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家乡这边独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b>看到《秦王岭村史》征文,我心潮澎湃,很想把自己的家乡赞美赞美!</b></p><p class="ql-block"><b> 但我迟迟不敢动手,唯恐我笨拙的手,亵渎了家乡的美丽和荣光。不过我也清楚,宽容、朴实的家乡,是不会嫌弃一个深爱它的游子的。家乡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变化,眼下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b></p><p class="ql-block"><b> 曾记得昔日的秦王岭,乡村面貌多少年来一成不变,村民们总是梦想着有朝一日会发生巨变。</b></p><p class="ql-block"><b>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和四十年代初,由于战乱和荒灾,河北省有几户人家为了生存,便从老家一路逃荒来到山西省交口县回龙乡西部的一个小山庄。这些人家刚来到这个山庄,举目无亲且居无定所,于是自己动手,每户打了两间土窑洞暂居下来。</b></p><p class="ql-block"><b> 到了1978年,秦王岭这个村已经由四十年代的几户人家发展到100多户500多口人,居住还是土窑洞。到了1979年,后头庄村民张学义率先在自家土窑旁建起三孔砖窑洞,紧接着村干部孙长旺就在前头庄建起五孔砖窑洞。这样,一发而不可收,改革开放仅十多年时间,砖窑就全部取代了土窑。</b></p><p class="ql-block"><b>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和本世纪初,秦王岭村进入了第二个房屋改造期,一层、二层和三层钢筋混泥土建筑拔地而起。钱多的人家建五间或六间,钱少的人家建三间或四间。少数几家,还修起了别墅式房屋,厨房、卫生间和上下水一应俱全。</b></p><p class="ql-block"><b> 几十年前人们所梦想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不在话下,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和微波炉等电器,都成了寻常之物。可以说,住的方面,不少家庭即将赶上普通城市居民的水平。</b></p><p class="ql-block"><b> 日常生活四件事,衣食住行,衣食上的变化有目共睹,无需我赘述。</b></p><p class="ql-block"><b> 谁能说,农民的生活不是越来越富裕、越来越好呢?但是,当巨变真正发生的时候,又发现巨变并不如当初想象的那么美好,一些美好的东西随着巨变一去不复返了。我儿时的游乐场,勤劳的李根成和杨世勇二位老人亲手用石头修建起来的地道,南背坡底的柳树林,村前村后的桃树、杏树和梨树,荡然无存;村子门前白石崖、秋树坪和八角渠上百亩的高产土地,以及门前常年流着一股清水的河流,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四十多年前,男人们清晨到河里担水,妇女们中午到河里洗衣,孩子们下午到河里洗澡、戏水......那个我生活过四十多年,环境优美、趣味无穷的秦王岭,现今几乎无迹可寻了!</b></p><p class="ql-block"><b> 由下乡干部、后升任为县革委主任的梁好义一手策划,由村支书李银贵和大队主任孙长旺率领村民建造起来的层层大寨田,如今也退耕还林了。</b></p><p class="ql-block"><b> 交通方面,穿村而过的公路,也从沙石路变成了柏油路。赶集、进城,由基本靠步行,变为自行车、摩托车,再变为公交车和私家轿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村上高中的学生要到一百二十里外的县城,只能赶每天唯一一班客车,误了车就只能架山步行。如今,每隔半个小时就有一趟公交车直通县城。除此,每天路经我村通往各地的客车就有十几趟,其中,单通往省城太原的客车就有四趟,这样便利的交通出行条件,在我省不少乡镇所在地都达不到。</b></p><p class="ql-block"><b> 说实话,想起从前农村生活的贫穷无望:风吹日晒,男人们辛苦一整年,基本上只能求得一家老小的温饱,有的连口粮款都挣不够;农民的儿女,基本上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此时,我收起对往昔的思念,由衷地发出呼唤:农村,还是今天好啊!</b></p> <p class="ql-block"><b> 今日的秦王岭已今非昔比,在历届村民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它的巨变还突出表现在另外一些方面:</b></p><p class="ql-block"><b> 由台商王永庆投资兴建的明德六年制小学,解决了秦王岭村和周边村庄,以及天马公司职工子弟共二百多名学生的上学问题,减轻了家长外出租房供孩子上学的额外负担。而近日我听说“秦王岭明德小学已经撤了”,这个消息真是让我悲痛。十几年前把周边村的小学都撤了,仅剩下秦王岭明德小学,本村的孩子在自家门口上学,这让身为家乡的我很是自豪。如今村里的学校给撤了不是更加剧了我村人口的外流和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吗?痛定思痛,其实国家这么做也是有好处的,可以集中优秀师资力量,先进教学设备,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缩小农村与城市教育差距,应该也不是件坏事。</b></p><p class="ql-block"><b> 村里建起了可容纳几百人享用的理事厅,为本村红白喜事提供了方便。又引进天马公司、泽宏煤化和天池选矿厂,为村里部分剩余劳动力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拉动了秦王岭车队的迅速发展,货车由前几年刘来成父子养的几辆,猛增到一百五十多辆,为广大运输专业户打开了致富门路。</b></p><p class="ql-block"><b> 引进驻村企业和运输业的迅速壮大,是该村村民走向致富之路的重要条件。大多数家户,不是大车就是小车,不少家户既有大车又有小车;水泥路通向村民家门口;接通了自来水,解决了全村人畜吃水的困难;进行了二次农网改造;装上了宽带,看上了闭路电视,坐在家里,便可尽知天下事。</b></p><p class="ql-block"><b> 村民们在闲暇之余,还可以到理事会跳广场舞,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b></p><p class="ql-block"><b> 秦王岭每年都有考上大学的学生,马永强和郝军军获得博士学位,郝丽萍、孙叶荣和马永丽等获得硕士学位;涌现出张双柱和郝晓峰等国家公职人员;涌现出爱好文学并擅长书法的李双柱、李国柱兄弟;还涌现出孙富廷、童俊宝、张海清、孙桂文、孙富祥、史保成和刘耀伟等中小企业家;在其它行业创业的人才也是层出不穷。</b></p><p class="ql-block"><b> 如今的秦王岭,村民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完全改变了过去的生产生活方式,衣、食、住、行处处展现了迷人的风彩,这富裕的物质生活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不正是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和祖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真实写照吗?</b></p><p class="ql-block"><b> 家乡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秦王岭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富饶!</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