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坝上那些消失的老建筑

YGX

<p class="ql-block">成立于1910年的华西协合大学,它最早的老校门,位于锦江河南岸,门楼上内外两面分别嵌有石刻的中、英文校名牌。早年修建华西协合大学时,那些建筑材料都是由水运,从华西母亲河锦江上运送过来的,故校门就设在锦江河南岸。1954年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2010年,华西百年校庆时,在人民南路大门处,按照学校老校门的模样放大修建了这个校门,实际上它仅仅作为一个纪念碑,让人们来回忆学校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亚克门纪念楼是华西坝上最早建成的楼房,它是由纽约的柯里斯(J.Ackerman Coles)医生为纪念其祖父阿克曼先生(Jonathan .C.Ackerman)捐资修建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坝上最有特色的中西合璧式楼房,在“L”形西式建筑楼的西南角上,增加一个五层中国式八角攒尖式塔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是作为一个学舍,为学生所用的。</p> <p class="ql-block">在亚克门楼的西南角边上有一个足球场,我们在旁边的大学路小学上学的时候,常常这这个足球场上踢球,我的足球生涯由此而开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六十年代初期,这块地段划给了新成立的四川省寄生虫病研究所,修建起了楼房,这个足球场从此就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20年代,张凌高先生手扶着的这块铭牌,就是柯里斯大夫为纪念其祖父阿克曼而捐资建成的亚克门纪念楼铭牌。</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后,亚克门纪念楼原来的五层塔楼,被减少了上面两层楼,成为一个三层塔楼了。</p> <p class="ql-block">亚克门纪念楼和左边的贾会督纪念楼都是华西坝上,1914年最早建成的楼房,这两座楼在1998年后被拆除,五十年代后,亚克门纪念楼原来的五层塔楼,被减少了上面两层楼,成为一个三层塔楼了。并成为学校的职工宿舍楼群。</p> <p class="ql-block">贾会督纪念楼修建的时情况,在大楼前面有一个足球场上的球门。</p> <p class="ql-block">贾会督纪念楼(Joyce Building),由美以美会捐建,也是一座学舍楼,供学生住宿。</p> <p class="ql-block">亚克门楼和贾会督楼前面的那块足球场,六十年代给寄生虫研究所后,足球场消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四川省寄生虫病研究所,经过更名后是“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执法总队”。</p> <p class="ql-block">去年又改名为“四川省卫生健康信息中心”。</p> <p class="ql-block">今年,最近又改名为“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执法监督局”。</p> <p class="ql-block">华西协合中学主楼,它也是一个屋顶上带四攒尖顶小亭楼的楼房,建于1927年。五十年代后期成为成都教育干部进修学校,现在更名为成都教育学院,在2006年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华英学舍,曾经住宿学生,在六、七十年代,是四川医学院的卫生科,八十年代后期被拆,改为修建男生宿舍楼。</p> <p class="ql-block">万德门楼,华西坝五大学时期,内迁的金陵大学在这里使用。在1958年,成都市修建人民南路时被拆除,拆下来的砖瓦等材料搬到钟楼东侧进行重修,但是进行了精简,屋顶上的小塔楼现在不存在,原来的“山”字型建筑,便成了“一”字型楼房,也不如原来的万德门楼美观、大气。</p> <p class="ql-block">1919年华西协合大学文科四位毕业生,就是在万德堂门前拍摄的毕业照。他们就是后来成为华西协合大学首任华人校长的张凌高,以及张凌高之后继任校长的方叔轩,还有一个是重庆求精中学校长杨重熙,和刘腾轩。</p> <p class="ql-block">搬迁到钟楼东边重修建的第六教学楼,屋顶没有了小塔楼。这个样子只能称为第六教学楼,不能称为“万德门楼”了。</p> <p class="ql-block">在万德门楼原址靠近二广场更近一点的地方,八十年代后期,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修建起逸夫楼。