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的《新绛乡音》(副本)

舸斋闲人

<p class="ql-block">《新绛乡音》是新绛县委宣传部主管,新绛县文联主办的双月刊杂志,办刊总旨是″寄托乡情,守望乡梓,荣耀乡贤,共圆乡夢"。我只所以能接触到这份杂志,起因还得从上网说起。五、六十年代初,我曾在新绛生活多年,和新绛有种特殊感情,所以网上有关新绛的信息,总想多看几眼,无意中,发现有位网名叫《绛玉坊主人》的同志,办有一个《我在新绛等你》的专栏,目的是: 探寻绛州历史人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许多珍贵的老照片和该县古今文物遗迹的介诏和征集,同时配有详细的说明和讲解,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兴之所至,常常给以美赞和点评,并就我之所能给予一些补充和纠偏,从此,我们就有了文字方面的交往,《新绛乡音》,是他推荐给我的,并通过他的帮助,我有幸成为该刊认可的固定增阅者之一。当再次翻阅我们交流过的一些网页时,觉得许多东西,实际都是我的人生长河中,一朵又一朵浪花,是我成长道路上,不可抹去的真实印迹……惰于重新书写,现将原网页一些段落摘录并附后,很可能牛头不对马嘴,但蛛丝马迹中,也可窥见出,我曾有过的岁月……。绛玉坊给我的回复,可分四个方面,(1),″感谢您对&lt;我在新绛等您&gt;的支持鼓励。感谢您对新绛的眷恋和热爱。新绛欢迎您,有机会回新绛,我带您转转。咱们新绛老干局席局长,他邀请您有时间回来看看"。(2),″我也是新绛中学毕业的,我们是225班,96年入的新绛高中。我母亲是59年出生,也是新绛中学高中毕业。"。(3),"咱新绛现在印发《新绛乡音》,您给我地址,每期给</p> <p class="ql-block">您寄过去。(4),"感谢让我分享,您的学生时代难忘经历,满满的回憶,新绛是您永远的家。"……新绛是我的第二故乡,那里有我读书的母校和同学少年,青涩年华终生难忘,《我在新降等您》所录制的视频以及刊发的怀旧老照片,勾起我许多记憶。我是新绛中学初中部44班,五九年毕业的学生,当时校长是杨向民,书记柴正平,教务主任姓安,总务主任姓史,班主任姓支……。我们那代人,现在都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中间出差,回过新绛几次,老同学聚餐,当时的场面还记忆犹新。也不知道他(她)们的现状可好,真的很想他们!真想再回去看看,但是走不动了,八十多岁的扶杖老头,存在脑子里的只有回憶了……五八年大闹钢铁,新绛中学学生开赴乔沟头,负责给后山修路,实行军事化,我校是一个团的建制,教学班都改为排,许多红旗班主任进校,我们的营长是个转业军人,检查学生打炮眼时,炸药爆炸牺牲了,因几个月一直在南阴处修路干活,我得了痔疮。因面临毕业,我们班提前回校。当时吃的是和子饭,馒头由各班学生轮流回学校用平车拉,当地人养羊多,还杀羊帮我们改善生活。回校拉馒头路过鼓堆温泉,远远就能看见热气腾飞。后山炼钢铁给养全靠人背,背粮的人常常因为劳累</p> <p class="ql-block">病倒在半山腰,为此我校校医还因救人立了大功……琐碎的记憶太多了,亲身经历怎能忘记呢?当时学校教师大多都是旧知识分子,新分来的大学生不多,记得有一个叫刁呜可的老师是分来不久的大学生,他教高中部,和县广播站北京来的女广播员恋爱,但不久被划为右派也吹了。当时,大学参加反右,高中学生开展反三坏,初中学生只参会不介入,当时的辨论会不是在大礼堂(大堂)就是在刚进校门东边的空场子里……现在的运城市文工团,它的前身是候马市文工团,五八年,新绛、曲沃、(汾城?),三县合并成立候马市,有彭真支持,前景很好,一切规划、机构都是按照新兴城市在运作和不断完善,文工团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立的。人员主要来自新绛中学有演出天赋的学生和部分小学教师。我班女同学孟凤茹后来演刘三姐,一炮走红,记得还有德义堂药房郝家两姐弟。新绛中学当时的音乐教师是杨鹤云(?),是从国家某歌舞团下来的,培养了许多这方面人才……那时的大龄学生很多,有一个老师的爱人就在我们四十四斑,记不清了可能姓郭,还有新纺一些家属也插在我班,有学藉没有不清楚。红旗班主任里有一个叫姚望科的老师,是我父亲五三年在新绛县税务局当局长时的青年干部,刚从行政干校分过来的,也是我们南县人(当地人把运城以南几个县的人称为南县人),我一直称他为"哥",他结婚时,我还跟着那些年轻干部淘媳妇,他到中学工作后,我们的关係变了,虽然他仍叫着我的小名,但我再也不敢在他面前淘气了。五七年学校买了一辆摩托车,一直放在电工房门口,我还骑在上面照了一张像,像片现在还在。早期父亲的税务局,有一个叫邢满喜的青年干部,运城人,胖子,多才多艺,拉京胡自拉自唱。还写一手好字,在机关刻钢板。后调县文化馆,我常去他那里在二楼打乒乓球。那时税局的干部都是在外办公,也就是在商户中间查税收税,不像现在,商家都必须在政务大厅办理税收业务。我父亲担任副县长后,唯一特殊的地方就是有一辆自已专用</p> <p class="ql-block">的公家自行车。到候马担任副市长后,办公室第一次才有了沙发。父亲后来调往候马师范任校长,再后改任教干校(现教育学院校长),转入教育系统直至离休,我们也离开了新绛,后我也在曲沃中学上了高中……《新绛乡音》第二期收到。谢谢新绛亲人的关怀。我一生中,在运城生活过五年(48年一53年),那是运城刚解放,父亲跟随地委副书记冯佩文,筹办党校,并担任行政科长,目的是培养土改干部,以便尽快在全运城专署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同时兼顾南下新解放区的干部短缺,父亲把我带在身边,是为了能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条件,当时是供给制,我每月享受半袋小米的补贴。新绛七年(53年一60年),退休后跟儿子在北京生话了九年(02年一11年),三次异乡生活,说心里话,还是和新绛的感情最深,运城五年,可以说还是孩提时代。北漂九年,却是三观成型的暮年。而新绛七年就不同了,青春少年,正是认识社会,从懵懂走向成熟的人生黄金阶段,新绛情怀,让我定格在无法改变的日后岁月里。青葱岁月,对万物的好奇,对未来的期盼,就连情窦初开……这些都是在新绛出现过的最最美好的瞬间。我的人生在临猗,但起步却是在新绛。人们都奇怪,老雷的根在老家,同龄人中却没有同学,原因就在这里。見了新绛人就想搭讪,网络上新绛的信息就想多浏览几眼……。唉!这么多年了,心,似乎还畄在新绛。 雷 波 2024年5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