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往杏花楼的地铁上,勿勿赶路的行人在车厢间隙,满眼所及都是低头刷手机的人们,一机在手,须臾之间难舍难分。</p><p class="ql-block"> 南昌南湖边有座园林,广称为杏花楼,别称为水观音亭。亭台楼阁、移步换景、人文胜地的好去处,多为游客、扮妆的中老年妇女拍照打卡点。在水榭旁的拦椅上,瞥见一位大叔,心无旁骛赶手拿一份《参考消息》浏览,长椅旁是保温杯和另一份《人民日报》。显得有点突兀和与众不同又令人侧目。对于50~70年代出生的人,那怕是半文盲的人,记忆里肯定都会有张《参考消息》《人民日报》,是最熟悉不过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80年代未,单位主办会计万会记在办公室独自悄悄告诉我,你可能工作会有调动,上边有领导询问我,打听你这个人表现咋样?我告诉他,人很不错,从不和单位其他人一样打牌,喝酒,没事就爱来办公室看看报纸……</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正值文革期间,总要陪同老妈晚上参加政治学习,主持会议的总是书记,宣读“最高指示”,报纸内容,成为“传声筒”“肉喇叭”必须将读书看报成为主要职责和职能。废旧的报纸还能成为糊粘墙壁发挥美化的功能。能免费看到的露天电影不是《地道战》就是《地雷战》或者是《南征北战》。幸运的话,也能在剧场看到八个样板戏。</p><p class="ql-block"> 入职前,在部队时,指导员领着我一同去团部开会,内容是每个连队必须加强新闻报道,能将报道登上三篇《前线报》可嘉奖三等功一次,登上《解放军报》一篇就够格。团部有新闻干事一名,报道组有战士若干,任务就是写稿。听说去北京送稿的人说,《解放军报》编辑部每日收到的投寄稿件,都有好几麻袋。能被选中刊登,好比中彩。虽磨拳擦掌,怎么也入不了门,赶不上路,才知道都皆有好大喜功心理,事迹能上报纸才可扬名天下。擅长新闻写作人却十分稀缺。</p><p class="ql-block"> 正式调入单位考核前,试探本人功力能否胜任,采写本月各科室动态,这是消息报道最简单的形态,再加上具备了一些美术功底,领导一合计,开会讨论通过并下达调令。从事专职宣教,办公室有公共阅览室,报架自然是标配,来看报的人寥寥无几,只是每周政治学习日下午,形式会让人念段报纸评论凑凑数,以免冷场。这些个平日里不受领导待见,也不待见领导的同事,瞬间秒变为看报的积极分子。</p><p class="ql-block"> 进入9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席卷,报刋杂志进行扩版改版,为了满足各类人士爱好口味,报刋零售店增添了《南方周未》《足坛周报》等,内容不再单调。文化馆是报纸杂志品类较全的公共场所,有闲暇也会涉足,登门者“泡报纸”貌似些独来独往痴癖者。</p><p class="ql-block"> 虽然也有过“豆腐块”登上一角的喜悦,回想起来,也不过是黄花菜早已凉了。</p><p class="ql-block"> 在今天,手机在手,外部的世界不再是人们的信息茧房,传统纸媒早已黯然退场,单位为了完成订阅任务充充门面,但大抵成了门卫收购垃圾的额外收入,在今天,人的记忆都在向金鱼的记忆看齐,几秒钟,过脑的记忆碎片转瞬会冲刷的一干二净。信息、“爽文”如果超时5分种,就会让人困倦。这些能信手拈来的材料,如同食客整日面对着满桌的珍馐佳肴,甚为“腻烦”。办公桌上人人有电脑,有手机,谁还去读书看报呢?一机在手,百度会分分秒秒告诉你标准答案和相关链接,你怕遗忘,还可复制粘贴,大大缩短了你的摘录时间。答案是如此的标准与统一。</p><p class="ql-block"> 《参考消息》1931年11月7日创刊于江西瑞金,当时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时红中社(新华社前身)成立,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收听国民党中央社电讯以及外电、查看外刊消息,然后编辑成《无线电材料》送党内领导参考,成为《参考消息》的前身。这种参考消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先后以《无线电材料》《无线电日讯》等名称在瑞金出版。</p><p class="ql-block">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考消息》一直坚持出版。随着设备和人员的不断加强,能够抄收到的各国通讯社电讯越来越多。进入北平(今北京市)之前,已扩大到三十多家。 起初的每天四五十份油印报纸,已经可以满足中央领导机关负责同志阅读的需要。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发展,到1950年时,其发行量达到了2000份。</p><p class="ql-block"> 1956年,随着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以及波兰和匈牙利事件的发生,毛泽东等中共领导觉得“有必要使我们的干部,及时地知道我们的敌人的情况和敌人的观点,以及我们的朋友的那些与我们有所不同的观点”。