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自驾游~(15)到慕尼黑老和新绘画陈列馆参观

秀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慕尼黑国王广场西北部有3座绘画陈列馆,分别为:老绘画陈列馆(Alte Pinakothek)、新绘画陈列馆(Neue Pinakothek)和现代艺术陈列馆(Pinakothek der Moderne)。本来受姐姐影响就喜欢绘画艺术,出门外在不看星期的我们又突然突然发现赶上2023年10月15日周日的幸运,绘画馆在周日门票只要1欧元,😊今天当然要到老绘画陈列馆参观🤗一早绘画馆门前就有很多人等待进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825年,狂热的艺术爱好者路德维希一世即位,为将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艺术藏品公之于众,他聘请建筑师雷奥·冯·克兰茨设计建筑一座大型美术馆。‼️🌹路德维希一世LUDWIG I ,全名路德维希·卡尔·奥古斯特,Ludwig Karl August,巴伐利亚国王,统治1825年10月13日 - 1848年3月20日,凭一己之力建立起现在的慕尼黑,把一个“百万人的村庄”建成华丽丽的古典风格、巴洛克风格的城市👍👍能有真爱真能真信仰的国王真是其国之大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836年,这座具有威尼斯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美术馆竣工。是世界六大油画收藏馆之一,侧重荷兰与弗莱明派作品,这里收藏的较多鲁本斯绘画作品,其他亮点还有:丢勒救世主模样的《自画像》、《四门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绘画陈列馆建成时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建筑。不同于19世纪初流行的宫殿式博物馆,它平面组织清晰,外部形式表明内部功能,顶部天窗和增设北侧漫反射采光的设计使它在理念和技术上领先,影响了罗马和卡塞尔的同类美术馆以及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新馆,后者也由利奥·冯·克伦泽设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绘画陈列馆共有2层,设有19个大型展厅(Hall)和47个小型陈列厅(Cabinet),收藏了超过1800名画家的数千幅作品,其中以文艺复兴美术最为突出。长期陈列超过700幅欧洲古典画作,年代跨越14世纪至18世纪,主要展区位于二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展厅按地域和年代大致分:老荷兰绘画、老德国绘画、弗兰德斯绘画、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威尼斯画派、意大利巴洛克、法国绘画、西班牙绘画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美术馆馆藏主要分为7个部分:14至17世纪的德国绘画、15至16世纪的早期尼德兰绘画(Early Netherlandish painting)、17至18世纪荷兰绘画、16至18世纪荷兰弗拉芒绘画(Flemish painting)、14至18世纪意大利绘画、16至18世纪法国绘画,以及16至18世纪西班牙绘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绘画陈列馆主打文艺复兴时期至17、18世纪的绘画大师,镇馆之宝是丢勒“救世主”自画像。其他德国绘画大师还有霍尔拜因…,尼德兰有伦勃朗、鲁本斯、彼得布鲁盖尔、凡·戴克;意大利有拉斐尔、达·芬奇、波提切利…;西班牙有穆立罗……;法国有普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展览依据地区和年代分类,画作按照大小和重要性分别陈设于以罗马和阿拉伯数字标记的展厅和展室 。2008至2009年依靠私人赞助为内墙添置了里昂丝绸织就的红绿两色软包墙面,使得展厅恢复19世纪博物馆内部面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丟勒自画像”,这幅自画像翻译上有多个:“丟勒皮装自画像”、穿毛皮大衣的自画像、带毛领的自画像、二十八岁时的自画像、1500年自画像、救世主模样自画像……,创作于1500年,木板油画,板材质为椴木,面面尺寸:高67.1厘米,宽48.9厘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幅画家28岁时画的半身肖像与真人等大,他穿着华贵的裘皮大衣,正面望着我们,直视前方,同时把右手放在胸前,手指着自己的心脏部位。在那个时代,这种神圣的正面姿态通常只用于画基督或国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自画像的正面呈现以头发边界的正三角形构图,这种对几何构成的强调并非来自北欧传统,而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对古典几何学再发现的成果。