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当代文献史料中心捐赠父母革命史料

星光熠熠

<p class="ql-block">  5月29日,收到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当代文献史料中心快递来的《捐赠证书》,至此完成了向贵研究院捐赠父母革命史料——文献资料之举。</p> <p class="ql-block">  《捐赠证书》</p> <p class="ql-block">  尊敬的邢光先生:</p><p class="ql-block"> 承蒙您为本中心捐赠邢西彬、王雯文献资料:</p><p class="ql-block"> 《邢西彬文集》及电子文档</p><p class="ql-block"> 《我从泰山来》及电子文档</p><p class="ql-block"> 口述历史视频片《徂徕山红旗飘——山东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老战士邢西彬口述历史》</p><p class="ql-block"> 口述历史视频片《沂蒙精神莒南情——抗战老兵王雯口述历史》(上、下集)</p><p class="ql-block"> 至为铭感,中心会妥善保管和善加整理编目,并提供给学界研究和学术展览之用。</p><p class="ql-block"> 谨呈此证,以兹永存。</p><p class="ql-block">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当代文献史料中心</p><p class="ql-block"> 二0二四年五月二十七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07年印制完成的《我从泰山来——参加革命七十周年纪念 邢西彬》文集。</p> <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印制完成的《邢西彬文集》</p> <p class="ql-block">  《邢西彬文集》装帧设计,封底图为战国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青铜鹿角立鹤,系2011年2月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艺术博物馆展出现场所摄。</p> <p class="ql-block">  《徂徕山红旗飘——山东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老战士邢西彬口述历史》视频片,共六个篇章(总时长88分钟):</p><p class="ql-block"> 第一篇、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第二篇、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创刊;第三篇、战斗在中共山东滨海区党委机关报《滨海农村》印刷厂;第四篇、南下南下;第五篇、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报《中原日报》印刷厂战斗历程;第六篇、武汉接管国民党印刷业、创建新政权印刷工业;祝愿篇。</p><p class="ql-block"> 筹划、撰文:邢光 </p><p class="ql-block"> 解说、旁白:邢航 </p><p class="ql-block"> 采访、拍摄:中共山东莒南县委党史征集办公室、莒南县广播电视台 </p><p class="ql-block"> 制作:武汉中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 二0一九年三月</p> <p class="ql-block">  《沂蒙精神莒南情——抗战老兵王雯口述历史》(上、下集),共五个篇章(总时长86分钟):上集,第一篇、抗日烽火岁月;第二篇 、参加革命;下集,第三篇、 南下南下;第四篇、 武汉接管;第五篇、 电影事业谱新篇;祝愿篇。</p><p class="ql-block"> 筹划、撰文:邢光 </p><p class="ql-block"> 解说、旁白:邢航 </p><p class="ql-block"> 采访、拍摄:中共山东莒南县委党史征集办公室、莒南县广播电视台 </p><p class="ql-block"> 制作:武汉广视通影视公司。</p><p class="ql-block"> 二0二三年三月</p> <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父亲阅读《邢西彬文集》。</p> <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父母阅读《邢西彬文集》。</p> <p class="ql-block">  父亲邢西彬1940年代初八路军照。</p> <p class="ql-block">  1946年父亲邢西彬(后右三)与中共山东滨海区党委宣传科及机关报《滨海农村》报社战友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49年12月父母摄于武汉。</p> <p class="ql-block">  1958年父亲邢西彬时任武汉电影制片厂副厂长,赴上海电影局接洽支援武汉电影制片厂事宜于长江轮上的留影,背景已可见上海苏州河畔上海大厦。</p><p class="ql-block"> 1961年武汉电影制片厂与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故事影片《洪湖赤卫队》家喻户晓。</p> <p class="ql-block">  1965年父亲邢西彬时任湖北省文化局电影处处长参加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78年,父亲邢西彬(右三)时任湖北省文化局副局长、湖北随县擂鼓墩古墓发掘领导小组组长,发掘战国曾侯乙墓出土2400年前战国编钟等,后又进行战国编钟的科学复制。此为1978年5月22日于擂鼓墩古墓考古发掘现场留影,右为时任武汉军区副政委张玉华,中为考古学家、考古队队长谭维四。</p> <p class="ql-block">  1979年4月父亲邢西彬(右三)接待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元帅视察湖北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1984年12月,为庆祝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协议签订,父亲邢西彬(时任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与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同率文物展览代表团、携曾侯乙墓部分出土文物、擂鼓墩二号墓出土编钟赴香港展出。