</p> <p class="ql-block">明德中学学舍,曾经是为学生所住,华西坝五大学时期,金陵大学学生住进来,后来改成仁济护士学校,50年代后有职工住进来,如邓显昭一家,再后来就成为了实习生宿舍,90年代被拆除,改建为华西成人教育学院。</p> <p class="ql-block">明德学舍远景。</p> <p class="ql-block">明德学舍楼原来是一座单层房的四合院,后来加上一层楼变为两层楼了。右边的拱形门是进门处。</p> <p class="ql-block">明德学舍楼的大门(从里面看)可以看见对面的万德门楼明德学舍楼的大门(从里面看)可以看见对面的万德门楼屋顶的塔楼。</p> <p class="ql-block">明德宿舍楼的大门(从外面看)</p> <p class="ql-block">1946年,仁济护士学校的师生在明德学舍门前留影,此时已经改为两层楼了。</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实习生宿舍(仁济护士学校)被拆除,修建成为继续教育学院大楼(成德楼)。</p> <p class="ql-block">齿轮状的传染病院最早是麻风病院,之后成为传染科病房,在70年代后期被拆除,改建为华西医院感染疾病中心。</p> <p class="ql-block">女大院里面的两栋宿舍楼,茂华楼和澄华楼,1932年建成,在2000年与四川大学合并后,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女大院,里面是新修建的五层楼房作为宿舍。</p> <p class="ql-block">大学路上的老校门,在2006年大学路改造再建时被拆除。原来的东校门、西校门、广益坝校门都与这个校门的模样是一个样的。</p> <p class="ql-block">大学路上老校门,被拆除后现在是这样子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学路上的东校门,九十年代拆除后改建新的东校门。</p> <p class="ql-block">这是改建后新的东校门。</p> <p class="ql-block">广益坝校门拆除后,现在是大学路12号院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1949年竣工的华西新礼拜堂,1950年后改为新礼堂,作为学校开大会的场所,举办过音乐会,周末舞会也在这里举行,也曾经作为学生宿舍使用过。在九十年代被拆,改修建口腔学术演讲厅。</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在新礼堂原来旧址,修建起口腔学术演讲厅。</p> <p class="ql-block">华西坝上有四十多座小洋楼,在1958年修建人民南路时,校北路、校南路、协中路上一部分楼房被拆除,此后陆续又拆除了一些,现在剩四座小洋楼还在。</p> <p class="ql-block">1930年,时任华西协合大学副校长的张凌高先生家住在广益坝上的这座小洋楼,与副校长苏道璞先生为邻居。</p> <p class="ql-block">以后,在抗战时期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先生也住在这座楼。1939年6月11日,日军对成都大轰炸时,这座楼房被炸毁了,陈校长及时疏散,仅受到一点轻伤,简单包扎后,即去学校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轰炸当天,五大学战时救护队的华西药学系女生黄孝逴归队正在路过这座小洋楼时,却被炸弹弹片击中头部不幸牺牲。</p> <p class="ql-block">这是校中路上一号小洋楼,曾经是药学系主任加拿大籍米玉士先生(E.N.Meuser)的住宅。1952年我家搬进来住在这里的二楼,底楼是刘臣恒一家,一年之后,他家搬走到广益坝去,由李清潭一家搬进来住。后来陆续有杨光华、叶政书、王顺靖、沈文雅,等人家搬进来住,最多时有八家人住在这里。2005年左右被拆除了,改建新的八教学楼(科技楼),取名为“厚德楼”。</p> <p class="ql-block">校中路二号小洋楼在九十年代被拆除,原址修建起法医大楼(正德楼)。</p> <p class="ql-block">协中路一号小洋楼房,曾经有芳威廉、侯竞成、刘明儒等人家住在这里。1958年后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校北路七号小洋楼,是校北路最美的小洋楼,五十年代初期,是华西医院院长曹钟梁、吴和光两家分住在二楼和底楼,此后历经变动,后来成为口腔医院行政楼,再后来成为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在世纪之交时,被拆除了,另建成一个不伦不类的二层楼房,被戏称之为“土地庙”。</p> <p class="ql-block">校北路七号楼曾经做过口腔医院行政楼,以及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校北路七号楼被拆除后,另修建起一个两层楼的博物馆,极为像一个土地庙。