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门堡——徐达窑

徒步者

<p class="ql-block">文字、图片: 张 桓 刘银堂</p><p class="ql-block">审 核 : 刘桂成 张天林</p> <p class="ql-block"><b>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家园和精神的象征,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几千年,是中华儿女心中不朽的丰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二山西段——</i></b><b style="font-size:20px;">拒门堡到徐达窑</b></p> <p class="ql-block">  吃了早饭,告别了房东,我俩离开拒门堡村朝长城的方向走去。六点半到了长城脚下。今天登上的敌楼刚好是山西和内蒙古的16号界碑处,长城拒门堡段的界碑也立在这里。我们把这个敌楼就定为拒门堡到徐达窑的1号楼,后面顺序。</p> <p class="ql-block"> 拒门堡——徐达窑1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2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3号敌楼 </p> <p class="ql-block"> 拒——徐4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走了两公里到了镇川堡段,在长城上看到村里的一对夫妇,正开着拖拉机在田间耕作。男人操控着拖拉机缓慢稳定地向前行进,女人踩在犁把上不停地播种,看他们配合的多么谐调有序,两口子日子过得一定很幸福美满。我在长城上跟他们打着招呼,男人向我俩挥手致意。</p> <p class="ql-block"> 拒——徐5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6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7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1号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 拒——徐8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9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2号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  这段的长城主体连续性比较好,虽然部分敌楼和墙体已经坍塌,但一直绵延不断,保持着整体向南的态势。</p> <p class="ql-block"> 拒——徐10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11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12号敌楼(为骑墙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13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14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15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到了十三边,长城在这里开始向南转了个直角弯,开始向南延伸。到这里长城边的烽火台比起新平堡那边的明显减少了许多,这是不是与那边的通关贸易有关。</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一个村庄,过去有不少人家,由于地区偏僻信息闭塞,很多人家已经搬离了,现在只有这<span style="font-size:18px;">姓吕的</span>一家村民仍坚持居住在这里。我试着与她沟通,好像有点我们之间沟通障碍,我说话他听不懂,他说话我也听不懂。我们不在一个频道上,她家的狗又冲着我狂吠,我们还是尽早离开吧。</p> <p class="ql-block"> 拒——徐16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由西向南的直角弯</p> <p class="ql-block"> 拒——徐17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3号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 拒——徐18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19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20号敌楼 </p> <p class="ql-block">  长城到了助马堡段,大约11点左右,天上开始下起雨来,我赶快拿出雨衣套在身上,今天避免不了挨这场雨浇了。</p> <p class="ql-block"> 拒——徐21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22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23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24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25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4号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  到了二十五村这段长城上,雨水逐渐大了起来,一个放羊的村民,赶着羊迎面走过来 我们邀他合了个影。</p> <p class="ql-block"> 拒——徐26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27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行走到砖楼沟段,三五个人一起赶着有四五十头牛的牛群,后面跟随着几只凶悍的牧羊犬,看到我俩过来,便冲着我们狂叫起来。一个驴友独自在长城上行走。由于雨下的正急,我们相互之间摆手示意。