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希望

轻舟泛水

回到乡下,看到绿油油的麦田逐渐变成黄色,那么这个时候,就离收获不远了。是啊,作为农民来讲,我们北方地区的收获无非夏秋两季,一是夏天的麦子,二是秋天的玉米。收获季节的到来,无论多么辛苦,都抵挡不住农民心中丰收的喜悦,因为那是希望,是未来,更是每一个家庭赖以生存的根基。家中有粮,才能做到心中不慌,收获和储存粮食,那是农民生活的必需。 现在来说,机械化条件高,收获麦子不是什么辛苦费力的工作了,几个小时就可以颗粒归仓,圆满完成夏收任务。可是以前来说,就是上世纪80-90年代吧,夏季的收获,那可是相当辛苦的,我记得整整下来,几乎得用上半月二十天的。没有过种地经历的人,是体会不到这种既充满希望又伴随劳累的感觉,可以说是苦与乐并存。芒种时节,天气异常干热,这种天气的好处就是十分有利于麦子成熟,在火辣辣的太阳的加持下,一个个麦穗昂着头,颗粒饱满,好像在催促着人们赶紧来收割吧!当然了,收获麦子,最主要的工具是镰刀。天刚蒙蒙亮,太阳还没有完全出来,田地里相对凉爽,早早吃口饭,挎着镰刀,带一瓶水,就开始一天的收获了。猫着腰站到田间,一人两垄麦子,挥舞着镰刀,那种割麦子沙啦啦的声音充斥在周围,只顾着加快速度向前冲锋,背后是一堆堆被割下的麦子。烈日高悬,暖风熏面,这个时候的农民,一个个都像极了勇猛的战士,哪怕汗流浃背, 哪怕腰酸背疼,哪怕口渴的都不顾上喝一口水,这些困难,都抵挡不住收获的激情。 其实,在完全收割小麦之前,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压场,这是为了小麦脱粒而用的。一般是在收割小麦的前三四天,选在地头挨着路的一大片位置,先把这里的麦子割下来,形成一个圆形的空余大场地,平整以后,就可以使用了。那些收割完毕躺在地垄里的麦子,一车车被运送到这里,然后就是开着拖拉机拉着一个大碾子,在这些厚厚的麦子上开始转圈,碾压一会儿,给麦子翻翻,几番下来,麦穗上的颗粒基本完全脱离。这个时候的主要工作就是一边堆积粮食,一边堆积麦秸杆,等成堆的小麦如同一个小山丘一般亮相麦场,那麦秸秆也一样耸立旁边,堆积麦秸秆农具叫叉,有木叉,有铁叉(铁叉也是木柄)。可能以为,麦子脱粒了,收获工作完成的差不多了,其实不然,刚压出来的麦子混合麦糠,那关键的一步就来到了,扬场。这是最需要天公作美的时候,千万别下雨,风和日丽的天气再加点风,勤劳的农民就开始扬场了。这时候,又一个工具出场了,那就是木掀。黝黑的臂膀,粗壮的双手,紧握着木掀,铲起麦子迎风挥洒到空中,那是相当技术的活儿。当一铲子麦子飞到空中时,伴随着风的到来,瞬间麦粒和麦糠有了分离,麦糠迎风飘去,而粒粒饱满的麦子则留了下来。 接下来的操作就到了下一阶段,那就是给麦子装袋了。扬场结束以后,麦子也就剩下“本尊”了,农民会拿出来好多洗干净的化肥袋子,家庭成员多的,开始了两人一组的装麦子了。一人给化肥袋撑开口,一人拿着簸箕开始装,袋子快满的时候,就拿出塑料绳给口扎紧,这满满的一袋麦子就算完工了。然后在麦场间,就是一袋袋码放整齐的麦子,下一步就是把这满满的收获运回家中。那个时候,大部分家庭还没有拖拉机,有的还是用排子车,一车也就是装个十袋子左右,离家很远的田地,这么来回一趟也是非常辛苦,往往需要一个人拉车,一个人推车,因为走到坑洼不平的路段,一个人拉着这么多麦子,根本过不去,可见,收获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麦子拉到家中,这也只是完成了田地里的任务,这一袋袋麦子还要爬着梯子肩扛到房顶上,开始下一轮工作,晒麦子。因为从地里收割的麦子虽然熟透了,但是还含有微微的水分,这个时候是不能磨面粉的,等到把全部的麦子都扛到房顶上,再把麦子均匀地摊开,继续接受烈日的暴晒,直到每一粒麦子都被晒干水分,牙齿一咬,干蹦的硌牙,那就到火候了。晒麦子也非常麻烦,因为夏天多雨,每天傍晚需要把摊开的麦子收拢起来,木耙子,木掀,扫帚这些工具一一在列。等到把麦子在房顶上堆好后,以防万一,为了防止大雨的侵袭,还需要用塑料布覆盖起来,如此需要往复好多天。 麦子都完全晒干了,那就在房顶上继续把麦子装到袋子里,然后再爬上那晃悠悠的梯子扛下来,这样又是一番辛苦的劳作。收获到尾声了,不过这还不算颗粒归仓。那个时候,每家每户都有几个大瓮,有陶瓷的,有水泥铸的,干巴巴的麦子倒进瓮中,盖上大盖子,密封好,这才算完成了收获,这才是真正的颗粒归仓。当然了,这么辛苦劳作出来的麦子,也不是完全归农民的,在取消农业税之前,农民家家户户需要交公粮,一般都是按人口收公粮,这是有定数的,无论收成好赖,都需要交的。那时候,每个乡镇都一个国家建造的粮站,那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单位,在城乡二元体制分割的时候,农民是真正辛苦的农民,种粮食交公粮,供给着城市人口的用粮吃喝和国家的战略储备,自己辛辛苦苦中来的粮食,其实除了交公粮以外,留下的粮食也基本够吃,所以根本没有余粮再拿出来卖钱了。那个时候,村大队喇叭一喊,某某日开始交公粮,村大队会计就拿着名册,开始了每家每户的粮食称重,然后就是几家一组,带着丰收的粮食,装上拖拉机,运送到乡镇政府的粮站,这就算完成了交公粮的任务了。由此可见,农民的生活是非常的辛苦,虽然面对收获,充满喜悦,但是也充满辛酸,能够真正过上的温饱日子,掐指算算,真的还没有多少年。 麦季的尾声,除了这些工作以外,还需要抓紧时间翻耕田地,撒上化肥,种上玉米,然后熬几个黑夜,把田地再灌溉一番,这才算是告一段落。这些逐一上场的农具,诸如镰刀、木叉、铁叉、木掀、耙子、簸箕等等才能“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等待他们的就是来年的光临了。回头想想,农民的收获真的不易,当吃到嘴里的馒头,嚼起来麦香浓浓的时候,我都会回忆起多年前夏季的收获场景,那真是深深地记忆,每一个环节都令人难忘。时代好了,我们吃饱穿暖了,但是仍然不能忘记农民的辛苦,他们不仅为家庭,也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站在国家的层面上来看,他们也称的上是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