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旷古烁今立禅林,</p><p class="ql-block">巍峨壮丽响梵音。</p><p class="ql-block">大道金光拜玉骨,</p><p class="ql-block">盛世佳年识佛心。</p><p class="ql-block">……谒法门寺</p> <p class="ql-block"> 在距离古都西安110公里的陕西宝鸡市扶风县有一座千年古刹,它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是佛教文化的璀璨瑰宝。它就是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受到举国仰望,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法门寺。这座古老的寺院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沉浮,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更迭,成为一个神圣而庄严的佛教圣地。</p><p class="ql-block"> 今年5月9日,我第一次走进了法门寺。</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法门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2009年5月建成的占地1300亩包括山门广场、佛光大道、合十舍利塔及众多雕塑组成的佛文化景区;二是唐代风格的旧址建筑群(法门寺院和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位于佛文化景区山门广场的佛光门进入。佛光门高大宏伟,气势壮观,门顶高悬“佛光”二字,表示佛法宏大,普渡众生,给人以光明。山门广场的设计大气恢宏,山门及两侧回廊围合的广场面积约15万平方米,体现佛学及中华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p> <p class="ql-block"> 进入佛光门,映入眼帘的是静心池。池水清澈,水雾弥漫,宛若祥云,让人心安气闲,平心静念。池内14朵莲花象征高雅圣洁,池的两侧设有圣兽(青狮和六牙白象)。正对的则是般若门,般若二字为梵音音译,佛教中般若是无上智慧的意思,般若门代表了知世间一切真理的大智慧。</p> <p class="ql-block"> 第三道门是菩提门。菩提门是觉悟的意思,它代表着踏上修行之路最终达到超凡脱俗觉悟的境界。 </p> <p class="ql-block"> 菩提门后有十八罗汉塑像。塑像高大雄伟,在蓝天苍松映衬下,动感十足,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圆融门是法门寺佛文化景区的第四道门,它只有门柱,没有横梁,造型独特。这种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因此被称作圆融门。</p> <p class="ql-block"> 走过的四座大门不仅高大辉煌,也各自承载着佛家内涵和寓意,行走其中,尊崇之意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走过四座门,眼前就是宽广的佛光大道。佛光大道长1230米,宽108米,象征着由世俗走向成就的修行之路。佛光大道是景区景观的主轴,远远望去净清庄严,南低北高,直通合十舍利塔。因南北落差,使人有一种朝圣的感觉,体现为了一种信仰,不断攀登,境界不断升华的过程。大道分为主道和辅道,主道上陈列的是十尊菩萨和经幢,而东侧辅道的佛陀胜迹展示了佛陀由凡入圣的过程,西侧辅道的法界源流则展现了佛教在世界特别是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过程。宽广明亮的佛光大道,金碧辉煌的造像渲染了佛教因缘所产生大法的根本思想。</p> <p class="ql-block"> 走至佛光大道观音菩萨处,我们向东行,来到法门寺院。</p><p class="ql-block">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公元147-180年),距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因供奉有释迦牟尼佛真身指骨舍利而闻名于世,有“关中塔庙始祖”之誉,古称阿育王寺。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易名“成实道场”。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高祖李渊敕名“法门寺”,沿用至今。自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唐高宗首次迎奉佛指舍利至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唐僖宗送还佛指舍利,唐代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法门寺佛指舍利。</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法门寺是1987年依唐代建筑风格重新修建的,占地120亩。</p> <p class="ql-block"> 首先看到的是山门,山门为仿唐建筑,中门上悬“法门寺”的匾额,门前的两只镇寺石狮也尽显唐风,雄健威武。山门后悬挂“护国大圣真身道场”,彰显了皇家气派。山门也被称为“三门”,三个门中间大两边小,中间的是空门,两边分别是无作门和无相门,我们一般把出家称作步入空门,大概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山门后就是普光明殿(前殿),内供毗卢遮那佛,即佛祖的法身佛,手结智拳印。</p> <p class="ql-block"> 终于见到了真身宝塔。法门寺因供养佛指舍利而建塔,因塔而成寺。据传,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84000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所以最初法门寺名为阿育王寺。从1800年前“圣冢”到隋唐修建木塔,至明隆庆三年 公元1569年)木塔倒塌,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又重新建成八棱八角十三级砖塔。1981年阴雨连绵,宝塔半壁坍塌。经报请中央政府同意,1987年重修法门寺真身宝塔,从而发现了塔下地宫,佛指舍利与2499件大唐国宝重现世间。1988年依明塔原样复建真身宝塔。</p> <p class="ql-block"> 真身宝塔后面是大雄宝殿。法门寺大雄宝殿的建筑风格雄伟壮观,展现了佛教建筑的精致和庄严。作为寺庙的正殿,它供奉的主要是释迦牟尼佛像。</p> <p class="ql-block"> 从法门寺院出来后进入法门寺博物馆。“地宫一开,便是半个盛唐”。真身宝塔下地宫出土的文物大多在此展出。法门寺博物馆是国内首座以大唐宫廷珍宝和佛教艺术为馆藏特色的博物馆。国宝级文物数量和等级以上文物数量占馆藏文物的比例,在国内博物馆中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 “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是法门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锡杖全长196.5厘米,重2390克,敕造于唐咸通十四年(公元874年),是唐懿宗为迎送佛骨舍利而造。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体型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整件锡杖金光闪烁,熠熠生辉。它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被誉为“世界锡杖之王”。</p> <p class="ql-block"> 珍藏佛指舍利的八重宝函,是世界上发现最精美、层数最多的宝函。</p> <p class="ql-block"> 如冰似玉,无水似水的秘色瓷,其制做工艺早已失传,每一件都是国宝。</p> <p class="ql-block"> 鎏金铜浮屠,成为法门寺博物馆珍宝阁建筑设计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藏品,件件都是珍品,价值连城,令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博物馆,我们又走上佛光大道,走向合十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 走上六度台阶,便到了万人广场,万人广场中间有三个水池名为三净池,分别是净身、净口、净心。意为要约束行为,净化心灵。</p> <p class="ql-block"> 合十舍利塔庄严肃穆,气势恢宏,供奉着世界唯一的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合十舍利塔的造型,为双手合十,表示了佛教的仪式特点、基本理念和人类追求和平的基本意愿。合十舍利塔塔高148米,“1”表示佛祖与众生无别,佛陀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的佛陀。“4”和“8”是夏历四月初八,为佛之诞生日,它象征着和谐、安康、国泰民安的旷古盛世。合十舍利塔共六层,分地面及地宫部分,自上而下,供奉着三身佛和各方菩萨等佛教文化景观造型。佛祖真身指舍利存放于舍利塔地宫中厅,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法定节假日及佛教节日才升起展示,它会让瞻礼者得到心灵的净化,感悟人生的和谐与光明。</p> <p class="ql-block"> 法门寺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佛教的庄严神圣。今天的法门寺既保留了古老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元素,成为一座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p><p class="ql-block"> 走进法门寺,不仅加深了对灿烂的中华文明的理解,也使自己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和净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