画面中存在着另外一个方向向下的正三角型,这个正三角形通过丢勒的手指以及面面背景中的题词定位出来,并以衣领和眉骨进行强化。两个方向相反的正三角形相互叠合,形成一个大卫之星的形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画面左侧写有绘制时间 (1500) 和自创的丢勒作品画押(由名字缩写AD变形而成),右侧是拉丁文题记:纽伦堡的阿尔布雷希特•丢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 (1471-1528)被认为是西方自画像第一人,比达·芬奇晚年的自画像早了几十年,比以自画像闻名的伦勃朗早了一百多年。一生中画下如此多幅自画像的画家,丢勒之前还未有过,这在当时的社会文化中也是奇特之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欣赏肖像画从人物的眼睛和手开始,这两个部位是技术上最难表现的部位,也是最能表现人物心灵和心态的部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不是第一位绘制自画像的画家,却是首位终生坚持不辍的巨匠,成为文艺复兴在欧洲北方的重要遗产,被伦勃朗•哈尔曼松 •凡•莱因、彼得•保罗•鲁本斯等尼德兰、佛兰德斯画家代代相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看看⬇️下面这幅画(或许会有对丢勒自画像名称的倾向性了)~达·芬奇原作《救世主》,在纽约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中以4</span><b style="font-size:22px;">.</b><span style="font-size:22px;">503亿美元天价成交,合成人民币近30亿,成为拍卖史上最贵的艺术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救世主》重现人间可谓是21世纪最令人惊喜的伟大艺术发现之一。《救世主》由人类历史上最杰出、最重要的艺术家达芬奇所绘,是目前流传于世、获广泛承认的现存16幅达芬奇真迹之一,也是当中唯一一件私人收藏的作品,更是1909年以来唯一一幅被发现的达芬奇真迹,珍罕至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佳士得拍卖行如此说:“《救世主》是古典艺术中的圣杯,是名垂千史的顶级作品,能拥有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梦想。在当下能看到一件如此完整,在艺术家巅峰时期所创作的作品,是艺术世界的奇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丢勒救世主模样的《自画像》是两人女儿最爱绘画之一,来前就叮嘱要去观赏,现场留影后发给女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丢勒有一张表情生动的脸,一对明亮的眼睛,长着希腊人称之为四角形的鼻子,样子文质彬林。他的手指长得秀美修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丢勒在这幅画中没有任何背景描绘,将自己刻画在棕黑色的背景之上,更加凸显人物形象的立体感。正面的画像形式,对称的构图带来肃穆的感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品真实、坦率地记录下丢勒的形象, 全神贯注的眼神中略有一丝惆怅,纤细的手指正拨弄着衣领上的皮毛,手指的动作暗示着人物的内心活动。丢勒这样画,大概是要向人们表明,艺术家的神奇创造力在某种意义上是与上帝等同的。他把北方严整细致的传统风格同文艺复兴艺术的建筑性和体积感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艺术家在这幅画中表现出对线条运用的得心应手,头发、胡须、衣领的皮毛都以线条表现,刻画入微,并呈现出光感和体积感。这件作品真实生动表现出这一时期丢勒的内心世界,也表现出当时人文主义艺术家的气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丢勒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没有“之一”。他是一位全能型的画家,很多画家都是某一方面独领风骚,他的作品不局限于某一种绘画形式。版画、油画、水彩画、素描等,都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丢勒博学多才,不仅是画家,而且是数学家、机械师、建筑学家,他发明了一种建筑学体系,创立了筑城学理论。作为美术家,他刻苦探索新的美学原理,在透视法和人体解剖学方面卓有成绩,著有《绘画概论》和《人体解剖学原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德国,丢勒享有很高的声誉。