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春天,儿子领着老婆孩子去两趟麋鹿苑。回来说挺有意思的,在群里发了照片。掌柜的也领我去看了一圈儿,时间有限,体力有限,只是简单走走看看。</p> <p class="ql-block">麋鹿苑有专门记录麋鹿的古往今来的廊桥,对麋鹿感兴趣的人可以之为线索查阅资料典籍。</p><p class="ql-block">我原来对麋鹿认识只限于诗经,《诗经》有《鹿鸣》,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云云。原来以为是梅花鹿,后来,仔细阅读才知道不是。中国古代书籍里说的鹿,指的是麋鹿。</p><p class="ql-block">文献记载,麋鹿是中国特有的,在西周以前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分布广泛,它们有群居的属性,故古代文人骚客呼朋引伴以麋鹿来比兴,《诗经》里多有记载。</p><p class="ql-block">也许是好聚集的属性所至,麋鹿到西汉时在中国大地上就已大部分消失了。因为,找到就被人集体扑杀殆尽。之所以得以幸存,还要感谢元明清的统治者为满足狩猎的欲望设立围猎场来饲养麋鹿,才得以使得麋鹿从古代走到如今。其中,法国神父戴维到北京传教时,发现麋鹿,进而买通清朝官员运出麋鹿落户欧洲,继而麋鹿被世界动物学界知道,到八国联军进京时,麋鹿又成了战利品被成批的运走。当时,是坏事,后来又回归祖国,也是麋鹿命不该灭吧。</p><p class="ql-block">这其中有好多外籍爱鹿人士,做出许多贡献,自有资料一一记录。</p> <p class="ql-block">现在,国内有四个麋鹿栖息地。北京的南海子湿地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从中国古代麋鹿成群,到后来被圈养供人狩猎,到现在被养尊处优的被保护,麋鹿终于熬上“至尊”了。也应验了那句老话:物以稀为贵。</p> <p class="ql-block">其实,麋鹿与大雁是湿地的主要动物。大雁,又名鸿雁,也喜群居。只是大雁志向高远,每年的迁徙使族群得以保全。</p><p class="ql-block">南海子公园当初大概也打过大雁的主意,可惜大雁不懂人意,到时间该走,拍拍翅膀就起航。</p><p class="ql-block">无奈有人想到了孔雀。</p> <p class="ql-block">公园管理者排解麋鹿们的寂寞了吗?还是麋鹿不解孔雀情?这都是人类的异想天开罢了。</p><p class="ql-block">这些孔雀🦚时不时的飞上树梢,确实引得来看麋鹿的游客驻足仰视。</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桥上,远远的看麋鹿悠闲地吃草游荡,想到了湿地的常客大雁。有些人就像这些麋鹿一样,懵懵懂懂,有吃有喝就行,至于未来如何,全靠命运的安排。</p><p class="ql-block">有些人像迁徙的大雁,一代代艰辛的努力,就是不改自己的本色。</p><p class="ql-block">有些人像孔雀,被物质条件牵引寻找居所。</p> <p class="ql-block">南海子湿地不能一年四季留住大雁,便囚禁了几只孔雀来做噱头。岂不知,有几个人是来看孔雀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