</p> <p class="ql-block">被拆除的小洋楼之一。</p> <p class="ql-block">广益坝上45号小洋楼,华西协合中学校长杨少荃在这里住过,华西坝五大学时期,燕京大学的陈寅恪先生一家在这里居住,后来杜顺德教授家也住在这座楼房。八十年代后被拆除,修建学校的职工宿舍楼群了。</p> <p class="ql-block">校南路五、六号小洋楼最后在九十年代被拆除,修建成为两座28层楼的“华西美庐”商品房。</p> <p class="ql-block">华西协合大学药学系的制药厂,修建于三十年代,坐落在校西门附近,校中路之南,西边是电信路,它的南面隔着小溪是公行道,北边隔着校中路与启德堂相对。在它前面的地块上,有一条弯曲迂回曲折的小溪流,靠近电信路那边有一个篮球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43 年 7 月 2 日拍摄 1942 年建成不久的药学楼,照片左上部显示华西坝电台的天线塔之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2005年被拆除,与同时拆除的校中路一号小洋楼这块地方修建起来新八教学楼(科教楼)。</p> <p class="ql-block">从华西坝电台上俯瞰当时的制药厂。</p> <p class="ql-block">这是制药厂在修建时候的照片,可以看见,那时候的启德堂还是两座单独的楼房,也就是东边的医科楼和西边的牙科楼,它的南边是齿轮状八角形的麻风病院。</p> <p class="ql-block">这是华西协合大学理学院药学系的中草药制药室。</p> <p class="ql-block">在五十年代后,制药厂改为四川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简称卫校。</p> <p class="ql-block">制药厂和校中路一号小洋楼,在二十一世纪初拆除后,在它们的原址上,在启德堂(第八教学楼)的对面,新修建起科研大楼(新八楼,又名厚德楼)。</p> <p class="ql-block">一广场是华西坝上最大的运动场,在中间是一个足球场,场地四周是四百米的跑道,足球场的东、西、南、北四周有较宽阔的草坪,广场南边是校南路,路的南边是一排八座小洋房,最东边的是校长居;广场西边是校西路,从后坝出来的小溪流沿着校西路从一广场边上向北流去,到了校中路时,小溪流转九十度拐往东流去;广场北边是校中路和小溪流,新礼堂隔着校中路与一广场相对着;广场的东边是从校南路通向校北路去的谐和路,广场东边偏北的地方有一个由竹林围着的小天地,里面有一排平房,这里就是华西十景中的“孤岛天堂”。</p> <p class="ql-block">三、四十年代,华西协合大学运动会在一广场里举行,运动员们在进行百米冲刺。</p> <p class="ql-block">这条路是谐和路,右边是赫斐院,左边的平房就是还没有竹林的“孤岛天堂”。</p> <p class="ql-block">这是校南路,路的两边都有高大的柳树,看得见远处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这是校西路,路的右边有柳树,看得见广场上的足球门,和远些的万德门楼。</p> <p class="ql-block">这是校中路,路边上有小溪流,广场边上有一排柳树,还得看见赫斐院的楼体部分。</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广场积水的情况,华西十景中的“柳塘压雪”就在这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广场的四周被高大的柳树所环绕,广场的西边和北边有一条小河,广场这边的河岸要比广场高出一截,形成一道河堤,堤上就是种的柳树,故有人就将这河堤称为“柳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华西坝的地势较低,每到岷江发大水时,沿着锦江而来的洪水就向华西坝倾泻。雨季来临,大雨也会将坝子淹满,坝上的草坪就变成一个个的“池塘”,最大的池塘当然就数一广场,这个被柳树环绕的大池塘也被称为“柳塘”,这样的池塘景色在很多老照片上都可以看到。等大水退去后,草坪重现,池塘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说这样的“池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池塘,只不过这样的“池塘”几乎每年都会出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华西坝上一时迎春花、玉兰花、李花、桃花、梨花、樱花等各种鲜花竞相绽放,柳树开的花为絮状,称为柳絮,坝上众多柳树所带来的柳絮随春风飘扬,漫天飞舞,好似冬天阵阵雪花铺满了一广场,这样就有了“柳塘压雪”的说法。这正是:</p><p class="ql-block">“塘”非塘,</p><p class="ql-block">“雪”非雪。</p><p class="ql-block">草坪变“池塘”,</p><p class="ql-block">柳絮化“飞雪”。