自1815年始,全国每年都要举办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阿尔布列希特·丢勒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阿尔布莱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晚年的名画——《四使徒》(The Four Apostles)这幅画实在太有名了,很多很多长篇论文对他分析,研究,评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使徒:左边的是圣约翰和圣彼得;右边的是圣保罗和圣马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与丢勒作品合影留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间相对大尺幅的画像~《奥斯沃尔特·克莱尔肖像》(英文:Portrait of Oswolt Krel) 是丢勒于1499年所作。 是板面油画,尺寸:49.6cm × 39cm</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两边长条型的画是《带纹章盾牌的森林人》(英文:Sylvan Men with Heraldic Shields) 于1499年 所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右边小幅肖像画也是丢勒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年轻男子肖像》(英文:Portrait of a Young Man), 于1499年 所作。 板面油画,尺寸:50cm × 39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与拉斐尔(Raphael,1483年4月6日 - 1520年4月6日 )的三幅画作👍留念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左边一幅是:《圣母子》(英文:Madonna and Child (The Tempi Madonna),木板油画,尺寸:75cm × 51cm,创作日期:1508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间尺幅大些的作品:《卡尼吉亚尼圣母》(英文:The Canigiani Madonna) 是拉斐尔在1507年所作。木板油画,尺寸:131cm × 107cm</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右边的作品名称也是《圣母子》(英文:Madonna della Tenda) 是拉斐尔1514年 所作,木板油画,尺寸:66cm × 51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蓬芭杜夫人》Portraltof Marquise de Pompadour ;画家:弗朗索瓦.布歇。年份:1756 尺寸:201x157cm材质:布面油画 画中的夫人穿着华丽的衣裙,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中,色调艳丽,雍容华贵的气度,奢华的一切自然显现,夫人不仅美貌,更是很有魅力才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8世纪的法国,是西方艺术史上最绮丽的风景,一种奢华的宫廷艺术一一洛可可艺术蔓延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艺术的主要推动者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蓬芭杜夫人。这位著名的贵夫人是洛可可艺术的保护人,她的生活习惯、行为举止都为整个欧洲所仿效,影响极其深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弗朗索瓦.布歇是蓬巴杜夫人最信任的宫廷艺术家,他为其制作的大量肖像,描绘出了她在不同时段的精神面目,也成了整个时代的背影。布歇是一位将洛可可风格发挥到极致的画家。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蓬巴杜夫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与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年6月28日 - 1640年5月30日 )画作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左边作品是约1631年 创作的《海伦娜岛》(英文:Helena Fourment) 是鲁本斯约1631年 所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间作品:《艺术家和他的第一任妻子,伊莎贝拉布兰特,在金银花凉亭》,英文:The Artist and His First Wife, Isabella Brant, in the Honeysuckle Bower,布面油画,尺寸:178cm × 136cm,创作日期:1609-1610年,32岁的鲁本斯和17岁的伊莎贝拉·布兰特结婚后,立即为自己和妻子画下了这幅作品,画面充分地表现出夫妻的情谊,成为美术史上划时代的夫妻肖像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展馆有一个鲁本斯作品展厅,我在卢浮宫特别观赏过鲁本斯绘制的21幅《玛丽·德·美第奇的一生》 ,听到过他的生平和成就~:世界绘画史上最幸福的画家,他有着拉斐尔般俊朗的外形,良好教养和优雅谈吐,又多了近三十年的快乐生活;有着米开朗基罗样的贵族出身,又多了对生命的豁达和宽容;有着达芬奇的智慧和才华,又多了一份安稳和富足。