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展风采 共学共研共成长——静安区“美”语文基地教学研讨活动

Mary

<p class="ql-block">   夏日悠长,绿意渐浓。2024年5月30日,上海市静安区初中语文实训基地——“美”语文基地学员,在上海市第一中学学习中心举行教学研讨活动,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特级教师陈美老师与基地学员市一中学杜舒雅老师,对《青山不老》进行了同课异构。此次研讨还有幸邀请到区学科带头人李高英老师进行微报告分享。上海市静安区初中语文实训基地学员、上海市第一中学语文教研组教师以及来自云南文山州到校跟岗培训的几位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p> <p class="ql-block">  教学中,两位老师都从概括文章内容入手,最后又都回到标题意义的解读上来,脉络清晰,自然流畅;均通过设计“采访”的形式来分析文本,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杜舒雅老师紧紧抓住一个“奇”字,通过“品读奇景”“理解奇人”“感悟奇迹”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对比反差中体会文章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在圈画品读文本语言时,辅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沉浸式地进行阅读、思考,入文入境,入心入情。</p> <p class="ql-block">  陈美老师首先让学生围绕标题设计问题,并让学生关注“65岁”“15年”“8条”“7条”“3700亩”等几组数字,在“工程之浩大”与“人力之微小”的对比中初步体味“了不起的奇迹”的意义。接着,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化身记者列出采访提纲;随后让学生化身植树老人,结合文本内容回答前面的提问。陈老师中心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角色互换中真正代入文本中阅读、思考,读文品味,体情悟性。</p> <p class="ql-block">  观课结束后,区学科带头人李高英老师进行了题为《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的微报告分享。李老师首先展示了多篇自己学生的日常随笔,选材多元、语言鲜活、情感真挚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接着她分享了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思考和探索:在作文教学中要赋予写作重要咖位;创作需要“留白”——从“玩”到“思”的松弛感;不同学段定位的写作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李老师的分享为我们的写作教学提供了指引,让我们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p> <p class="ql-block">  之后,杜舒雅老师进行了说课并分享了这一路磨课的历程感受。市一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查菲老师随后进行了评价,她肯定了杜老师本节课环节设计的巧妙紧凑、教态的自然大方,并感叹于陈美老师教学的游刃有余,不仅教学设计新颖,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对于文本细节的关注,对学生的回答有回应、有提炼、有归纳,对知识的落实很到位、很精准。</p> <p class="ql-block">  最后,陈美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并寄语基地学员们:语文课堂要在“真材实料”的基础上“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喜欢语文;要多读书多练笔,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厚积底蕴。</p> <p class="ql-block"> 同课异构,同望青绿;从“玩”到“思”,激发潜能。两节语文课,一次写作分享,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但带给我们的教学思考与成长是无限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撰稿:上海市第一中学 王艳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审核:上海市闸北八中 姚文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