</p> <p class="ql-block"> 拒——徐28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29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30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31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到了保安堡段,距离长城二三百米的地方一座很大的敌楼,周围有一圈已经塌陷的夯土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墙边立着一个牌匾,上面写着“汉亭障”三个字,里面有关于对它介绍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亭障 ”,一般是指古代边塞要地设置的堡垒。左云县汉亭障位于保安堡村北1公里长城内侧(外侧既是内蒙古和林县),是世界上仅存的长城沿线的汉代烽燧,由烽台和羊马墙组成。</p><p class="ql-block"> 烽台高6米,羊马墙周长160米,北面脚下有汉代军事侦察设施——天田,长达30公里,属长城稀有遗存古董,应该定为国宝级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等。汉高祖刘邦早年就曾经是秦时泗水的一个小亭长。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p> <p class="ql-block">  离汉亭障不远处的长城上立着山西省大同市保安堡村与内蒙古和林县的15号界碑。可以说长城始终是jing蒙两省交界线,古时是汉族政权与匈奴大汗两国的分界线。</p> <p class="ql-block"> 拒——徐32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33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34号敌楼 </p> <p class="ql-block"> 拒——徐35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36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5号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 拒——徐37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38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39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长城到这里成为二道,一道我们沿着走过来的是明代修建的,另一条应该就是秦汉时修建的。明长城大多是在秦汉长城基础上修建的,有些是重合在一块的,有些没有完全重合,像似有一个分支。</p> <p class="ql-block"> 拒——徐40号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641敌楼</p> <p class="ql-block"> 拒——徐6号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  到了下午四点多,我们终于到达了徐达窑,又完成了今天人生一个小目标。我俩在徐达窑村汽车站凉亭下打开保温壶喝水歇脚,这时候一个彪悍的村民赶着一大群羊从村里走来,到了跟前仔细一看,才知道赶羊的牧民竟然是年轻妇女,让我俩惊讶不已。我问她:赶了多少只羊,她说:120只。看着她迈着矫健的脚步从我俩身边过去,让我暗暗佩服,我想:绝对女强人,真厉害!山西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妇女矫健能干,多有英雄辈出。</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徒步长城的行程就结束了,共计行走了26.01公里,爬升537米。</p> <p class="ql-block">  由于徐达窑村民没有人愿意提供食宿,所以我俩只能雇车前往十公里以外的管家堡乡住宿。</p><p class="ql-block"> 到了管家堡村,仅有一家“长城人家”的客店。</p> <p class="ql-block">  嗨!真是机缘巧合,这家饭店虽然不大,客房简单,但它可是大同市远近闻名的长城旅游客栈,老板可是全市著名的脱贫能手知名人士,已经接受过省内外七家媒体的采访,她的美名与歌声已传遍晋北大地。</p><p class="ql-block"> 她的网名叫金凤凰,真实姓名叫邓玉祥,其实真名已经多少年没人叫了,有时候连自己的亲人也忘了她的本名。</p><p class="ql-block"> 邓玉祥1965年4月生于内蒙古丰镇市,贫穷的父母,艰难的拉扯他们兄妹八人,40年前她嫁给山西省左云县管家堡村的贫苦农民庞二平。婚后二人埋头苦干种田地、养家畜、外出务工,四季劳作不辍,日子仍旧艰难窘迫。到了2008年,45岁的她又添心事,两个孩子即将高考,高昂的学费从哪来,焦虑的她已经到达了茶不思、饭不想的地步,整夜无法入睡,只能直勾勾的盯着天花板。</p><p class="ql-block"> “ 再也不能这样穷下去!”她内心终于迸发出强烈的呼唤,一个个改变人生、改变家庭的想法从她脑海中不断的跳出来。她决定拼一把,选择不走寻常路,另开蹊经,发挥自己美妙的歌喉和一手制作农家饭菜的绝技,开起了“邓玉祥”式的特色农家乐。</p><p class="ql-block"> 她的歌声和厨艺在长城沿线一炮打响,广受喜爱、远近闻名。因为她的美妙歌喉,人们欢喜的称她为金凤凰。她打理的长城人家客栈井井有条,生意火红,她还种植了20多亩农田和养殖了200多只鸡,农田收获的玉米做为鸡饲料,自己饲养的鸡供给客人们吃,都是绿色的食品,深受客人们的好评。她的经营理念和勤勉事迹,成为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样本,为十里八乡的村民树立了榜样。</p><p class="ql-block"> 她现在拿手的地道土鸡蛋、焦黄搅那糕、自酿红高粱酒备受到游客们的青睐。“小客栈”成了“大网红”,她的事迹和演唱多次在省市电视台和媒体上播放。这次我们有幸见到了这只远近闻名的金凤凰,并成了相互认可的好朋友。我觉得来这住宿真值当!</p><p class="ql-block"> 她制作的焦黄搅那糕已经在电视台上多次播放,并被著名歌唱家谱曲、作词,成了脍炙人口的歌曲。</p><p class="ql-block"> 她就是一个穷则思变、不屈不饶的典型案例,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学习的楷模。</p><p class="ql-block"> 看了她的焦黄搅那糕专辑,我提议让她给我做一些品尝品尝。她真的给我做了,我感觉是真好吃,今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29日晚于大同市管家堡村</p><p class="ql-block"> 感谢大家的关心帮助,由于美篇会员到期和手机原因,以后续篇在网名——好汉长城上编写请继续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