卓越的画家和优秀的外交家两个身份在鲁本斯身上完美融合,他的一生如王子般尊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鲁本斯彻彻底底绅士一名,对感情忠贞,对朋友忠诚,对事业投入,而且情趣高雅,品味卓然,作息规律,无任何不良嗜好,百分百完美先生。鲁本斯的幸运在于人生的每一步都是为成功做的铺陈,环环相扣,上帝似乎永远站在他这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除了从他的画作中感受美,获得丰富层面的知识,读读他的传记,故事……还能获得幸福感,热爱人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张照片没将鲁本斯的《抢夺留希波斯的女儿们》的超有名的绘画拍清楚,😌,绘画描绘的是希腊神话中传统的抢婚场面。英雄卡斯托耳与波吕刻斯把留希波斯的两个女儿从睡梦中劫走,画中表现的是正准备强行拉上马背的情景。这里表现的既是暴力,又是充满喜悦的游戏,而画家所关心的是人体与马匹之间的色调对比,注意的是人仰马翻的猛烈的纠缠场面。强烈的动势色彩、多种曲线的运动节律……戏剧性的暴力气氛,加上富有装饰性的构思,产生了强烈的美感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愿与名品合影除了记忆和弥补时间上的不足,更主要的是~对高尚高雅高品的尊重与热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酒商协会理事》(英文:Governors of the Wine Merchant's Guild) 是荷兰艺术家费迪南德·波尔所作。 类型:布面油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6世纪巴伐利亚公爵威廉四世( Wilhelm IV,1508–1550)委托当时的德国画家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费(Albrecht Altdorfer)绘制了几幅战争场面的绘画,这幅是镇馆之宝《亚历山大在伊苏斯之战》(英文:The Battle of Alexander at Issus) 绘于1529年 ,板面油画,尺寸:158.4cm × 120.3cm</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幅画表现的是古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33年于伊苏斯城大败波斯王大流士的战况。画家将戏剧性的历史事件置入广袤的宇宙之中,近景细致逼真的描绘成千上万厮杀的人马,构成一股强有力的旋流,远景则描绘无边的大海延伸到天际……,在雄奇壮阔的天幕之下,高处俯瞰的视角使人物变得密集而渺小,远景中是地中海与塞浦路斯岛的奇观,太阳与新月在空中对峙,地平线呈现出弯曲的角度,绵延的群山笼罩在落日余辉之中,海天相连,无限广阔。整幅画面声势浩大、惊心动魄。一块饰板悬浮于空中,讲述着这场战争中亚历山大大帝的辉煌战果。此画展现出动人心弦的悲剧性与雄浑博大的场面,画家处理密集人物细节特征的技巧可谓史无前例,成为16世纪德国绘画的不朽名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部作品的宏大格局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力,它所描绘的不再仅仅是地表风景,而是宇宙奇观。画家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与波斯国王大流士的一场史诗对决,安排在雄奇壮阔的天幕之下,高处俯瞰的视角使人物变得密集而渺小。远景中是地中海与塞浦路斯岛的奇观,太阳与新月在空中对峙,地平线呈现出弯曲的角度,几乎使人感到地球的转动。一块饰板悬浮于空中,讲述着这场战争中亚历山大大帝的辉煌战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港口和基督革尼撒勒训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 Pieter, 约1525—1569)16世纪尼德兰地区最伟大的画家。一生以农村生活作为艺术创作题材,人们称他为“农民的勃鲁盖尔”。他善于思想,天生幽默,喜爱夸张的艺术造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hel the elder),小彼得布鲁盖尔,约翰·勃鲁盖尔(Jan Brueghel)的画,他们都是画家,整个家族都是优秀的艺术家,最有名气的是老彼得勃鲁盖尔,他们的风景画、寓言场景画等细致入微的绘画对认识不深的我看挺相似,微型绘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左边是《西庇阿的节制》(英文:The Continence of Scipio) 以及右边4幅都是老扬·勃鲁盖尔于1600年 所作乡村生活及风景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扬·范·凯塞尔(Jan