</p><p class="ql-block">妙哉!华西美景,</p><p class="ql-block">美哉!柳塘压雪!</p> <p class="ql-block">一广场是相当宽阔的,足球场是位于其正中央,足球场四周是一个标准的四百米跑道,这个足球场在当时号称“东亚第一”。跑道以外与一广场的边缘还有相当的距离。整个一广场就是一个大草坪,而华英足球场就是一个天然的草皮足球场。洋人们经常在球场上踢足球,并教会学生踢足球。如像丁克生、苏维廉(William Small)、副教务长罗成锦(H.D.Robertson)等人都热衷于足球运动,有的还兼任体育教师,这样华西坝足球场促进了华西足球的成长,使华西足球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也成就了不少的足球人才,同时成立了早期的华西足球队。</p> <p class="ql-block">1941年英国皇家空军足球队访问华西坝,在华英足球场与华西足球队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对攻战,最终华西足球队以5:2战胜了来自足球强国英国的这支强队,成为坝上的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一广场及华西坝上的众多草坪,还有另外一种作用。生物系主任丁克生是坝上洋人中身材最矮的,但是身体强壮喜爱运动。他为华西坝引进了良种奶牛,建立了奶牛场,因此在华西坝上就有了牛群的身影,而华西坝的草坪也就变成了奶牛群的牧场,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群的奶牛在草坪上悠闲地吃着草,晒太阳,好一派农家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从校西路靠南边的地方看一广场,有足球门和稍远些的万德门楼,牛群在一广场悠闲自在的晒太阳,吃草。</p> <p class="ql-block">1965年四川医学院足球队在一广场上的合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1958年成都市政府修建一条宽阔的大道——人民南路,这条大道从北往南,正好在华西坝中间穿过,占据了校园中包括一广场很大一部份,从而将华西校园分割成东西两部分,因此一广场上的足球场被迫向西位移。好在原来的一广场足够宽大,足球场四周有很富裕的空地,因而能够重建一个标准足球场及田径跑道。在这个足球场上进行过全国足球乙级联赛,成都队、重庆队、云南队、贵州队都在这个足球场上进行过比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3年我考入川医后,进入了校足球队,每年都要参加成都市大学生足球锦标赛,在一广场与工院队、川大队、地院队、电讯队、川师队等各大学球队进行比赛。每次比赛时,球场四周站满了观赛助威的同学。那些年川医足球队经常获得成都市大学足球锦标赛亚军的好成绩,仅仅次于工院足球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6年市上组建成都市大学生足球队,准备参加在西安举行的全国大学生足球锦标赛,川医的干德佳、赖先举、宋世儒、陈惠良、杨刚和我都被选入,球队也进行了几次集训,后来由于“文革”的开始,这次赛事遭到无情的夭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5年在这块场地上举行的全校田径运动会上,我班在参加20×100米迎面接力赛的项目上,以创造校记录的成绩夺得全校冠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文革中,一广场遭到了更为严重的摧残。1968年当局决定拆除人民南路原皇城的古建筑,在原址修建万岁馆。从雅安、大凉山等大山里运来了大量的红色、白色、黑色的大理石、花岗岩等各种石材,全部堆放在华西坝的一广场内。这时的一广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石材加工场,原本优雅美丽的足球场就一去不复返,彻底地毁灭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革结束后,1976年在一广场修建了职业病防治院(图十一),八十年代又接着修建了妇儿科医院。从此一广场就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和照片之中了。</p> <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华西坝五大学时,金陵大学在大学路上修建师生宿舍,命名为“宁村”,其名一直沿用至今。在七、八十年代,学校拆除了原来的简易房屋,改建成宿舍楼群。</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在的宁村。