斯普鲁斯大桥或欧亚大桥,修筑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窄处,是第一座跨越博斯普鲁斯海峡并连结亚洲与欧洲两大陆的跨海钢索大桥。大桥北通黑海,南通马尔马拉海、地中海,是黑海沿岸国家出外海的第一关口。1973年通车,桥面6车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座法蒂赫苏丹穆罕默德大桥,由土耳其和日本、意大利三国共同承建,位于第一座大桥的北面约5公里处,桥身高出海面64米,整座大桥没有一个桥墩,远洋巨轮均可通行,是世界第六大吊桥。1988年通车,桥面8车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三座亚武兹苏丹塞利姆大桥,靠近黑海入口,是世界上最长的综合性悬索桥之一。横跨海峡的大桥与亚欧两边的高速公路相连,可以直达欧洲各国。2016年通车,为公路铁路两用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马尔马拉海底隧道,又称为欧亚大陆隧道,是世界上第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两层公路隧道,也是海底铁路隧道。2013年通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伊斯坦布尔欧亚大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吃过早餐后,从欧洲区的金角湾码头出发,乘坐博斯普鲁斯海峡游轮,一路向北,欣赏着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迷人风光和著名的欧亚大陆桥。海峡大桥东岸是亚洲,西岸是欧洲,伊斯坦布尔最初的老城区就建在西岸金角湾南部的岬角上,如今还保留着历代修建的城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坐在游船上,看着海峡两岸现代化的高楼群与古代的城堡,耸立着笔尖式的宣礼塔与清真寺,湛蓝的天空与蔚蓝的海水,远处的跨海大桥与近处飞翔的海鸥,一幕幕贯穿古今与东西方文明交融的画面出现在眼前,一个世俗的伊斯兰国家,一个有着欧洲文明印记的国土,一群群年轻英俊的面孔,一个个悠闲自得并慵懒的猫狗,一展展到处可见的红色新月国旗,都在展现着这个国家的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土耳其人喜爱“蓝眼睛”饰品,漫步在土耳其,忽然明白,土耳其的国土正像是一个被蓝色海洋所环绕的眼睛,土耳其的人民期望在一个文明民主繁荣的国度中安居乐业,这何尝不是全人类共同的期盼呢!</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4年5月30日写于上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