van Kessel)1664/66年作品“The Four Continents” (四大洲:欧洲、非洲、亚洲、美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左右两幅画,是巴洛克时期西班牙画家穆立罗(1618——1682)作品:左边的画是“吃葡萄和香瓜的少年(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 „Trauben und Melonenesser“)”两个男孩坐在一个隐蔽的角落里,贪梦地分享成熟的水果,看点:男孩腑兮兮的脚底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右边的是“吃馅饼的少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间的作品是《龙虾静物》,是荷兰艺术家亚伯拉罕·范·贝杰伦1653年所作布面油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起在一个大空间参观的好处是,大家各自独立各寻所好,在自己欣赏欣赏换位的偶尔的间歇,会抓拍一下别人的观赏😊😊😊让同伴与艺术作品的缘分更长久,弥补时间上必有的不足👍👍美好处处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约翰·弗里德里希·奥弗贝克是一位杰出的德国艺术家,他的艺术生涯跨越了两个世纪,留下了大量的人像油画作品。他出生于1789年,逝世于1869年,是一位活跃于19世纪的艺术大师。奥弗贝克的人像油画风格独特,以真实和情感饱满而著称。他的作品强调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以及对生活和社会的洞察。他的画作色彩丰富,光线运用巧妙,让人物形象鲜明,仿佛真实地出现在观者的眼前。他的笔触细腻,细节丰富,让人感受到画中人物的肌肤纹理和情感变化。他擅长以细腻的笔法描绘出人物的皮肤质感,以及衣物的纹理,使得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左边画作:维多利亚·坎迪达·罗萨·卡尔多尼是一位意大利-拉普琴科模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间画作:马利亚和伊丽莎白与耶稣和约翰的婴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右边画作:《意大利和德意志》也有译,:《意大利和日尔曼妮娅》创作于1828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备注</b><span style="font-size:22px;">:(奥韦尔贝克一共绘制了这样三幅大致相同的作品,这一幅是按照其创作年代来排的第二幅)在这幅奥韦尔贝克的油画作品中,位于画面左侧的意大利身着红白蓝色调的衣服,这三种颜色在中世纪是用来表现圣母玛丽娅形象的典型颜色,她的发式也和其他圣母绘画相同,画家在此用理想主义的圣母玛丽娅宗教形象来代表意大利;而与此相对,作为现实主义的代表,位于画面右侧的日尔曼妮娅则身着代表大自然的绿色和棕色服饰。这两位女性面部表情隐隐然有淡淡的悲伤,日尔曼妮娅双手轻握住意大利的右手,仿佛一个妙龄少女在向她的闺中密友吐露心声,诉说着自己的无奈和不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耸立在城镇上的大教堂》(Dom iber ciner Stadt,卡尔•弗里德里希•辛克尔 Karl Friedrich Schinkel (1781-1841),他是一位德国建筑师、规划师和画家,是德国最杰出的建筑师之一,设计了新古典主义 (neoclassical)哥特式 (neogothic)建筑。他最著名的建筑在柏林及其周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800-1802年,他在柏林建筑学院 (Academy of Architecture) 学习建筑,随后在意大利学习了几年绘画。1805年他返回柏林,开始画家谋生。1815年成为普鲁士的国家建筑师,为腓特烈威廉三世国王 (KingFrederick Wiliam 111) 和其他王室成员执行了许多任务。他的设计基于各种历史建筑风格的复兴、代表作品如柏林的 新教/堂 (Neue Wache)、老博物馆 (Altes Museum) 、戏剧院 (Schauspielhaus)、建筑学院 (Bauakademie)等。1824年,辛克尔 (Schinkel) 再次访问意大利,1826年穿越苏格兰和英格兰。1830年,他被任命为德国公共工程办公室主/任,负责全国所有的公共建筑项目。同时,他利用自己的绘画天赋,设计创作了建筑的透视画和全景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辛克尔(Schinkel)的视觉描述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艺术家对哥特式 (Gothic)大教堂的普遍热情。在云层飘动的天空下,一座强大的大教堂的轮廓耸立在城市和河流之上。两座高耸的塔楼的尖顶、屋檐和檐口的丝状细节与明亮的背景形成对比。