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峪漫行记

快乐行者

<p class="ql-block">  清峪,秦岭72峪之一,位于蓝田县东南玉山镇腰祝村和厚镇乡官道村之间。在作家贾平凹眼里,清峪就是秦岭的香格里拉!</p><p class="ql-block"> 4月下旬的周末,经驴友推荐我们一行六人去探访蓝田清峪。</p><p class="ql-block"> 根据导航提示和路人指点,我们寻得峪口。这峪口,两边高山夹峙,危崖耸立,崖壁呈黄褐色,像极两扇半闭的大门。一河从间穿过,浩浩荡荡,扬长西去。怪不得我们站在厚镇塬上关中环线路边望不见峪口,原来是悬崖峭壁在把关挡道。后询问当地人,说峪口的山崖叫黄崖,过去有苍鹰在岩壁上筑巢。</p><p class="ql-block"> 进入峪内,眼前顿时豁然开朗,两山遥踞,河面开阔,道路平坦,阡陌纵横,恰似一个“口小肚大”的葫芦形,这与我去过的秦岭其他山沟迥异,视野极其开阔,给人一种恍入“平川”的感觉。河面宽约百余米,不难想象在洪季暴雨天,奔腾而出的河水浊浪滔天、排山倒海、“卷起千堆雪”的磅礴气势。行约3公里道路分岔,左手往东通往厚镇乡北峪村,沟谷窄狭,曲径通幽,从溪流判断应该不深;右手往东南方向是清峪,经过清峪村、青峰村、高升村就到了清峪源的最后一个村落陈家院,长约20公里。</p><p class="ql-block"> 清峪,原是翻越秦岭的一条千年桐油古道,早在商周时已有雏形,是蓝武古道的重要支脉。路面宽坡度缓,车马可行,据传这条路为官府所修,所以亦成为官路,是当年关中通往河南卢氏、新丰等地的大通道。清代和民国时期,山里人担着桐油等山货,到关中换取食盐和洋布,终年就沿着这条古道,跋涉在秦岭丛山之中。据说,在清峪村,古时建有清峪庙,烟火甚旺,如今早已片瓦未留;高升村得名源于古时从南方逃难在此扎根的一户人家,主人叫陈高升,在古道边开了一家驿站,供南来北往的人们歇脚补给;峪内有一处“龙潭”,传说当年刘秀为王莽追杀至此,累疲干热,见清峪水澈,遂浴龙身而得名,等等。无奈岁月流转,世事变迁,古道已难觅踪迹。</p><p class="ql-block"> 循峪道而入,但见沟谷两边秀岭堆叠、绵延不绝,木皆高大通天;河道多石,大者若屋,小者若斗,形态各异,杂叠河间;土地平展块切,皆石块砌就护垄,形成大小不一的“豆腐块”;村庄依山据河分布,青瓦房、楼房相间,村民皆淳朴热情,见客笑迎。</p><p class="ql-block"> 沟垴一户农家门前,停好车子,惊艳之旅就此开始。</p> <p class="ql-block">  那白如雪花的白鹃梅。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清甜浓郁的花香,侵入心脾,闭上眼,嘴巴微张,婴儿般吮吸,顿时浑身三万六千个毛孔无一处不服帖,飘飘欲仙。放眼四顾,漫山遍野的花儿,在微微的山风中摇曳中,白的纯粹、白的绚烂,衬着青山绿树,格外醒目。走进细看,不高不矮的灌木树上,每一个枝头,都簇拥着七、八朵洁白的花朵,每一朵花分为五瓣,花蕊绿底黄芯,花瓣洁白无瑕,娇艳欲滴。此刻多想吟诗一首,无奈胸无点墨。徜徉在花海中,久久徘徊不前。</p> <p class="ql-block">  那清澈奔流的溪中水。或雪浪激石,或幽潭崖下,或飞瀑奔落……莫不尽水恣意也。一处小瀑布前,宽宽的水面遇到了一块硕大的石头,溪水一下子热闹的挤在一起,骤然跌落三四米,撞击在一块黄褐色的石头上,发出巨大的声音,在那石头上开出一朵白色的巨大水花,恰似一朵白莲花。错落的小瀑布,一个接着一个,恰似跳动的音符,欢快的奔向远方。不由得掬起一捧送入口中,清冽甘甜世间少有。</p> <p class="ql-block">  那千恣百态的山涧石。或巨石撑天,或小如鹅卵,或雄踞在河谷间,或堆叠在溪流中,或棱角分明,或光滑圆溜,或洁白如玉,或色彩斑斓……水边裸露出的苍岩,都穿着深绿色的苔衣。这“罩衣”好,自亘古以来千万年,还不垢不腻。</p> <p class="ql-block">  那侠骨柔情的枯藤老树。藤抱着树,树牵着藤,缠绵悱恻,似在互诉衷肠。藤说:今生与你相拥,无论天崩地裂、沧海桑田,你的怀抱就是我可以依偎的温柔乡。树说:今生与你相依,纵然历尽磨难、伤痕屡屡,也要为你遮风挡雨,牵着你共沐阳光。他们相拥相惜,清晨与朝霞同辉,傍晚与落日同醉,历经风霜雨雪、酷暑严寒从未分离。</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清峪是一位风姿绰约美女,那起伏的山就是她的骨架,那缠绵的清流就是她的血脉,那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就是她的妆颜。置身其境,浮躁的心瞬间就会平静,凡尘杂念、痛苦烦恼都会烟消云散,如涅槃重生。</p><p class="ql-block"> 在清峪,我迷失了自己。我的心留在了这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