此为父亲出席香港中国文物展览馆开馆暨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览开幕式于香港中国文物展览馆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2014年春为父亲摄于居住小区。</p> <p class="ql-block">  2019年3月,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十大抗日武装起义(暂名)》文献纪录片摄制组专程到武汉访谈父亲邢西彬,访谈现场为父亲摄。</p> <p class="ql-block">  母亲王雯1948年11月摄于郑州</p> <p class="ql-block">  1957年母亲王雯毕业于中南工农速成实验中学。</p> <p class="ql-block">  1980年代母亲王雯湖北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党委副书记、副经理任上摄于南漳县。</p> <p class="ql-block">  2014年春为母亲摄于东湖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2018年为母亲摄于居住小区。</p> <p class="ql-block">  2019年3月,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十大抗日武装起义(暂名)》文献纪录片摄制组专程到武汉访谈父亲邢西彬、母亲王雯,访谈现场为母亲摄。</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新建的山东老战士纪念馆完成陈列布展开馆,纪念馆二楼第四展区:“北上南下 开辟新区”之“南下——多批次山东干部随解放大军南进”板块陈展父亲邢西彬、母亲王雯南下中原革命事迹。</p> <p class="ql-block">  2015年9月父母同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  2019年9月父母同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父母同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父亲时年在党82年,母亲在党75年。</p> <p class="ql-block">  此次同时捐赠的有邢光著《思絮的快乐》六卷集文集及电子文档。</p> <p class="ql-block">  邢光著《思絮的快乐》六卷集文集,2008—2015年印制。</p> <p class="ql-block">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主体建筑</p> <p class="ql-block">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p><p class="ql-block"> 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致力于完成以下四方面工作:首先是形成“四史”(政务名词,“四史”指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研究高地;其次是构建高端资政智库平台,致力于从中外历史中汲取智慧,有效地在第一时间把扎实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意见,以更好地服务于党委、政府决策机构,为国家提供多视域、跨学科、多路径、重实践的智力支持;同时也是高校学生“四史”培训平台,为基础教育界培养优秀的“四史”教育人才;它还是服务大众的大型“四史”数据平台,推动学术研究,并将服务社会,形成全民“四史”学习教育的长效机制。</p> <p class="ql-block">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当代文献史料中心。</p><p class="ql-block"> 当代文献史料中心成立于2014年10月,是在汇总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和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多年收藏文献史料的基础上,由华东师范大学和东方历史研究基金会共建。2006年,当代文献史料中心并入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文献史料中心以中国当代民间文献史料、社会主义国家历史文献史料以及中国周边国家历史文献史料的收集、整理为主要工作方向,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历史的学术研究以及教学为基本宗旨。</p> <p class="ql-block">  当代文献史料中心介绍</p> <p class="ql-block">  ⽂献资料纸质登记后,会进⾏72小时充氮杀菌杀⾍消毒,并保存在恒温恒湿档案库房内,最⼤限度地保证资料和物品的稳定性。</p> <p class="ql-block">  充氮杀菌杀⾍消毒</p> <p class="ql-block">  电子文献存放处</p> <p class="ql-block">  捐赠流程</p> <p class="ql-block">  电子化文件会放在文献中心阅览室电脑中,无偿提供给学者阅览和抄录,凡是来查阅的人都需要登记个人信息以及查阅的内容。具体的开放尺度、开放利用方式(比如是否只抄录、还是可以提供全文打印复制等)会根据捐赠者的意愿决定,如果捐赠者认为资料目前不宜对外开放或者只要求开放一部分,那么不能开放的部分只会保存于档案库中。这些都会写入到协议中。</p><p class="ql-block"> 原件则作保护性保存,不对外开放,根据捐赠者的意愿开放原件的电子版供学者无偿利用,进行学术研究,也会举办一些非营利性展览,这些都会事先征求捐赠者的意愿。</p> <p class="ql-block">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致力于形成“四史”(政务名词,“四史”指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研究高地,此次所捐赠的父母革命史料——文献资料、以及个人六卷集文集将于此多有裨益。</p><p class="ql-block">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部分图文源自山东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老战士、中国原驻巴基斯坦大使王传斌之子王小润,特致谢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