逆光的教堂剪影,画家对光线的把控做的很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慕尼黑新绘画陈列馆资料:标签说明: 卡尔•弗里德里希• 辛克尔 1781–1841 城市上空的大教堂(卡尔•爱德华•比尔曼复制)高耸于城市之上的大教堂(卡尔•爱德华•比尔曼复制)大约1830年,;新绘面陈列馆 (Neue Pinakothek) 中的 《耸立在城镇上的大教堂》是柏林艺术家卡尔•弗里德里希•辛克尔 (Karl Friedrich Schinkel)根据他同一时期的原作绘制的精美复制品,该原作已不复存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路易·利奥波德·波伊,一位法国画家的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The Lovers 1744 Jean-Marc Nattier 《爱人》(也有译为《情人》,让•马克•纳蒂尔,法国画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男人正要给女人倒一杯酒,他握着女人评论手,凝视着女人的眼睛。在爱与欢乐合在一起的情侣,寓言着自古以来就有爱情与酒之间的因果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纳蒂尔的人物肖像都是面若桃花。以他的名宇命名了一种蓝色,称为纳蒂尔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慕尼黑的啤酒花园》 马克思 •利伯曼 (Max Lieberman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戈雅到毕加索”是新绘画陈列馆的馆标,观赏绘画是一种享受😊能观赏历经无数高素质高水平的人认定进入美术馆的作品,更是是享受丰富的美陶冶情操的事,都说读书是与高贵丰富的人交流,看艺术品也是有幸与不凡的人交流,每每在自觉幸福丰富的时刻,我就会想父母祖辈……能有这开放后难得的幸运时光……珍惜💕❗️赏名画是人生所获的大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与新绘画馆都已有一定的历史,展馆内部很现代化,温控、光控、安保都是世界一流。辉煌的藏品,完美的设备,再加上优质的观众,整个参观过程无比享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作品:维特根斯坦夫人(Gustav Klimt: Margaret Stonborough-Wittgenstein) (1905),奥地利钢铁大亨 卡尔·维特根斯坦的女儿,著名哲学家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的姐姐:玛格丽特 (Margarethe Stoneborough- Wittgenstein ),由此感慨❗️我以前读过瑞·蒙克的《维特根斯坦传》,虽难懂哲学家的思想和学术成就😳,但~哲学家的家庭‼️他天才的兄弟们‼️哲学家作为更实在实在的天才‼️“天才是最高的道德,因此他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最终能“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还是会感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克里姆特是奥地利著名的象征主义画家,他创立了“维也纳分离派”,提倡世界各民族美术相互吸取营养,发展艺术家个人的风格,以此来和传统学院派保持对立。象征主义强调用带有寓意的手法和画面表达画家的观念和精神世界,在形式上追求华丽的装饰性效果,因而克里姆特的画作具有强烈的象征性装饰,甚至连画框都当成设计的一部分。“画出来的镶嵌”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装饰性是克里姆特作品中核心特点之一,他习惯用金银箔片、孔雀羽毛、螺钿等装饰画面,让传统油画透露出一种现代感,使画面具有“画出来的镶嵌”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 一种新的艺术和一种新的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绘画馆藏有众多的艺术大师的名作,在任何场合都能将几乎所有目光吸引过去的凡·高作品……最具看点的是《向日葵》。凡高的《向日葵》题材作品有四幅,现在有2幅藏在伦敦,1幅藏在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1幅则在慕尼黑新绘画馆。漫步于新绘画馆,置身艺术殿堂,这才是不可复制的无以伦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慕尼黑新美术馆收藏凡·高的《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创作于1888年8月,作品尺寸:91 × 72cm,共画了12朵向日葵,背景是青绿色的。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花瓣富有张力,线条不羁,大胆肆意、坚实有力的笔触,在明亮而灿烂的底色上构成不同的色调与气势,把朵朵向日葵表现的动人心弦。凡·高用个性的色彩、线条、透视和比例表达向日葵,与实际生活中所看到的向日葵不一致。