“为了便于党内外干部更多地了解国际时事,特别是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敌人和朋友方面的情况,中央决定从1957年3月1日起扩大新华社出版的《参考消息》的订阅范围”。</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谈到扩发参考消息,1956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下发了1956年第176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扩大〈参考消息〉订阅范围的通知》。1956年12月,《参考消息》筹备改版,确定从1957年3月1日起正式扩大发行。</p><p class="ql-block"> 筹备工作中的一项任务是设计报头,相关同志作了各种设想,最后决定从鲁迅手迹中选集。“攷”(考)、“消”、“息”三个字很快就找到了,唯独“参”字难觅。后来终于在鲁迅的一封书信手稿中所提到的一个人名里找到这个“参”字。在经过一番加工处理后,《参考消息》报头诞生了,并且一直沿用。 其中“攷”为“考”字的异体字。</p><p class="ql-block"> 1957年3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参考消息》改版扩大发行。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和具体组织了该报发行工作。后来,毛泽东主席曾赞扬《参考消息》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报纸"。几十年来,伴随着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国际上的风风雨雨,《参考消息》的发行量越来越大,读者越来越多。</p><p class="ql-block"> 1957年3月1日,以日报形式出版的《参考消息》诞生了。版面四开四版。发行量最初为40万份。 在其后的近三十年中,参考消息的发行范围覆盖到所有“县处级”以上领导,发行量也扩大至40万份以上。1957年5月17日,毛泽东同志在对新华社、人民日报负责人的谈话中说:“《参考消息》要总结一下,可再扩大,变成天下独一无二的报纸。” 在文化大革命中,《参考消息》几乎成为中国大陆普通人了解外界信息的唯一窗口,能够拥有一张参考消息几乎成为身份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参考消息》及时调整了报道的指导思想,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在全面反映国际政治外交形势的同时,逐步加强了经济、科技、文教和军事、体育等方面的报道内容,以利于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同志1979年肯定《参考消息》办得很好。1979年初,《参考消息》发行量最高达到906万份。1985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开放《参考消息》,使得所有中国人都可以订阅。至此,经过半个世纪的时事变迁,《参考消息》完成了由一份秘密级的内部刊物向一份大众报纸的成功转型,发行量稳居国内日报发行量第一名。 1993年时期发行量一度曾突破300万份。但是其后《参考消息》逐渐加强了对内容的过滤和控制,其倾向性逐渐明显。其权威地位已被新华社另外编发的《参考资料》(俗称“大参考”)取代。</p><p class="ql-block"> “小参考”是指拥有广大读者的《参考消息》报。从1957年《参考消息》报问世开始,它就是从《参考资料》(参编部的主要产品,只供党和国家高级干部及有关单位阅读)中选材。</p><p class="ql-block"> 好几年前,去日本旅游,晨起的早,便在旅舍通往东京药科大学操场溜达,从停放敞开的副驾室旁,看见有位大叔正在阅看报纸,一看就是老年的习惯方式。在开往成田国际机场的大巴上,看见《读卖新闻》这些声名显赫的机构,只有三四层楼房,状貌普遍,令人讶异。读书看报习惯,只要是你有安身立命、精神寄托之感,自然无可非议。</p><p class="ql-block"> “新闻语言”常会被人所不屑,其实它是严谨的公文写作,合规合矩,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行文方式。</p><p class="ql-block"> 一份报纸,如同看见迟寞的美人,透着岁月的优雅,也透着最后的骄傲、倔强。也如同遇见风雨故人来。</p> <p class="ql-block"> 1988年,一位来自中国的摄影师获得了第31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新闻人物类组三等奖,作品《退下来的邓公》,成为了首位在这一奖项上有所斩获的中国人。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成立于1955年,因为发起于荷兰,所以被称为“荷赛”,是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国际新闻摄影比赛。而获奖的那位中国摄影师,是原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次子——杨绍明。可见读书看报是对日常生活是多么的举足轻重。</p>