</p> <p class="ql-block">照片里最上面那个楼房是广益坝上的广益学舍,下面是华西坝中轴线的小河,以及鸳鸯小桥,它们二者之间的地方,是一个草坪,周围有竹林,里面有几间平房,这里是个牧场,养了几头奶牛在这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大学时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在这些平房里面摆放着钢琴,音乐系的女生在这里弹钢琴,室外的牛群却在吃草,这就是华西坝上十景中的“对牛弹琴”所在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边是刚开始修建的化学楼工地,地上摆放着砖瓦、木材等建筑材料。</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期,“对牛弹琴”这块地段被改建为新图书馆了。</p> <p class="ql-block">华西精神病院名叫“梅香居”,建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我国最早采用现代手段治疗精神疾病的医院之一。在九十年代后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大学路上的“Tip Top”江湖餐厅是这里唯一的西餐厅,在五大学时期深受师生们欢迎。五十年代后期,变成康复食堂,逐渐成为一个大众口味的馆子了,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十分可惜。再到后来,大学路改造后,康复食堂就再也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门诊大楼是在五十年代初期修建起来的三层楼房,也算是华西坝上在院校调整以后的一个老建筑,它比后来修建的内科大楼、外科大楼都要早一些,经历了四十多年后,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与内科大楼、外科大楼一起被拆除,新建起华西医院现在的门诊大楼和各个住院大楼。</p> <p class="ql-block">华西坝上的电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华西坝的西南边,德国西门子公司修建了两座高高的铁塔,有百多公尺高。成都是一个多阴天的地方,有时候云层也十分底,因此在那个时候看起来,这两座铁塔简直就是名符其实的高耸入云了。在当时的成都人眼里,这对庞然大物就是怪物。这两座铁塔彼此相聚约百公尺远,它们的顶端用钢缆连接起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无线电波的发射接收装置。原来这是德国人修建的电台。从此后那些华西坝的洋人家里就有了一个成都人看起来的新东西——收音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本用来传递无线电波的这两座电台,经过了风风雨雨七、八十年的岁月,也被新的通讯方式逐渐取代,现在电视、电脑、网络、通讯卫星一一出现,古老的电台也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新世纪的第一年,也就是2001年,这对高大的钢铁巨人被拆除,留下来的,只有人们对它们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在电台上俯瞰华西坝,当时医科楼和牙科楼还是各自独立的两座楼房,加拿大学校早已经修好,更远处的一广场也在眼前,而麻风病院和制药厂尚未修建,那里还是一片农田。</p> <p class="ql-block">在校中路的这条小溪流上,曾经有过六座小桥。1958年在人民南路修建起来后,这条小溪流也被截断,后来,随着时间流逝,校园的改建,这条小溪流也就消失了,溪流上的这些小桥也随之而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校中路上曾经有六座小桥,分别是(西边起):</p><p class="ql-block">1.谐和路小桥;</p><p class="ql-block">2.赫斐院西路小桥;1941年五大学毕业典礼时,各校师生员工由此小桥进入典礼大会场。(“1941年”这个时间由《金陵大学画传》记载)</p><p class="ql-block">3.赫斐院小桥;</p><p class="ql-block">4.怀德路小桥;</p><p class="ql-block">5.钟楼西路小桥;</p><p class="ql-block">6.钟楼东路小桥。</p> <p class="ql-block">1945年五大学毕业生从赫斐院西路小桥进入毕业典礼大会场。</p> <p class="ql-block">这是怀德路小桥。</p> <p class="ql-block">这是赫斐院西路小桥。</p> <p class="ql-block">在钟楼西侧有一座小三楼,原来做过幼稚园,后来成为药学系的教研室用房,曾经遭过一次火灾,八十年代中后拆除,在原址修建起来第十教学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