然而,正是这种弯弯曲曲的线条,这种看似无羁却有着深刻意味的创造风格,使得画面中的向日葵充满着生命的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瓦兹平川》,也有译文是《乌云密布的奥弗斯平原》(Plain at Auvers with Rain Clouds),布面油画,73cm × 92cm,日期:1890年。是凡·高创作于1890的一幅布面油画,那年春天,凡·高来到了巴黎附近的小镇奥维尔。他非常喜欢这里的风景,在信中写道:“奥维尔很美,真的,美的惊人,这里满是纯粹的风景和如画的田野。”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创作了超过70件作品,《瓦兹平川》便是在那时创作的。《瓦兹平川》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凡·高在丰富的绿色和蓝色中精彩地点缀着黄色花朵,梳理着天地之间的麦浪。远处的树木一字排开,与田野间线条的方向一致,产生一种纵深感。远处的房顶被一抹红色点缀着,显得格外耀眼,似乎在诉说着凡·高如火般的激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阿尔勒的景色》,这幅画也叫阿尔盛开的果树园。画中透过三棵柳树的间隙,画出浓密的灌木丛,河水倒影……描绘了一片盛开的果园,远处的城市在繁花的映村下,好像城市的后花园,透过树的间隙有种幽静,安宁的感觉,明亮的色彩描绘着静静的小河和一片开花的果园,农夫在树间劳作。天空泛着微蓝的光,照耀在盛开着花朵的树上,闪着白色、黄色如星般的光点,衬在绿色的草间,映在静静的河水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凡·高《织布工 在一扇开着的窗户前,可以看到纽恩塔》……记得2023年4月在北京的法国签证受理中心等待时翻看休息区凡·高的画册,😊😊比我家姐姐的凡·高作品画册要厚的多,现在回想💕💕在奥赛等美术馆又有幸看到过他的几幅原作~:“即便一个对艺术一窍不通的人,站在他的画作面前,也会为之身心颤抖。”‼️太对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专门摘抄国人认可的画家陈丹青谈凡高(主要是听到一人说:“凡高画的没有陈丹青好,一点都不像”)😅,我知道陈先生自己肯定不敢与凡高比高,所以摘录陈先生有关凡高的话:……凡高敏感的绘画表达方式是属于一种天分……他具有站在绘画的层面来解读人性……,就这种内在意识性的东西,我认为是无价的……,陈先生还引述弗洛伊德说过:梵高没有一张画是不好的,我(陈先生)看到他这句话真是解气❗️20纪顶牛逼的大师都非常佩服梵高,而且很懂得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 保罗·高更 (1848 - 1903)画作,《树下的河,马提尼克》(River under the Trees, Martinique),布面油画,90cm × 116cm,1887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瑞士画家费迪南德•霍德勒(Ferdinand Hodler)1906年作品《日内瓦湖畔风光》,霍德勒(1853-1918)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瑞士画家之一,早期主要创作写实风格的人物画和风景画,1890年代转向象征主义,并发展出独具个人特色的平行主义(parallelism)画风,强调画面的对称和平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能够努力沉浸其中欣赏,感受获领悟每件作品的魅力,与真正伟大的艺术家原作面对面的,去感悟其中的精华和震撼💕难以说准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都有聚集,都有期望,但必须的等待就是能感到不同,有展馆内人数控制适当,创造好的观赏空间,但是‼️人的守规矩必然的气定神闲,从容不迫的确有聚集的不同观感和感受,在整个参观过程里非常安静,轻声细语、轻手轻脚,不会触碰到他人,没有拥挤,没有喧哗,这也是有的地方才独有的❗️温控、光控好👍美好享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艺术真正的理解不该单纯通过文字和书籍而是应该通过你的五官用脚步,去度量博物馆的脉络用双眼,去感受空间的转换用心灵,去感悟艺术的创作理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的欣赏从画作到环境氛围获得了视觉享受和审美体验,参观6个小时,仍然主看熟悉的画家和作品……,也被很多不认识的艺术画作吸引……色彩、线条、形状、构图、环境、氛围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上,心理上的愉悦和赏心悦目,又增加了解不同文化的艺术表达方式,认识艺术在不同时代的特点,感谢慕尼黑赐予💕💕💕心灵的愉悦和启发,丰富拓宽情感世界,获得有意义的放松舒适……为能看到这些伟大作品倍感幸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参观出来看到还有很多等待进馆的人们,高素质的文明礼仪感受也是美好体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